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大脑有多奇葩?

时间:2022-07-19 01:36:40

青春期的大脑有多奇葩?

想象这样一辆汽车,有引擎,有方向盘,加装了火箭助推器,但没有刹车,没有保险杠,没有安全气囊。青春期人类,跟这样一辆车没太大区别。如果不曾愤怒,不曾叛逆,不曾发神经,简直不足以自称曾度过青春。处在这个阶段的人类又可称为“中二病患者”,因其“发病期”大概在初二前后。

儿童以上,成人未满,身高快速成长,激素剧烈波动,而大脑的“自制区”前额叶还没有发育完善……每个成年人都曾度过这样的中二期,满怀着“我是与众不同的”、“没有人理解我”、“是世界错了,不是我错”的信念在世上横冲直撞,认为自己心底受过很深的伤并因此莫名悲愤,坚持做着被周遭人视为但自认帅气的事情――“那天夕阳下的奔跑,是我逝去的青春”。

2014年的江苏高考作文材料是关于“青春与不朽”,那么从科学的角度,我们又该怎么看待这一段“不朽的青春”呢?

青春期的奇葩大脑

青春期的大脑热爱冒险。成年大脑对“损失”更敏感,但对于青春期大脑来说,最能打动他们的是“没准会有超出预期的收益”,此时的大脑中,“快乐中枢”腹侧纹状体有着较大的面积和密集的灰质,令少年们对能带来奖赏的多巴胺尤其敏感。这或许能解释为何许多人从青春期开始沉迷于最能激活多巴胺系统的上瘾物――烟草、酒精、赌博、上网、游戏……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要求他们迅速按下正确的按键,成功就会得到奖金,有趣的是,即使失败,这群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正常大脑会“厌恶损失”,上瘾的青春期大脑反而可能“追逐损失”。父母眼中,这叫“专干蠢事”。

同时,青春期的大脑过度乐观。这时候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主角”,刀枪不入,气运所钟,风险只会发生在其他“愚蠢的人身上”,而自己做什么都不会有意外状况。心理学上,这叫“个人神话”,父母眼中,这叫“无脑”。

而且,青春期的大脑还没完全学会“共情”。 所谓“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能力,人类从5岁开始才逐渐习得,一般到30岁左右才会完全掌握。伦敦大学研究者就曾发现,成年人在行动前,会更多地思考“我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他人”,同时激活克制冲动的前额叶皮层;而青少年在行动前,大脑里活跃的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会不会给别人添麻烦”这种念头压根就没出现在他们脑中。他们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为了摆脱“控制”,会做出许多毫不体谅的行动。在父母眼中,这叫“无情”。

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啥呢?学会了独立自主,学会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父母期待青少年先学会像成人一样负责,但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要求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力。通过推理归纳,他们能观察到父母教导中的言行不一,能指出父母要求里的自相矛盾。父母们痛苦地发现,“我说啥你做啥”的好日子一去不返,青少年天天顶嘴,满口歪理,分分钟都在“无理取闹”。

总而言之,在父母眼中,青少年就是一个无脑无情无理取闹还专干蠢事的奇葩存在。难怪统计显示,有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3天就会发生一次冲突,每次争吵平均11分钟。而青春期充满愤怒或充满压力的男孩占了60%。

怎样科学地度过青春期

好消息是,随着青少年长到十八九岁,父母让渡出足够的自后,这类的冲突频率通常会逐渐下降。另一个好消息是,有25%的男孩能够稳定而自信地度过动荡青春,他们和父母依然互相关怀,但减少单向依赖。要做到这样,关键在于3点:一要亲近,让青少年安全依恋。二要给予心理自主,尊重隐私,允许部分决定自由。三要适当约束,出现争执时,用沟通协商来解决。

尽管父母会认为“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但养育这件事,从来都是充满互动的双向过程。父母在教导人情世态、“社会化”下一代的同时,青少年也会给“知识陈旧落后”的父母带来最新的时代观念,从而“社会化”父母。在此过程中,越是拥有开明心态、愿意接受新知的父母,越可能赢得青少年的信任。

在冲突发生时,强制顺从或者回避争论都不是解决良策。最好的办法,是鼓励青少年表达自己意见,然后双方共同协商出应对策略。当然,这需要父母拥有控制自我情绪以及找出多种方案的能力。身教胜于言传,这两项能力传递给孩子后,他们会拥有更强的自尊心、更少的负面情绪、更好的问题解决能力,最终成长为身心健康的独立个体。考虑到这些,父母付出的全部努力,还是非常值得的。

上一篇:书香缕缕为何来 下一篇:动物“秋藏”,一个比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