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2-07-19 01:39:47

小学阶段声乐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 小学音乐课堂中歌唱教学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它对促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使学生较易接受教学内容,最终达到贯彻素质教育的目的。但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这一论题鲜有展开。本文通过对小学歌唱发声机理的解析,提出这一论题应用于教学的可行性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声乐教学 声乐理论

《音乐课程标准》对歌唱教学有这样的要求:“激发学生富有情感地演唱,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多以“唱歌”为主要载体来展开。但检索已有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声乐教学的文论则很少,甚至有人认为它还不足以提上理论研究的层面。事实上,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唱歌仍然是音乐教学活动的中心,甚至可以说支撑着整个音乐教学,特别是在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基于此,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声乐训练是广大音乐教师研究的重要论题,也是目前中国声乐领域极为缺乏的研究。

一、小学阶段孩童歌唱发声的机理

日本著名的儿童歌唱发声研究学者品川三郎在《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一书中提出,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必须遵循如下三个原则,它们对我们解析小学声乐教学的实际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儿童歌唱发声必须使用“头声”发声。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小学生的声带发育稚嫩,不宜过多运用成人所用的“头声发声”。事实上,“头声”对于减轻演唱的负担大有帮助。品川三郎认为,儿童时期的“头声”很有必要,如何训练?他认为“以头声为主体的发声为头声发声”适合于小学阶段的儿童的生理特点,同时指出,与其对立的是“自然低位置的胸声发声”。现在的小学生习惯于使用胸声发声唱歌,要多采用“头声”唱歌,就不能追求歌唱的音量,而着重于追求优美的音质。实际上尽可能用弱声和优美的声音唱歌,能使歌唱者自然地掌握协调使用声带及附属器官的要领。这样的训练阶段,方能使儿童掌握优美的声音的概念和歌唱方法。“头声”可以合理利用生理机使儿童安静、柔和地歌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观念。

(二)指导儿童歌唱发声必须追求音质的优美。声带及附属器官在充分调整好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才能形成美好的音质。不要在儿童刚刚学会一点“头声”时就要求增加音量,否则必然导致“进一步,退两步”。在孩子一开始独自无意识唱歌时,绝不能要求学生大声唱歌,除非声音得到较好的训练之后,因为过于追求音量是违背儿童生理条件的。越是期望儿童将来能获得大音量和富于充实感的声音,越是要注意优美音质的训练。

(三)儿童歌唱发声训练,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的下行音阶。“头声”训练为什么要采用下行音阶?起音为什么要采用大致从小字二组d开始?因为小字二组d是必须用“头声”才能唱的出来的音高。只有从这个音向下唱到低音,才可以尽可能地用“头声”来唱。

从“头声”发声的训练来看,它以“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方法,找到发声位置并不难,难就难在要求学生无论唱高声区或是低声区的音,都以“头声”为主的方法歌唱。如何保持“头声”发声的状态,“不掉下来”呢?需要教师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引导和训练。

此外,英国儿童声乐的权威学者哈蒂先生认为,使用“头声”发声方法的声音是“正确的、美好的声音”。“美好的歌声”是明亮的发声和有共鸣的良好声音,其优势在于使用“头声”发声方法的儿童发出的声音是干净而富于光泽的,即使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声带本身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声音完全是从口腔的前部发出,避免胸声发声时声带的过低、疲劳、充血,进而导致声带异常肥厚现象的出现。

由上可见,从小学生生理机能和声乐艺术发展规律来看,教师首先要明确儿童歌唱发声器官的特点,采用训练的观念、起始音域、歌唱方法、歌唱习惯等,从而合理利用歌唱机理。其次要确立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平时多加练习和听辨。再次要明确起始技术、声音的进阶,以“轻声唱”的弱声唱法入门,保持每一个音的高位置,用“头声”的状态带入到歌曲的演唱,歌唱时歌唱器官也要积极参与等。只有教师掌握了正确的“头声”发声方法,就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的“头声”发声方法,唱出“正确的、美好的声音”。

二、小学生歌唱训练的姿势

唱歌的姿势不正确将直接影响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常见的不正确姿势如:驼背、耸肩、含胸、头伸向前面、歪头、脖子伸得老长、口形张得太大、则口形张得太小等,这样会使学生歌唱拘谨,这是歌唱姿势不正确的弊端。

徐小懿等专家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一书中说:“正确的姿势是歌唱教学第一步,对于音乐教师,端正学生的歌唱姿势是歌唱教学的开端。”人体是一件特殊的“乐器”,所有的歌唱发声器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掌握正确的姿势,才能使歌唱器官各部分组织相互配合。正确的声音不是来自人体哪一个器官,而是来自全部歌唱器官的协调。实践证明,姿势不正确,必然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声乐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歌唱姿势给予正确的指导。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对小学生的歌唱进行姿势的要求与训练。

(一)身体自然站立,上身放松,下半身稳而不僵硬;两脚分开与肩宽,重心在两脚中间;或者以丁字形分开站立,支撑点可放在前脚或后脚上,以便歌唱时保持重心。

(二)腰部直立,使胸部挺起,同时微收小腹,两肩平放而略向后舒展,手臂自然下垂。

(三)头眼平视、颈部放松。下巴自然下垂而微向后收,切不可向前突出。

(四)脸部肌肉放松,表情自然大方。切忌皱眉、撅嘴、歪头等。

(五)坐着唱时,注意不要坐满整个凳面,约坐前1/3的面积,背不要靠在椅子上,腰部稍挺,感觉下背拉直伸长,从头、颈、背到腰,有垂直感。

其中,姿势选择的原则是正确自然美观,有利于歌唱和身心正常发育。

三、小学生歌唱训练的呼吸

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儿童歌唱发声训练,应以呼吸练习和强调“头声”位置的练习为主,进而要引导学生在歌曲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加入“头声”发声的概念,以达到正确地、科学地发声的目的。这其中,呼吸无疑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动力,它能不能很好地控制气息是发声的重要前提。

