台派高管失意福特中国

时间:2022-07-19 01:52:19

台派高管失意福特中国

福特中国完全褪去台湾化色彩,由美国高管掌控。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福特中国的“美国派”们还将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变的局面。

“后会有期。”10月26日下午,长安福特马自达公司(以下简称长安福特)总裁沈英铨给某记者发来这样一条短信。在该记者的追问下,沈英铨坦陈,他即将卸任长安福特总裁职务,退出福特中国。

“沈总属于正常退休,恰恰今年12月份沈总满60周岁。”目前长安福特公关部官员表示,沈英铨将会一直工作到今年12月31日。

暂且抛开离任的原因不说,沈英铨的离开标志着福特在中国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继福特中国原董事长程美玮、原副总裁许国祯之后。沈英铨是福特在中国大陆业务体系内的最后一位中国台湾籍高管,他的离任意味着福特中国的大陆业务将完全褪去台湾化色彩。

与此同时,福特汽车还公布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福特亚太及非洲区总裁韩瑞麒将兼任福特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同时,曾担任福特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马林・布雷将接替沈英铨出任长安福特总裁。上述任命都从11月1日起生效。

台派当道

过去两年里,福特亚太、福特中国、长安福特之间流传着权力重叠、人事内耗的传闻,涉及“台湾派”、“美国派”等不同职业背景和籍贯的福特高管们争权夺利,闹得不可开交。

由于历史原因,福特中国高层中,中国台湾籍人士占了主导地位。早在1995年,出生于台北的许国桢就加入了福特,担任台湾福特六和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并在1998年加盟福特中国担任副总裁。与此同时,出生于台湾新竹的程美玮也加入福特中国,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并参与福特与长安合资谈判等一系列重要项目。9年后的2007年,同样来自台湾福特六和的沈英铨成为了长安福特第三任总裁,至此,这三人被汽车业界誉为福特在中国大陆业务的“台湾三人组”。当然还包括同样出身六和的刘淳伟,其担任长安福特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应该说当时台湾派已经全面掌控福特中国的业务。

而启用台湾派也是美国派初入中国市场时的无奈之举。以许国桢、刘淳伟、沈英铨为代表的“六和系”确实在台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颠覆了台湾市场被日系车独占的局面,考虑到中国人更了解中国消费者,他们才得以被派来大陆施展才华。不仅仅是高层的引入,当时在长安福特的管理层中,来自台湾的中层以上管理人才占到了长安福特外方团队人数的1/5。台湾人在合资公司都被安排在诸如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等关键部门。许国桢也曾公开表示,台湾福特六和实际上成了福特公司在全球的人才储备库,“福特经常把这里的人派到世界各地去,对于福特新开辟的中国大陆市场,这种借力表现得更加明显。”

公司政治

在中国车市的竞争中,福特曾一度走在前列。可惜的是,福特在华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

特别是进N2l世纪后,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福特却明显落伍了,它在中国的发展与通用汽车的差距越来越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三季度,福特在华销量约为419万辆(包括13.3万辆商用车),而老对手通用、大众的这一数字分别为177.5万辆和147.6万辆。福特甚至落后于比其晚两年在华成立合资公司的日产。今年前三季度,日产汽车在华销量已达755万辆。

显然,福特中国这一业绩与其在全球迅速回升的行业地位不符。“目前福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只有2%。这当然有很多原因。”最近的一次论坛上,福特汽车亚太及非洲区制造业务办公室经理胡木荣向外界表示。但胡对“很多原因”并未作更多解释。实际上,福特在中国市场增长迟滞的原因很多,而最大的缺陷在于“公司政治”让福特错失了在华发展的几次机遇。

种子早在2009年福特亚太及非洲区总部办公室迁至上海之时就已经埋下。近年来,由于市场战略重心转移,不少跨国公司将亚太区总部搬至中国,造成中国区管理权限逐渐被压缩。亚太区与中国区人事内耗的事情经常上演。通用汽车2004年将亚太区总部迁至匕海后就发生过此类情形,导致时任通用中国区负责人墨菲出走、管理层震荡。

果然,很快就有关于福特亚太区与中国区之间人事斗争的消息在业内流传,并直接影响了合资公司长安福特的发展。与通用、大众等跨国车企相比,福特对合资公司长安福特其体业务的介入更深。按照当初合资的约定,长安福特的一些部门总监要由福特中国任命。这样,长安福特的一些业务部门的负责人既要向福特中国的相应部门汇报,也要听命于长安福特的管理层。由于长安福特的中方高层并没有一些部门总监的人事任免权,导致了业务上的多头管理和各自为政。

同样,福特亚太区也用此类办法管理着福特中国。福特中国的业务部门负责人既需要向福特亚太区垂直汇报,也要对福特中国区CEO负责。在很多具体事务上,福特亚太、福特中国、长安福特同时插手,人事纷争也就在所难免,一些部门的负责人也在私下感叹工作中牵绊太多。

而更大的背景是,由于全球业绩下滑再加上金融危机,福特全球CEO穆拉利上任后提出了“一个福特”的全球战略,砍掉了旗下发展不善的子品牌,以回笼资金集中精力打造福特品牌。2008年,福特卖掉捷豹与路虎,随后卖掉沃尔沃,今年则关闭了水星。这导致了一些原本派驻到捷豹、沃尔沃等品牌工作的员工又回到了福特。这些人无处安置,又被派往福特位于全球各地的子公司,从而人为地增加了福特这个百年企业的人事复杂程度。

