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旅游合作的依据分析与机制构建

时间:2022-07-18 04:27:56

京津冀旅游合作的依据分析与机制构建

[摘要]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依据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分析了京津冀旅游合作的现实需求和影响因素,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京津冀旅游合作机制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旅游合作 依据分析 机制构建

京津冀是我国继珠江三角区、长江三角区之后的一个重要经济发展圈。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旅游合作是打造“京津冀经济圈”、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题中之义。

一、京津冀旅游合作理论与现实依据

经济增长极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增长极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京津冀旅游合作的理论依据。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Perroux)提出经济增长极理论,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以增长极理论为基础,1984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客体在区域或空间的范畴总是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在国家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在“点”上集聚,并由线状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轴线上集中的社会经济设施对附近区域有扩散作用,从而形成最佳的空间结构,使区域经济得到最佳的、全面的发展。开展区域旅游合作,需要点――轴的辐射,通过点与轴的开发,将各个城市和各种旅游产品形成旅游线和旅游圈,延伸旅游市场,扩大旅游规模,从而带动整个区域旅游的全面开发和建设。

从现实来看,旅游业发展,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之后,开始进入区域竞争时代,多边区域合作成为旅游发展的潮流。欧盟“申根协议”的签署,使旅游者的流动和旅游业的经营都实现了无障碍,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保证了欧洲始终占据全球国际旅游最大份额。在我国,国内区域旅游合作也高潮迭起。“长三角”旅游经济圈,构筑了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江浙沪旅游经济圈。“泛珠三角” 9+2区域旅游合作区后劲十足。京津冀虽然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为中国三大经济圈,但旅游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后者。近些年,北京作为首选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地位在不断下滑,虽然国际旅游收入仍居全国主要城市首位,但上海的国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均已超过北京。沪穗粤地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迅速提升,主要得益于“长三角”、“珠三角”的区域旅游合作。京津冀地区要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必须加强旅游合作。

二、京津冀旅游合作优势与劣势并存

京津冀旅游合作在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类型齐全、特色鲜明的资源优势。北京是中国首都,又是明清故都和现代国际大都会,无论对于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北京可以说都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地。天津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旅游资源以近代文化、街头小吃、民间文化、欧陆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省是全国惟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与高原的省份,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特色突出、品位极高,不少为全国之最。三地旅游产品丰厚、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具有整体性,在品位上具有互补性,有利于构成相互补充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形成综合效应。

2.良好的旅游合作基础。京津冀是国内最早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始,京津冀就通过不同方式开展旅游合作。特别是在第二十一届河北省经贸洽谈会暨第五届“5・18(廊坊)国际商务节”上,开设了“中国三大旅游圈合作论坛”,形成了《区域旅游合作廊坊共识》。2005年8月24日~26日在廊坊天下第一城举办了京津冀―港澳台(3+3)旅游合作大会,为大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由南向北梯次推进的总体态势。京津冀经济圈也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我国又一具有巨大潜力的经济发展区域。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以及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建设,为京津冀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京津冀经济圈的崛起与繁荣为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虽然京津冀旅游合作构想已经形成, 但合作的机制并没建立起来,理论构想与实践运作间尚有一定距离,种种现实障碍,制约三省市的旅游合作的开展。

1.协调机制的制约。受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地区之间地方保护主义倾向依然严重,旅游资源开发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同一单体旅游资源,因归属于不同的行政地域而形成管理碎块,不能实现旅游服务的“无缝隙化”。对于区内市场合作来说,河北、天津都希望在北京旅游市场占有更大份额,但是北京对河北、天津却缺乏相应的依赖,这种不平衡使得三地区域旅游合作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不平等的位置,不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长期和深入发展。目前形成的京津冀区域内旅游合作,更多的只是形式上的联合、实质性的行动并不多,还没有真正构建起旅游资源与市场共享的合作机制,旅游协调仍停留在非制度化阶段,缺乏法律效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无法承担起整个区域旅游整合的大业。

2.区域规划的制约。由于缺乏区域旅游合作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各地分别立足于本地资源,根据各自的价值取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产品建设过分强调自身数量和品种,以致有些景点景区重复建设、项目雷同,无法形成比较优势。

3.产品基础的制约。河北、天津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资源雷同,处在北京的阴影区,导致旅游资源的“减值效应”。北京作为中国旅游最发达的城市,其旅游资源难与河北、天津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缺乏一种区域旅游凝聚力。北戴河等海滨旅游资源与北京都市旅游资源相比,前者以度假为主要功能,后者以观光、商贸为主要功能,二者针对的市场不一样,难以组合进同一旅游产品当中。

三、京津冀旅游合作机制的构建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旅游产业综合性太强,各种要素不但跨行业,跨地域,关联度也相当大,任何单个的市场主体都无法担当整合资源之任。因此,政府的主导型作用尤为必要。应组建跨区域、权威性的旅游合作机构,出面协调三省市合作关系,引导区域内的旅游合作。建立包括旅游政策协调机制和旅游业危机管理协调机制等在内的协调机制,为旅游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统筹规划,建立协调统一、良性竞争的规划体系。三地要联合组成课题组对京津冀区域旅游资源开展普查,在此基础上,建立战略性规划体系。从全局发展出发,而不是从地域均衡的角度,对产品开发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把对抗下的恶性竞争转化为共生下的良性竞争,实现区域旅游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变行政区旅游经济为都市圈旅游经济。

3.依托旅游精品,整合旅游产业。一是利用京津冀旅游资源相似性,将相似的旅游资源置于一个大的区域范围内,按照旅游者的需要,主动开发相互衔接的产品,形成完整的旅游线路。二是利用京津冀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开展特色旅游。

4.密切合作,共同打造统一的旅游大市场。充分利用三地的独特区位优势,特别是抓住北京奥运和“大北京”都市圈构筑的机遇,统筹设计,统一宣传,共同打造旅游市场。一是放开市场,实现无障碍旅游。有选择、有步骤地培育并逐步建立完善的区域旅游共同市场体系,以一体化的市场和服务加速京津冀旅游的整合发展。二是行业管理行为的一致协调。三是联合促销,共同打造京津冀旅游形象。成立旅游联合推广机构,在国内外旅游市场上以联合推介会等形式,开展捆绑式宣传。在各自的旅游网站的首页上实现相互链接,并设立协作体栏目板块,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上联合推广旅游形象。

5.利用资本手段,建立跨区域旅游企业。在政府层面联合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资本手段来整合资源,联合开发,集团化经营,扭转旅游发展中各自为战的局面。首先要从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上入手,在三省市区范围内融资,利用资金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实现利益共享。其次,在旅游的经营上,也要创造条件,协调政策,利用资本的手段,促进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旅游企业,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经营体系,向更大的区域范围扩展。

参考文献:

[1]纪根立:《打造中国旅游金三角构建世界级旅游经济圈》,《旅游调研》,2003年第8期

[2]孙钢:《大力推进“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与发展》,《中国旅游报》,2004年6月3日

[3]任国才:《珠江流域旅游合作探讨》,《中国旅游报》,2004年9月29日

[4]杨晓燕:《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中国期刊网

[5]张小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知识流动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下一篇:对温州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现状和问题的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