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财为民所用利为民所享

时间:2022-07-19 04:25:25

“财为民所用”是财政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双流县财政局紧紧围绕“领跑中西部,挺进前十强,全面达小康,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重点打造“民生财政”、“服务财政”、“精细财政”,高效使用财力,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暖民举措真正落到实处,变成了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办成了许多令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城乡统筹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投入

“无农不稳”,双流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双流县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强农支出,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从2007年起,双流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1500万元用于农业水费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实现了农村居民生活生产用水免费。为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2008年,双流在全省率先启动公交“一元通”工程,截止目前,该县已开通公交“一元通”线路36条,投入车辆622辆,累计投入财政补贴资金4.6亿元。从2009年起,双流财政5年来累计下达资金5.4亿元,用于村(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3600万元,用于扶持全县经济发展缓慢村社发展。

科教兴县全面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2009年起,在全面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的情况下,双流县每年投入2000余万元,率先在全省实施双流籍普通高中及中职学生免除学费,截至目前,已累计惠及学生122788人次。

从2011年起,双流县对县域内公益性幼儿园就读的3~5周岁成都籍幼儿给予人均1000元/年学费补助。今年,这一标准提高至人均2100元/年。截至目前,已累计惠及学生225687人次。

2011年,双流在全县开始乡村少年宫建设,当年建成5个镇(街)乡村学校少年宫;2012年财政投入255万,完成了20个镇(街)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实现了乡村学校少年宫全覆盖。2013年,财政投入145万,用于新建10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老有所养大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个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2007年开始,双流县开始发放高龄补助,2012年4月,该项补助标准提高一倍,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近2700万元,对全县80岁以上老人予以补助。从2008年起,双流县财政先后投入10.2亿元,开工建设完成保障性住房7,304套,共47.1万平方米,实现了住房保障全县域覆盖。2011年,该县提前三年实现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一体化,城乡低保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体系,2011年,县财政安排补贴1,444万元,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由上年72%提高到90%。

病有所医继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

双流县在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和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008年,在成都市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试点。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近4000万元对参保人员予以补助。截至目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8%以上。2011年,实现了全民健康体检,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4100余万元予以补助。2012年起,双流县每年安排资金近2500万元对农村居民进行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

民有所乐力促群众文化事业繁荣

进一步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了以城乡基层文化设施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由县财政安排资金在全县进行农村广播“村村通”工程和“农家书屋”建设与维护,实现了全县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24个镇级文化站、26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2011年,县财政安排资金1100万元,将县档案馆建设成为国家一级档案馆,安排资金1613万元,完成了县图书馆迁建,成功建成了中西部最大的县级图书馆,并免费对群众开放。2011年,县财政安排资金400万元,举办了双流县首届综合性运动会。2012年,县财政安排资金6475万元,主要用于农家书屋、农村“光纤电视10元通”、送文艺下乡、“百姓讲故事”等文化项目。

根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的《2012成都公众幸福感年度报告》显示,在成都所有区(市、县)中,双流人“最幸福”。双流人的幸福,来自于社会经济的强劲发展,更来自一项项具体可知可感的民生工程的强力推进。可以预见的是,在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下,明天的双流,必将是一个前景无比光明,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之城。

上一篇:安徽:物联网引领农业新时代 下一篇:完善法律体系建设为统计工作提供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