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不能无糖闽北的甜蜜记忆

时间:2022-07-19 08:52:41

好糖“打”出来

“打糖”是麦芽糖的一种,和打糍粑(年糕)一样,都是为过年准备的年货。这些事情都在腊月完成,据说用腊水熬出的打糖味道更甜,也更经留,不容易溶化。

“我20多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打糖,现在我都60岁了。”打了30多年糖的福建武夷山吴屯乡后乾村村民占希财,是占家“打糖”的第五代传人了。

“打糖”是武夷山年货之一,糖里面包裹着花生、芝麻,一口咬下去,满嘴尽是香甜。对于打糖,占希财是再熟悉不过的,他告诉记者“打糖”的六步曲。第一步,发芽。先将小麦浸泡后让其发芽到三四厘米长。每天要将小麦过水两次,大约六天后才可以使用。第二步,发酵。把洗好的糯米倒进锅里焖熟并与切碎的麦芽搅拌均匀,让它发酵3个小时~4个小时。第三步,熬煮。发酵结束后,取出汁液进行熬煮,用大火熬煮7个小时~8个小时。熬煮时用棍子不停地搅动,当熬煮的糖可以挂住停留3秒~5秒不掉下来,麦芽糖就煮好了。第四步,打糖。打糖必须用上两根木棒,把琥珀色的糖块拉至银白色。第五步,加料。打好的糖放在铺了米粉的桌子上,压成长条形之后加入花生、芝麻,再包裹起来搓成长条。第六步,剪糖。把搓好的长条用大剪子剪成一粒粒小的糖果。

“打糖”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拉糖,拉糖可是一件重体力活,一团糖足有10多斤,加上很黏,要拉好必定要付出体力。现在,占希财都是和儿子两人轮番上阵拉糖。占希财说,他最高兴的就是看到儿子肯学打糖。“人老啦,没有从前有力气了,现在得教会儿子打糖。他是第六代,以后还得有第七代、第八代。”

年货里的芝麻香

芝麻片是武夷山过年必备的小吃之一,过新年前的一个月,武夷山农村的很多户人家就会开始做芝麻片,大街小巷也都会看到卖芝麻片的小摊。

做芝麻片的材料有糯米、黑芝麻、花生、麦芽糖。首先,在冬天最冷的几天,将浸泡了十几个小时的糯米,上锅蒸熟后放在室外冷冻,制作成冻米;其次,按一定的比例将炒熟的黑芝麻、花生和冻米混合在一起;再其次,便是熬糖,将大块的麦芽糖放入锅内,小火熬制粘稠。

“芝麻片我都做了30多年,每年都要做上百来斤的。”55岁的武夷山洋庄乡四渡村伞街自然村村民林玉英边用锅铲搅动着糖水边对我们说,“煮糖水啊要慢慢煮,要不停地搅还要用小火,要不然一不小心就煮焦了哦,不过这个煮糖水,我有个土办法。”这时候林玉英舀了一瓢冷水,把一小勺糖汁迅速放进水里,“能很快冻成糖块,还有点软软的,糖就可以啦。”

糖汁煮好了之后,把之前混合好的黑芝麻、花生和冻米全部倒进锅里,快速地搅动,让糖汁和黑芝麻、花生、冻米充分融合后倒在木板上,趁热滚压成型后便开始切片。“切片一定要趁热,要不然冷了就切不动啦;等芝麻片放凉了,放到的箱子里装好,明天就可以去街上卖咯。”林玉英笑呵呵地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不会制作芝麻片,他们也不学芝麻片制作,芝麻片制作这一传统技艺将渐渐失去。

“药引”土榨板糖

“老祖宗传下的东西不能丢,我们做的板糖是可以当药引子的,吃了对身体很有好处,现在一起榨糖的多是村里的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在福建南平市浦城县莲塘镇山桥村,现年60岁的板糖制作传人祖菊孙说,他已经做了40年的板糖,如今还在用祖上的传统技艺制糖。

祖菊孙说,当地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俗语“一靠糖,二靠树”,糖指的就是产于当地的板糖,树指的是浦城的丹桂树。山桥村的土质适合甘蔗生长,当地产的甘蔗含糖量高,制作出的板糖质量高。板糖的制作在当地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祖菊孙向记者介绍了制糖的整个流程。他说,先要到地里挑选榨糖的原料蔗糖,然后将选好的蔗糖放到榨汁机里榨汁,并将榨好的蔗糖汁液倒入锅里煮。这个环节要适量添柴把握好火候,还要用大勺子搅拌均匀,糖蔗原汁的熬煮要10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最后,将熬好的糖汁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木质模板里,放到干燥通风处晾干,板糖便制作完成。

祖菊孙说,他现在只种一亩糖蔗,可榨出500多公斤板糖,每500公斤板糖在市场上卖1万元,山桥村村民种植蔗糖的面积在逐年减少,现在只有种植几十亩,已经远远不如历史上制糖鼎盛时期的几千亩。如今,市场用红粉糖加工成的板糖占很大的比重,且价格低廉。手工作坊制作的板糖不仅耗时长,还需要大量的人力,且产量不高,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

据了解,山桥村的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种植蔗糖的都是留守老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浦城板糖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上一篇:提升企业职工素质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口弦”“泥哇呜”“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