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唱“三个支点”的运用

时间:2022-07-19 08:20:32

摘要:遵循歌唱支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歌唱者发声方法是否正确,声音效果是否松弛圆润等问题。文章从美声唱法中的“三个支点”的理论及运用进行分析,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美声;支点;运用

美声唱法起源于17和18世纪意大利,它具有其独特的、系统的,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声音共鸣,位置和歌唱气息有特殊要求。美声唱法采用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产生明亮、丰满、松弛、圆润,而又具有一种金属色彩的、富于共鸣的音质。声乐学习者学习中却因美声唱法技术要求严格等原因导致训练中出现种种困难,例如白、卡、挤等若干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大部分是因为对歌唱“三个支点”理解错误而导致的。俗话说“声病还得声来治”,思想上拥有正确的歌唱理论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效果,除此之外,别无良药。如果基本发声概念错误永远也不可能唱出正确的声音。什么是正确的发声理论?美声声乐教学理念自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传入我国以来,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前辈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声乐教育家和歌唱家,同时也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美声声乐教学理论。根据声乐教育家的教学实践总结,美声发声理论应该遵循歌唱的“三个支点”理论。

1 歌唱“三个支点”

美声歌唱有“三个支点”即气息支点、声音支点和口腔支点。

1.1 气息支点

学习声乐首先是要学习对气息的掌握,一个歌唱者的唱功高低首先要看他是否建立了坚固烦人气息基础,气息是歌唱的生命和动力。俗话说“气沉于底,声灌于顶”歌唱呼吸是靠腰腹部肌肉的扩张和收缩来协助横膈膜上下运动而产生的,所以说歌唱时气息的支点应该在横膈膜,横膈膜在呼吸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声乐学习中,教师常会对学生提到横膈膜保持、横膈膜吸气,横膈膜扩张等词语,但是这些词语使学生经常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声乐基础的学生能理解教师所表达的意思,但是初学者根本不明白横膈膜是什么东西,因为它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几乎感受不到它的运动和变化。但是在横膈膜的周围我们的腰腹部肌肉的上下运动和左右扩张我们却是看的见和摸得着的,我们利用意识控制腰腹部肌肉等于说是间接控制了横膈膜的运动。

1.2 声音支点

气息经过声带在胸腔、口腔,鼻腔(头腔)三个腔体产生共鸣,这种声音是松弛、饱满,明亮的。气息有横膈膜向上走到达声带,声带震动声波由后咽壁到、颈椎、胸椎,腰椎从而传导到胸腔产生的共鸣叫做胸腔共鸣,也有教师称之为“胸口支点”,之所以这样称是因为在歌唱发生时会明显感觉在人的胸口处有明显的震动与胸口对应的后背也有震动,所以说声音的第一个支点便是胸口,只有整个胸腔感觉到震动共鸣才能证明声音连接上气息,打开了喉咙,放松了下巴从而产生的饱满的音色,当然只有饱满圆润的音色还不够声音还要有靠前明亮的音色。气息到达声带向下在胸腔产生共鸣,向上在口腔和鼻腔产生共鸣,在口腔前半部分产生共鸣容易使声音过于靠前,声音白和紧,而在口腔后面的咽腔产生共鸣音色虽然柔和,但是昏暗没有明亮色彩,而在口腔后面靠上的后鼻腔部分(鼻咽腔)产生共鸣,音色才能集中和明亮。这种音色会使人感觉声音在头部甚至以上鸣响,所以说鼻咽腔共鸣就是人们所说的头腔共鸣,因为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后上方,声音的第二个支点便在这里,声音只有在这里产生鸣响,才能使颧骨额窦等部位产生共鸣,产生高位置泛音。

1.3 口腔支点

美声唱法是语言和声音的完美结合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美妙的声音,它更需要准确和清晰的咬字吐字。口腔是咬字和形成三个腔体共鸣的重要器官,它包括嘴唇,牙齿和舌头等部位,这些部位都参与歌唱时的咬字,根据语言发声特点,咬字器官在咬声母时需要瞬间紧张,咬完清晰的声母以后咬字器官又要完全放松使韵母在声音支点里面共鸣。但是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咬字器官上,势必会使整体口腔器官紧张,这是美声唱法的一大忌,口腔咬字器官需要的是一个点,在这一个点的积极运动下带动整个咬字器官的松弛。而上牙齿在口腔中所处的生理位置决定了无论上牙齿怎么咬字运动,嘴唇、舌头等器官是相对松弛的,所以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上牙齿这一个点咬字时,达到咬字清晰和咬字器官相对放松的效果。所以说口腔的支点即歌唱的咬字支点应该在上牙齿。

2 “三个支点运用”

歌唱中气息、声音和口腔这三个支点的主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正确掌握、运用这三个支点,美声唱法中的错误的发声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解决。

2.1 气息支点运用

气息是发声的核心动力,所谓科学地用气,就是要充分利用呼吸肌肉群,即膈肌和腹肌来控制呼与吸。正确的吸气时建立在自然地状态下进行的,吸气时不能吸的太满太撑,那样会使呼吸系统肌肉群僵硬紧张,气息将僵持在那里再多也用不上,平时要多注意锻炼腰部和腹部肌的弹性,使呼吸肌肉群的动力达到灵活、控制自如的程度,做到歌唱用气时通过下意识的调节就能获得稳定气息支持的状态。歌唱时吸气,打哈欠把气息自然均匀地吸到腰腹部,然后利用小腹慢慢向外扩张支持着气息,感觉声音是由小腹混合着气息发出来的,声音只有小腹气息的支持,才能发出松弛,有立体感的声音。

2.2 声音支点的运用

美声唱法发声必须建立在高位置的基础上,可以产生良好的发声效果。在声乐学习过程中,会经常提到“胸口支点”这个词,胸口支点其实就是声音混合着气息在胸腔产生共鸣,在发生时,吸好气把气息保持在腰腹部,感觉声音自下由上的向外喊,感觉胸腔和后背都有震动,声音的第一个支点就找到了,声音在第一个支点产生共鸣以后,向上喊出声音,感觉自己的声音在颧骨、眉头,直至头顶都有声音,声音的第二个支点就有了,声音只有在这两个支点产生共鸣,才能在气息的支持下灌满鼻咽腔和额窦,发出明亮、通透,松弛的声音。

2.3 口腔支点的运用

体会口腔支点在歌唱咬字吐字时,注意力集中在上门牙位置,聆听咬字吐字是否清晰,感觉下巴和喉部是否放松,能否感觉声音在上门牙位置处震动。如果能做到咬字清晰,发声器官放松,也就基本掌握了口腔支点的作用。

3 总结

学习美声一定要有学的声乐概念作为指导,在腰腹气息的支持下,声音灌满整个胸腔和头腔形成一个自下而上的歌唱腔体,才能发出自然、松弛和通畅,富有弹性的声音。运用歌唱三个支点理论发声,要在脑海中形成理论和声音的概念,然后反复刻苦练习,练习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首先要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找出问题运用理论来解决它,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立岗.声乐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5359.

[2] 林俊卿.歌唱发音的科学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62:6

[3] 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16

作者简介:孙武海(1988―),男,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劲仕国药品质,男人首选! 下一篇:公务员应“后天下之凉而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