权力换血

福特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多年来并未有太大提高,并且与竞争对手的差距还在逐渐加大,这造成了福特高层对福特中国业务的不满。但台湾高管们却认为福特中国业务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福特的中国战略过于保守。实际上,程美玮曾从2006年就开始力促福特总部加大在华的投入。并建议早日投建新工厂,但此事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得到福特总部的同意。

时至今日,福特的保守战略一直没有太大改变,这也使得台湾高管的思路与福特的战略的规划格格不入;后来,台湾派与美国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甚至发展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不过这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福特美国派高管对中国市场的逐步了解,台湾派的强势地位让美国人倍感压力,福特选择更为信任的美籍高管重掌中国大陆业务大局也就势在必行了。

人事调整随之展开。2009年,当福特亚太区总部迁往上海之后。美国派在中国区的夺权大幕由此拉开。

首先是为福特开拓中国市场立下汗马功劳的程美玮明升暗降,从手握大权的福特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升”至福特全球集团副总裁这一虚职,接替他的是葛致诺。这举措最终促使程美玮离开福特,于今年6月出任西门子中国总裁。

美国派对付许国桢采用了同样的方式,在2008年底许从福特中国副总裁“升”至福特集团全球传播经理。而最终许国桢还是选择在今年加盟吉利汽车任副总裁,负责吉利企业全球传播和品牌宣传工作。

福特美国派的夺权动作,并不局限于高层位置。中层甚至其核心团队都没能幸免。

2010年6月3日,台湾人刘淳伟卸任长安福特销售副总经理一职,接替他的是来自福特美国总部的美国人Baker。另外,美国人何川被任命为福特亚太区公关部的企业传播总监。今年7月,李英女士被任命为福特中国传播副总裁,生长于大陆的李英也是位美籍华人。

今年10月,硕果仅存的台湾派高层沈英铨也在福特新一轮的人事调整中被外籍高管取代,他将于今年12月31日退休。实际上在程美玮离开福特中国时,福特全球同样是以正常退休答复质疑者。不过很快程美玮就在西门子中国开始了其“退休”后的工作生涯,而沈英铨比程美玮还要小两岁。因此沈“被退休”的说法更准确一些。随着台湾派高层全部被清洗,自上而下的人事变动不可避免,福特中国最终回归到美国人怀抱。

全新挑战

“我在福特已经工作30年了。”10月29日。面容祥和的沈英铨用这样一句略带沧桑的话语开始了他在福特的最后一次演讲。此时,他的身份依然是长安福特总裁。再过两天,他的继任者――来自美国的马林・布雷拉将走马上任。而沈英铨将在今年的12月31日正式退休。

显然,这是一个迟来的变革。但随着这次人事任命的即将生效,福特中国及长安福特将完全褪去台湾化色彩,都将由来自福特全球的美派高管掌控,那么这样的人事调整无疑将给福特中国区的发展带来全新挑战。

首先,福特亚太区将全面接管福特中国的业务,福特中国的地位将被大大削弱。福特中国内部人士透露,目前福特中国多个部门已经变成亚太区的部门。福特亚太及非洲区覆盖三大洲中的多个市场,包括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泰国和南非。去年底,福特刚刚将亚太及非洲区总部从泰国移到了上海,一位福特前高层恰恰对此产生了疑问,“福特亚太及非洲区总部来了以后,基本上把福特中国的责任绘收了回去,很多职责都是由亚太总部来行使。”这位高层透露道,“越俎代庖”的后果就是决策效果大打折扣。

其次,长安福特新产品的引入步伐相当缓慢,最新的车款一嘉年华也是去年推出的,而反观其他合资企业却是以每年一款甚至多款的速度引入新车。还有,作为福特中国一项重要工作的进口车引入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没有一款进口车在福特官方渠道内引进销售。由于中国大陆SUV市场发展迅速,沈英铨曾无数次地表达过期待福特尽快将SUV产品实现在大陆生产的愿望。然而直到他即将离任之际。福特SUV车型的国产计划依然遥遥无期。

再次,解决日益复杂的合资关系,更是摆在福特美派高管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2008年年底,福特实施“ONEFORD”战略之后,就一直在减持自己所持有的马自达的股份。近日,福特宣布,将继续出售所持有的股份,彻底放弃马自达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与此同时,马自达开始积极与长安谋划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如何与马自达和长安汽车协商好长安福特南京工厂的产能分配等问题,将关系到目前正在南京工厂生产的福特嘉年华等车型的后续表现。

此外,新长安汽车集团于2009年11月组建之后。长安的话语权也在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升。目前,长安已经就福特在研发技术上的输出提出了诸多诉求,同时在福特方面迟迟不肯推出合资公司自主品牌的问题上,长安汽车集团也开始向福特方面施压。但很显然,这也向福特美派高管适应新合资关系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些都等待着成功夺权的美派高管着手解决。

现在留给业内的疑问是,福特在中国的第二次创业会不会将内部积累的问题――解决?

上一篇:索尼:从伟大到衰落 下一篇:戴姆勒270亿元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