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课标中的新课改理念初探

时间:2022-07-19 12:24:52

化学新课标中的新课改理念初探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仅仅是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渊博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勇于挑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为高中生的成长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同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供了机遇与挑战,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高中新课程总体核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此,高中新课程在内容上,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理念和机制,赋予学校和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多样化、个性化是高中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为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化学教学的目标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这正是新课标比大纲更具活力之所在,从课标内容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现实生活、生产实际、环境污染与保护、当前的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崭新的化学气息,而不仅仅是相对比较固定的学科基础知识。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为了体现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建了课程的目标体系,并通过内容标准逐一落实,如《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从日常生活或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进行初步探究活动;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应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努力学习化学的志向;要发展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等等。与旧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相比,新化学课程标准突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的作用,突出了化学的趣味性,大大方便了教学。

新课标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是智育,还应当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及心理、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化学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的积累,忽视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方法,尤其忽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与态度,教师也往往不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需要。新课标中学生活动内容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突出体现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创新和实践的能力等具有发展意义的教育目标,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提升了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的外延与课程的外延相等”“课程是生成的”。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突破过去教学上的“闭门造车”状态,而且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生成知识的渠道,促使学生主动地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化学与生活、生产、科技关系的情感,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新课标关注学生在教学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这就给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营造学生参与探究的空间,为学生参与教学创造时机和条件。进行师生易位,这是新课标的一个教学特点,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即不仅参与学,而且参与教,只有参与得多了,才能增强主人翁意识。如,在实验课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可让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教师则可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及时纠正错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如,在习题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同学分析、答疑、解难,在参与教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希腊学者说过:“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实施过程中,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在教学实践中点燃这根火把。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对新老教师都是一个挑战,大家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对于怎样利用好新教材、落实好新课程标准都要进行深入研究。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在学习和摸索中前行,把新课改的观点和理念与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相结合,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相信化学的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作者单位 陕西省合阳县黑池中学)

上一篇:浅议新课改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构建诗意浓郁的诗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