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冠艺人指尖下的琴声

时间:2022-07-18 04:23:47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贵族家庭,很早便跟随尼古拉・兹维列夫学习钢琴,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斯克里亚宾是一个在交响乐和钢琴音乐上的集大成者,他的早期作品以新的方式继承了俄罗斯的古典传统。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尖锐的戏剧性和英雄气概,旋律宽广,情绪激昂,而他那极具色彩性与神秘感的钢琴作品也是其众多作品中的瑰宝之一。

本期Naxos发行的这张专辑是斯克里亚宾的第一、四、八钢琴奏鸣曲,钢琴家是曾荣获2007年克利夫兰国际钢琴比赛的冠军亚历山大・金丁。在这张专辑中,斯克里亚宾的钢琴奏鸣曲不仅表现了作曲家超高的钢琴技巧,还表现出作品所流露出的和声语言、思想情感以及风格发展的转变。

斯克里亚宾一生在钢琴领域中有颇多作为,钢琴奏鸣曲便是他煞费笔墨的体裁之一。奏鸣曲在结构上属于多乐章的器乐套曲,由三到四个相互形成对比的乐章构成,而每个乐章的速度、情感以及和声变化都有着较大的区分。在古典音乐史上,这种音乐体裁随着不同时期作曲家的诠释也有不同的发展。

本专辑开头是《两首音诗》(Op.32),时间较短,总共只有五分钟不到。第一首升F大调有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旋律悠扬,感情细腻,尤其是一个上行跳动的音阶带着肖邦式的旋律进行,是整首作品的点睛之笔。第二首D大调在快速跳跃的和弦上进行,一系列碰撞的不协和音程显然失去了浪漫主义大起大落的线条,却又能清晰地听到浪漫主义的和声色彩。

《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Op.6)共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一个热情的快板,其中运用了一系列复杂的和弦,强调和声的紧张度,音乐织体紧凑而富有“弹性”,音乐形象鲜明而又充满热情。第二乐章的慢板与第一乐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像是在平静地诉说着一段故事,故事说到高潮时情绪有了转变,音乐织体开始不断加厚,从缓慢进入快速,从平静到激动。第三乐章属于复三部曲式,急板,乐段之间又形成对比,音乐刚进入时,左手不断跳动的和弦持续进行,让音乐进入了一个高潮――情绪的爆发点。第四乐章所传达的情感是悲哀的,斯克里亚宾在这一乐章中大量地使用半音化不和协的尖锐音程,表现出作曲家内心不可缓解的悲愤情绪。 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

《两首音诗》(Op.44)创作于1904年,斯克里亚宾运用印象派的写作手法,将第一首C大调作品表现得朦胧而难以捉摸,以忧郁的色调来表现音乐整体的阴沉感,像是永远得不到想要的回答,而这种忧郁的色调却是建立在C大调上,这种手法确实巧夺天工。第二首同样是C大调上的钢琴音诗,在找到相对平静的音调之前,音乐的情绪始终像是在描写一个坐立不安的人,和弦碰撞产生的紧张感恰到好处。

《三首小品》(Op.45)中的第二首只有36秒,将极不和协的和弦与简单的节奏模式糅合,构成了一个短小精悍的钢琴音乐片段。创作于1906年的《四首小品》(Op.51)中的第三首音诗刚开始就以一连串上行音阶奏出活泼的旋律,尤其是以不常见的和弦解决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和声效果。《两首小品》(Op.51)中的第一首创作于1910年,此时的作品听起来更加成熟,稳定,音乐动机节奏统一,和声功能也更加清晰。

斯克里亚宾创作的钢琴奏鸣曲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第一时期的作品深受肖邦与李斯特的影响;第二个时期向他自己的风格转型,此时深受瓦格纳的影响,但已开始转向宗教神秘主义;第三个时期便是他确定了属于自己的神秘主义以及新的和声语言方法,比如他的《F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

《F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分为两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一个行板,似乎可以听到德彪西的音乐,细腻而又朦胧;又掠过肖邦的影子,浪漫基调的和声色彩加上装饰音的点缀,让音乐更加流畅动听。第二乐章是轻快的急板,音乐的曲调还是建立在传统的音乐基础上,运用了很多复杂的和弦,旋律极为宽广,情感激昂,力度对比十分强烈,音乐极具表现力。

斯克里亚宾在1912年后期的作品中,开始大胆地尝试不用调号,和声迷蒙飘忽,有时甚至无调性,没有了传统曲式上的分句形式,比如本专辑中作品63号的两首音诗。在第一首《假面具》中,解决和弦运用的是精致的和声连接,而不是传统曲式中的终止方式,大量的半音化和声让调性几乎无法判别,但这些模糊的和声却让乐曲充满了诡异的感觉,完全符合“假面具”的称谓。第二首《奇物》用了很多音阶片段,和弦建立在不寻常的音程上,让乐曲充斥着“古怪、诙谐”的声音。

斯克里亚宾于1914年创作了作品71号的两首音诗,清晰地展现了他创作的飘逸与冲动的精神气质,也体现了他抒情性、律动性的作曲特点。虽然作品中几乎没有旋律要素,但乐曲却非常有独创性,且力量惊人。

专辑中的最后一首《第八钢琴奏鸣曲》(Op.66)时长将近十五分钟,整首作品都体现着“神秘感”,音响效果时而幽暗,时而耀眼,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又空谷回音。斯克里亚宾以不同的四度音程,如纯四度、增四度、减四度等叠加形成的和弦来代替以三度音程构成的传统和弦,瓦解了调性空间,增加了“神秘主义”的空虚颓废感,而带给听众的感受可谓是“奇幻诡异”,这也是斯克里亚宾创作过程中最大胆的革新。

纵观历史,人们对斯克里亚宾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时至今日没有人怀疑过斯克里亚宾是二十世纪初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打破了传统的框架,建立了自己的和声体系,形成了“神秘主义”。他的创作不仅为俄国现代主义音乐开了先例,也为欧洲无调性音乐的肇端埋下了伏笔。

上一篇:魔鬼的咏叹调:帕格尼尼的诗情画意 下一篇:老“红娘”回归百老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