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美金的尊严:嫁得好不如干得好

时间:2022-07-19 02:31:22

不久前的一次网络调查显示,在干得好和嫁得好之间,有40%的女性选择了嫁得好,比例之高令人吃惊。而本文的女主人公则在嫁得好之后却最终选择了干得好。

不愿做个小女人

马晓莉和美国男子彼得的相爱富有戏剧性。彼得是全美ABC电脑软件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曾在比尔・盖次的微软公司工作过,他在1991年3月间来张家界旅游,正巧马晓莉所在学校也组织老师去张家界。在途中小憩时,彼得和马晓莉学校的一名外籍教师聊上了,对旁边一脸伤感的马晓莉产生了好奇,要外籍教师给介绍。此后游黄龙洞,游天子山,他都寸步不离马晓莉,用生硬的中文介绍自己。

回国后,彼得就缠上了马晓莉,经常通过电话、互联网表达他的爱意。在交往中,马晓莉感到彼得是个诚实的人,她也得到了他的详细资料。虽然他收入不算高,在美国算不上富人,但他很体贴人,不霸道,从不干涉她的自由。她觉得彼得是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1995年,彼得飞来长沙,携她走进涉外婚姻登记处办理了结婚手续。婚后马晓莉随他去了华盛顿。

到了美国,马晓莉更强烈地感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彼得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和父母。刚到华盛顿,彼得、马晓莉夫妇俩和父母弟弟住在一起。没几天父母弟弟就催两人搬家,出嫁了的姐姐也对两人表示不满。他们对中国女人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女人大多是花瓶,中看不中用。而且马晓莉没有什么高学历,美国人讲究门当户对,彼得的家人认为娶马晓莉吃了亏。马晓莉抹泪把屈辱埋在心里,她先和彼得租了房子搬出来“独立”,又马不停蹄地去找工作。她先在一家中餐馆打工,不久又应聘到华盛顿大厦一家公司打杂,利用晚上时间和彼得学英语。她出国前考托福的英语水平根本不能应付交流。她要恶补英语。在全新的华盛顿,她面临全新的起点,连梦中也在说英语。彼得爱怜地叫她多休息,她却要和彼得立军令状:“两个月内不能熟练英语,罚我去撒哈拉大沙漠吃黄沙,罚你去西伯利亚……”

在彼得全力配合下,马晓莉不到两个月就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人交流了。这个时候她入美国社会的障碍基本消除,便想自己创业闯出一条路来。

1996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彼得应朋友之邀去酒店赴宴。印象最深的是客人们每吃几口菜就要用纸巾抹一下嘴。两个小时的宴会,纸巾用了近二十包。马晓莉回去后做了市场调查,就把国内带来的8万元全拿出来,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门面,再从当地纸巾公司赊来纸巾,雇了两名职员,办起了纸巾专卖店。

失败了敢从头再来

彼得的父亲在华盛顿汽车公司工作,是个工程师,见儿媳办纸巾店,很不以为然。因为他认为他们都干的是高科技。正是这种知识和物质的反差,让马晓莉有了最初的动力。但因为缺乏经验,前几个月一直亏损,亏到7千多美元,本钱都蚀完了。她几乎有了放弃的念头。而彼得工作忙,无暇顾及她的生意。更准确地说,是他觉得没必要去管她。

彼得的家人几乎都认定马晓莉要失败了。他们抱着一种微妙的心态召开一个家庭会,彼得的母亲提出由她接手马晓莉的店面,彼得的姐姐直截了当地说:“你可以向我们申请援助,最公平的方式是入股,当然,如果你怕了,可以不干……你们中国女人生来就有靠男人的习惯,只要嫁个男人有饭吃就行了,彼得不会抛下你不管的……”一听这话,马晓莉的怒火噌地冒上来了,她不客气地傲然反驳:“谢谢你们的关心,不过我不是那种依赖丈夫的女人,我的底线不是丈夫,而是自己挣百万美金!”她不顾彼得在身后叫她,头也不回地出了婆家门,冒着大雨淋得一身湿透地跑回店里。也许是一股强劲的自尊在支撑着,她居然没有流泪。

彼得随后赶回店里,批评她对他家人不礼貌,接着拿出一张五万美金的支票给她:“我应该帮你,因为我们是夫妻。”马晓莉听到这句话很安慰,她轻轻偎在丈夫怀里,却谢绝了他的支援:“我自己会想办法,我不会随便要你的钱。”

她深深反省失败的原因,终于明白,问题在于守株待兔的经营方式――只有主动出击,开展敲门营销才能打开局面。她对附近市场作了详细调查,发现她店的周围虽然没有一家纸巾专卖店,但经营纸巾的超市、商店近百家。她又调查了该地区的跨国公司、大宾馆、大酒店近千家,然后设计了一种调查表,雇人发放,通过回收的调查表,她欣喜地捕捉到几个重要的信息:纸巾已成为日用品;批购成为首选;不少人认为去买小小纸巾耽误了时间……反馈信息表明,纸巾专卖店是有市场的,关键是没有开拓挖掘。很快,马晓莉在脑里形成了一整套营销方案。她认为时机成熟了,就去找投资人投资,找纸巾厂要货。尽管当时没有投资人相信她一个小女子能凭小纸巾做出大买卖,但华盛顿三家纸巾厂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她赊了数万箱纸巾,当然免不了保证金。好在此时马晓莉入了美国籍获得了绿卡,她凭自己的信用卡顺利地在银行贷了3万美元的款。这是个大胆的举动,因为美国法律很严厉,一旦逾期会被处以罚金并取消信用卡,还可能坐牢。当然这一切彼得和家人都蒙在鼓里。

