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啃硬骨头的“演奏家”

时间:2022-07-18 04:45:14

专啃硬骨头的“演奏家”

“太阳来出来了一点红,葵花朵朵向太阳,条条大道放光明楞……”二胡爱好者张效节借助国家顶级乐团,将这首菏泽民歌《包楞调》以交响乐的形式呈现给听众,使之声名远播。这位业余音乐人不仅用手中弹跳的琴弦实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更用自己“不说硬话、不办软事”的风格主导着菏泽农信社的“五年巨变”。五月花开,记者慕名而来,探寻201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山东省联社菏泽办事处主任张效节妙手谱华章的奥秘所在。

临危受命:“我一定要改变菏泽”

2007年7月,张效节从临沂兰山农村合作银行调任山东省联社菏泽办事处党委副书记;2008年1月,正式担任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这半年内,张效节对菏泽农信社的情况作了充分的调研,结果给他带来极大震撼:“其时,菏泽农信社号称‘省尾’,综合排名在全省垫底,不良贷款高、职工素质差、社会地位低……此外,贷款拿回扣、‘死人吃空饷’是菏泽农信社的常态。”回忆起这些状况,张效节没有讳言,微笑着向记者一一道来。

穷则思变。菏泽农信社的“不正之风”是一个恶性肿瘤,不断地向周围扩散。“陆续引进的大学生,之前由于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一头栽到大染缸里,出来就是黑的。”张效节知道,失信之风不止,最终将威胁到整个菏泽地区的金融环境。此时,菏泽农信社面临两条路:一是保守治疗,不疼不痒但最终走向死亡;二是自己给自己动手术,进行一场新旧体制的大变革。但手术有风险,谁也无法预料变革之后的状况,手术后期处理不好,可能会是更大的灾难。

保守治疗还是动手术?“我当时就跟他们说,要么菏泽改变我,要么我改变菏泽,而菏泽改变我是不可能的。”张效节语气坚定,目光深邃。

铁骨铮铮:“必须给自己动手术”

乱世用重典。切除“失信肿瘤”的第一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严打行动”。对内,召开由公安、司法、人行、银监及全市农信社高、中层管理人员参加的“千人警示大会”,责令违规员工限期收回不良贷款,各联社理事长签订“军令状”,年底完不成清理工作的,必须引咎辞职。2008年一次性除名108人,逮捕、刑拘45人,追回冒名贷款上亿元,间接收回不良贷款4.7亿元;对外,则联合公、检、法,将那些以骗贷为生的“假大款”一抓到底,没有结果绝不罢休。一系列强力措施被称为菏泽的“金融风暴”。

病因在高管。切除“失信肿瘤”的第二刀,是一场声势浩大的“高管阅兵”。张效节发现,菏泽农信系统不良贷款多的根源在高、中层,很多人捧着铁饭碗,对系统内不断蔓延的违规违法现象熟视无睹。为了强势推进各项改革措施,菏泽农信社本着“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制定出台《县级联社领导班子缺职岗位竞聘工作实施方案》等管理办法,对人才进行优化组合,实现了一场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两刀下去,“肿瘤”基本去除,但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却逐渐显现。“60万,要你一条腿。”张效节不止一次受到这样的恐吓和威胁。“监保科科长梁建业的汽车玻璃还被气枪子弹射了个洞。”看来,改革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已经到了攻坚阶段。

妥协还是抗战?“砸100人的饭碗,是为了保住5000人的饭碗。”张效节字字铿锵。

心坚石穿:“这是一场持久战”

手术的“后遗症”是打击报复。回忆起恐吓威胁,张效节微微蹙眉:“那一阵儿,扬言要我头、要我腿的人多了,我对他们说,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事,你们可以到临沂去打听,我说过的话,哪一句没算数!”面对记者,张效节坚定地说:“正风气是一场持久战。”

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高管人员变动中,关心张效节的人为他捏了一把汗,“大概又会有人闹事吧!”而这次,与“严打行动”带来的“金融风暴”不同,并没有预期中的“有人闹事”,这似乎有点不合常理,玄机何在?