(一)理论角度。徐小懿等专家在《声乐演唱与教学》一书中提出:目前声乐界大多数人最可取的歌唱呼吸方法时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实践总结,针对小学生的声乐教学实际,认为运用这种呼吸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

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紧逼的感觉。

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且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

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将气息很快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而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

5.控制吸气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

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地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

(二)实践角度。要强调学生在自然吸气时,放松站立,脚与肩同宽,身体重心放在两脚之间,手臂放松,自然垂下,头部放正,勿低头或昂头,眼睛平视,吸气时肋骨向两侧扩张,横膈膜向下压沉,绝对不可以提肩膀、提锁骨,呼气时不可弯腰、大幅度晃动,不可低头、压喉咙。

进行呼吸练习时,应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练习要反复进行,从慢吸-慢呼到快吸-慢呼、快吸-快呼等,每次时间不宜过长。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在呼吸练习时配上钢琴,以和弦递进的方式做伴奏,就可有效防止学生在慢呼时身体僵硬、脖子用力、表情不自然。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练习之间要有间隔,应为学生留出充足的休息时间。

建议歌唱中的吸气,易采用句间口鼻同时呼吸,前奏、间奏时可用鼻呼吸。

儿童歌唱时的发声,高位置的“头声”是指导老师首先要解决的课题。为了帮助儿童尽快找到“头声”发声的位置和状态,我认为在训练中首先要特别注重从音质着手,不要追求歌唱的音量,采用弱声发声进行练习。只有在“轻声唱”的练习下,充分地掌握了“头声”发声的要领之后,才可逐渐提出对音量的要求。

从现行的歌唱方法来看,在唱到高声区的音时,常会出现喊叫的现象,这样会导致歌唱器官负荷加重,脖子出现青筋,面红耳赤,声音嘶哑,不仅不能获得优美动听的“头声”,反而极易损害小学生的声带。因此,切勿在训练初始一味追求音量,这样的大声歌唱很容易使“头声”发声的训练成果前功尽弃,这是应当摒弃的。只有在弱声发声的练习下,方可形成稳定的“头声”发声歌唱状态。

四、小学生歌唱的发声训练

发声训练在声乐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基础训练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声乐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概念和不良习惯,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完整、较系统又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在声乐训练中都要关照到才能更好地推进声乐具体训练。生理上,声带未发育完全需要科学的训练给予保护;心理上,注意力容易分散应该结合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引导。在训练学生发声时要注意,小学生的声带还没有发育完全,练声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

在小学生声乐具体训练中最为关键的是歌唱的咬字吐字问题。在有了优美的音质和较好的“头声”后,就要面对唱好歌曲的具体声音运用问题。在优美的音质和较好的”头声”这一歌唱的基础之上,咬字吐字清晰是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之一。我认为,这一训练的第一步是要明确歌唱时如何按照语言的规律,在保持清晰声音的基础上进行声母、韵母的咬字、吐字训练。

沈湘先生在《歌唱要素主被动论》中讲道:应该像平常说话那样流畅、自然咬字吐字,平时怎么做的,就在唱时以“说”的方式展现,不去主动在嘴巴里“嚼字”,而是在口咽腔“贴着咽壁吸着唱”,吸着念字被动念字。要对歌曲的每一个字的头、腹、尾较为清楚,在唱时应该“说”清楚,并根据歌曲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找准字头的语气“喷口”,这样,才能使歌唱成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优美动人的听觉艺术。

直观地咬字吐字训练对于小学生的声乐教学至关重要,首先要注意口形,通过口形的训练,得到正确的咬字、吐字和圆润的声音。其次,在学唱一首歌之前先朗读歌词。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正确地咬字、吐字,另一方面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体验理解歌曲所包含的情感内涵。歌曲中的咬字、吐字是随着音乐的流动进行的,所以它与朗读歌词时的感觉有所不同,或者说难度更大一点。因为歌词中有时一字多音,有时一字一音,还有歌曲中旋律走向与普通话四声的关系等。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地方口音,教师要不厌其烦地纠正。

五、结语

歌唱(声乐)教学是整个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小学生音乐素养教育的基础,应引起充分的重视。我认为注重小学生演唱技能,以歌唱机理为基准来安排训练内容是教学的首要观念,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优美音质和良好“头声”的基础上,坚持不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呼吸、咬字吐字训练是重要的内容。我在研究中还发现,合理地借鉴国内外成人声乐理论是发展小学生声乐机能训练的重要立论基础,但要合理选择,切勿生搬硬套,还要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小学生声乐训练效果,使少年儿童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以正确的姿势寻找发声中呼吸的根基,获得良好声乐技术的原动力,进而在音质、“头声”的基础上再进行咬字、吐字等循序渐进训练,这是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歌唱表现的理性选择,而最终以从容、轻松的状态完美地演绎曲目则是小学生唱歌(声乐)训练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日]品川三郎.儿童歌唱发声——怎样训练美好的童声.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2]徐小懿.声乐演唱与教学.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

[3]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李俊钢.童声歌唱中的头声训练.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4).

上一篇:建筑结构加固的常用技术 下一篇:广州着力打造华南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