有了钱后,她招募了一支20人的营销队伍。她亲自出马,采取地毯式敲门推销战术,奔波在各大宾馆、酒店和写字楼。她的第一笔大订单是一家宾馆,为了打进去,她跑了15次,向对方开出最优惠的条件。那些日子她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一上床就累得一塌糊涂。彼得觉得很奇怪,因为他接触的一些中国女子,都是有一种早怀孕生子以巩固在美国家庭地位的迫切感,而马晓莉没有。他开始留神,当发现马晓莉已不声不响注册了公司时,他吓了一大跳!

彼得的父母一直冷眼旁观,还对彼得说:“这个女人在玩什么?你不要管她,让她玩好了,你不要帮她,一帮她就依赖你了!”彼得很感为难,他知道倔强的妻子是不会接受他的支援的。无意中彼得翻到了妻子在银行的3万美元的借据,他又吓了一跳,“你知不知道,万一你还不了贷,法院会送你坐牢的!”没想到马晓莉竟淡淡地说:“我知道,可我已经还清了贷款。”

马晓莉的爆发力是惊人的,她仅用了半年时间,就销售了近十万箱纸巾,一箱纸巾平均有4美元的利润,十万箱挣了40万美元,除去员工工资、租金和税金,她还有10万美元的净收入。

彼得当时惊讶得合不拢嘴,他由衷地说:“莉,你让我越来越感受到你迷人的力量……”后来彼得父母及家人得知马晓莉借贷创业背水一战的壮举,才认识到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这位中国儿媳了。

洋公婆给她打工

1999年,马晓莉的马力纸巾公司已发展成为华盛顿纸业协会中一支强劲的生力军,占据了华盛顿纸巾销售市场的五分之一的份额。马晓莉终于实现了挣百万美金的梦想。

与此同时,她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把公司做大做强,把小纸巾做成大产业。她想自己开办纸巾厂。以前她只是总人家的纸巾,现在已具备了实力,她要创出自己的品牌。经过考察论证,1999年8月,她投资50万美元创建的纸巾厂在市郊启动了。彼得舍不得离开电脑软件开发的职业,她也不好强求,只好自己跑上跑下,忙得不可开交。

她没有想到,彼得的父母竟会主动来告诉她:他们愿意辞去工作,来她手下打工!他们相信她!

那一刻,马晓莉百感交集,她终于赢得了洋公婆的尊重。她觉得无比兴奋,同时也提醒自己:公婆给她来打工更是对她的一种鞭策,她要笑到最后!

她深深地觉得:一个女人不能只为爱情而活,也不能只为事业而活,而是要活出尊严,活出价值。

她任命公公为纸巾厂厂长,任命婆婆做总监,公婆拿股份。后来,彼得的弟弟――哈佛商学院经济贸易系的高才生也加盟进来。他感谢嫂子给了他这么一个发挥才干的好机会。

1997年,彼得和马晓莉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眼睛像马晓莉,月亮一样;鼻子又像彼得,高高挺拔……

马力牌纸巾在华盛顿打开销路后,马晓莉开始进行区域扩张。2002年3月,马晓莉又在洛杉矶开办了分公司。

虽然业务繁忙,但马晓莉从不放松做母亲的责任。女儿一出生便是她亲自喂养的,这一点令公婆及家人尤为惊叹,要知道在美国很少有时尚女性会用自己的母乳喂养孩子。她有空就教女儿说话,给女儿讲故事。彼得感动地对马晓莉说:“你真是个奇妙的女人,我真的没看错你,你能干、贤惠,简直是维纳斯女神的化身……”

马晓莉本以为彼得和公婆他们会认为她的这些行为是怪异的,她没有刻意逢迎他们、逢迎西方文化,她只是觉得自己喜欢这样做而已。没想到美国人也崇尚这样的育儿之道,崇尚这一东方文化传统。她为此真的很自豪。

公司规模大了,马晓莉要经常飞来飞去,她一般能自己不去的尽量不去。礼拜天她把上幼稚园的女儿接回家,过一个快乐的周末。有时还约彼得去打高尔夫球,年近30岁的她还像少女一样年轻。因为她只把生意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她除了是老板,更是妻子和母亲。她想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成功的女人。

她的这种生活态度正得到广泛的认同。当地报纸曾用大篇幅推介她,称她是“最具魅力的女人。”她的照片上了杂志封面。她还每年回北京、长沙等地度假、探亲,看她气定神闲地悠悠而谈,谁也不敢相信她就是那个大公司的老板。一些原想看她笑话的人,怎么也琢磨不透这个外嫁的女人能活得如此精彩。

2004年5月,马晓莉实现了她由来已久的梦想――在国内拓展事业,她的纸巾打进了国内市场,这让她觉得自己的事业具有了更深的意义。

上一篇:韩红:一半是雪一半是火焰 下一篇:一座褪色城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