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运用朗读指导之我见

时间:2022-07-19 01:30:36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运用朗读指导之我见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授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多听多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哪种文本的解读,也无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离不开朗读这种形式。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朗读方法的指导,希望能为语文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1、朗读是阅读文本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总是把朗读和理解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除了从感觉到知觉再到思维的认识过程外,还有一个从感受情绪到情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地揣摩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后,以饱含激情的讲述、声情并茂的范读和生动的表情动作,把课文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使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功效。

2、由于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能达到声情并茂、艺术地再现文本,他们在朗读时经常读错字音、句尾句间停顿不够准确,还经常出现破词破句、添字丢字、重复、唱读和所谓的朗读腔等毛病。因此,在朗读教学时,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解决作品的字、词、句等语文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解决他们在朗读中出现的声、韵、调、语流音变方面的问题;更要分析词和词组、词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加深学生的具体感受。

二、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朗读

首先,新编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编选的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以鲜明的形象和生动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感情,教师只有通过朗读指导,才能使作品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想象之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情感.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才能把作品的深刻的含义和丰富感情表达出来。其次,《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丰富,儿童的求知欲也大大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也随之广泛。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总喜欢走马观花,并不能理解每个词、每句话到整篇课文的内容。只有对他们进行朗读训练,通过正确的朗读指导,把书面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内在感情变化,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表达得淋漓尽致,补充文字变现的不足,加深他们对读物内容的理解,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的运用

下面我以古诗、童话寓言和散文为例,重点谈谈对这三大体裁文章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1、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朗读指导

所有的文学样式中,古诗是抒情性最强的一种。张田若曾经说过:“诗人把饱满充沛的感情寓于诗的形象中,寓于诗的意境之中,去扣动人们的心弦,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震动,从而发挥诗的教育和美育的作用。”[]为此教师应深入钻研作品,品味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动的感情。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这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营造,渲染朗读气氛。比如说,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时,在导入阶段,先播放大自然庐山瀑布的画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一下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带领学生进入情景,展开想象。接着教师接着说:“这是一辐多么壮丽的画面啊!山光水色多么美丽啊!”让学生展开想象,抒感;当读到“疑是银河落九天”,再次向学生展示“银河”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看着图片,体会瀑布与银河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什么要把“瀑布”比作“银河”,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垂挂山前的壮美之景,从而体会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在教学杜甫《绝句》时,先让学生读通诗句,再让学生上台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注明表示颜色的词,通过这个环节创设的情景,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词在整首诗的作用,通过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去感受春天的多姿态,春意昂然。去感受诗歌的美,品味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动的感情,并被感染、被激动。

2、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和寓言的指导

童话和寓言中大多都是口语化的语言,所以在朗读指导的时候语调尽量做到自然,亲切,流畅。对各种人物、动物形象描写的内容要大量地运用夸张的语气,从声音造型上感受到形象具体和生动。[]正是童话和寓言在教学上具有以上的特点,也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从节奏,语调,音量上多做训练,在此基础上学生不断提高认识,拓展自己的形象思维。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我们应该通过朗读指导首先让学生识别这两种动物外在特征,再分析动物的内在性格,突出讲授狐狸的狡猾,那么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从声音造型上去感受文章的主题思想。然后让学生根据本课的内容采用适当的语调去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思考:狐狸为什么扯着嗓子对老虎说,而老虎却是“一愣”之后再说?因为狐狸是在被老虎逮住的情况下,想获得再生的能力,同时急切想故意卖弄自己的心理状态。而老虎被狐狸狡猾的语言给蒙骗,持有半信半疑的态度,所以老虎是“一愣”的说。在指导的时候就要求狐狸的话语应该用高昂,狂妄的语调;而老虎的话语应该用稳重有力的语调,两者从语调上进行对比,更能够突出狐狸奸诈狡猾的一面。其次从重音的角度上讲:当指导朗读“你敢吃我?”这句话时,重音应落在“敢”上,再一次体会狐狸狂妄的心理状态,更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最后,从音调上讲,统观整篇文章,狐狸的话,音调要高些;而老虎的话音调要低些,这样不仅能更深刻地反映动物之间的心理状态,从中了解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里的百兽。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的指导

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抒情性很强,适宜朗读。不论组材有多宽广,画面有多跌宕,但一定要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这一特点。《语文新课标》提出:朗读散文时,不能陷于那众多的材料和多变的结构而不能自拔,应先理清线索,确定主题;还应带有真挚的感情、爱憎分明。根据笔者对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归类:散文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景物描写为主的写景散文,如《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的云雾》等;一是状物类的散文如《燕子》。不管是哪一类散文我们都应当重视有效的进行朗读指导,这样才能理清线索,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优秀的风景和可爱的大千世界。

不论散文如何恣肆,都有线索可循的。抓住主线,提纲挈领,脉络自然就清楚了,否则朗读起来就很容易给人以散漫、零乱和飘忽不定的感觉。抓住散文的线索,能让学生抓住所写的事物的特点,还能够抓住主线,抓住主题。[]例如《燕子》的主脉是“我”对燕子的喜爱,对春天的喜爱。首先是描绘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再次写燕子在春光浪漫时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从而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朗读时,要紧紧扣住这条文脉,弄清文章的思路,从感性到理性,思想情感不断得到升华。最后领略到文章深含的意蕴,通过对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的描述,反映“我”对春天的热爱,从而领悟到这篇散文的情韵之美。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对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着力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和深化语文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蔡毅红.浅谈小学语文朗读训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 伊为民.朗读训练[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

[3] 周栖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J].2004(1)

上一篇: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下一篇:如何让高年级的学生写一手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