与张效节的谈话中,记者发现他有四个“法宝”。一是充分调研。在高管“阅兵”之前,张效节开展了以违规违法贷款清理、假费用清理、假人员清理为主题的“三大清理”活动,为后续的高管优化做好了铺垫。二是建章立制,公平公正。为了让全体员工有章可循,出台从严治社“十项规定”、《县级联社班子成员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办法172个,规范操作流程86项,建立了一整套人才“能上能下”的制度体系,让“下马者”心服口服、“上马者”坦坦荡荡。三是言出必行,坚决将任务执行到底。在采访中,一名普通员工说:“张主任是‘言必行,行必果’。对于‘金融风暴’,开始时很多人认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真的没想到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实在不容易。”四是给员工足够的宽容,不留退路,却留有出路:对于绩效考核不及格的员工,实行末位淘汰,但“淘汰”并不是一撸到底,而是转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

深思远虑:“助三农才能谋发展”

狠抓从严治社、强抓班子建设、推动改革创新,只为一个目标:“做好惠农工作,才能谋取农信社的长远发展。”

在菏泽农信社发展的战略部署上,张效节向记者透露:“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先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再扩大周边。”在战术实施上,一是便农,加快自助设备在农村的聚集,让它成为农民“家门口的取款机”;二是富农,以“百千万”富民工程为依托,引导农民先富带动后富;三是惠农,建立三十个信贷产品系列,总有一款是适合农民的;四是信农,深入开展“三信工程”,逐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建设。

记者走访了单县谢集乡王桥村的村支书、致富带头人郑孝奎。郑书记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将16个自然村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4007人的行政村,增加耕地2400余亩,通过发展当地特色产业食用菌,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当记者问及郑书记为什么选择在农信社贷款时,他兴奋地说:“现在信用社贷款好处多啊!第一,贷款很容易。我们村是信用村,村民有谁想贷款,直接跟我说声就行,不用到处找关系,我对各家也都知根知底,贷款不会放错人!第二,帮扶力度大。有好的项目,信用社一帮到底,从不耽误事儿!第三,服务态度特别好。比如我们这里做杨木加工,需要贷款十万,我跟信用社说了之后,钱两天就到位了,不用等,也不用来回跑。信用社还联合政府组织全县几百个村支书去寿光等地学习经验,请了农业大学教授、国外专家给我们上课。村里人不管遇到啥难事儿,都乐意找信用社帮忙,这在几年前根本就不敢想!”

金声玉振:“土单位也能办洋事”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截至2013年5月,菏泽农信社在整个菏泽市的存款占比37%、贷款占比39%,涉农贷款占比49%,不良贷款占比由2007年的43.1%下降至3.67%,经营利润由2007年全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12年全年的18.8亿元;省联社对菏泽农信社的综合评级由2007年的D级提升到A级。在菏泽农信社阔步前进、为菏泽百姓谋福利的过程中,张效节提出:“金钱不是万能的,农信社要想持续提升,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

采访中,令记者意外惊喜的是,这位壮志铁腕推进改革的山东汉子,竟然精通音律,拉得一手好二胡。张效节先后与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青年民族乐团合作演奏《二泉映月》、《台》、《沂蒙颂》,同时,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菏泽民歌《包楞调》进行了挖掘包装,约请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教授、著名舞蹈家唐文娟,分别将其改编成交响乐《包楞调》和舞蹈《包楞调》,使其成为省、市级大型演出活动的保留节目。

“没想到,这么土的单位,办了件这么洋的事!”2010年元旦,菏泽农信社把中国国家交响乐团请到了菏泽大剧院,演出结束后,菏泽人民交口称赞。至今,菏泽农信社已连续四年联手菏泽市委宣传部特邀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青年民族乐团、中央芭蕾舞团等“国字号”乐团、舞团,共举办十场菏泽新年音乐会和两场芭蕾舞演出,显著提升了菏泽城市的文化品位。

“百花来开放来万紫千红,五谷丰登好收成,万众来个奔向锦绣前程楞……”回到北京,再听《包楞调》,记者还原了心中的张效节:他壮志铁腕推进改革的力量最让人钦佩,怀抱二胡醉心演奏的样子最让人陶醉。他有着“我一定能改变菏泽”的信念,有着“喜欢并善于处理各种疑难杂症”的坚韧,更饱含“助三农才能谋发展”的智慧,最重要的,是有一腔秉公无私、嫉恶如仇的浩然正气。这就是张效节,一位敢于突破樊篱桎梏,专啃硬骨头的“演奏家”。

上一篇:五子棋巧解商业化支农难题 下一篇:以改制红利增强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