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路工程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2-07-18 03:06:00

关于公路工程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公路路网的规划工作要超前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要着远于将来,要有长远眼光,规划工作要尽早制定,以便指导勘察设计工作。文章对于公路工程规划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工程规划;关键问题

公路是城市道路的延伸,是布置在城市郊区,联系其他城市和市域内乡镇的道路。城镇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一、公路工程规划的作用

(一)公路的分类

根据公路性质和作用及其在国家公路网中所处的位置,可分为国道、省道和县、乡道三类。国道:由首都通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政治、经济中心和30万以上人口规模城市的干线公路,或通向各大道口、铁路枢纽、重要工农业产地的干线公路,以及通向重要对外口岸和开放城市、革命纪念地、名胜古迹的干线公路,有重要意义的国防公路干线。这些公路组成国家的干线公路网。省道:属于省内县市间联系的干道或某些大城市联系近郊城镇、休疗养区的道路。县、乡道:它是直接服务于城乡、工矿企业的客货运输道路,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短途运输中的主要网路。

按照公路的使用性质和交通量大小,分为两类五个等级。两类指汽车专用公路与一般公路,五个等级指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汽车专用公路包括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二级公路, 一般公路包括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及四级公路。公路的技术标准是确保该公路达到相应等级的具体指标,不同等级的公路能够容许车辆行驶的数量、速度、载重量亦不相同。其主要技术指标,仍按现行的交通部标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IGB01―2003)的规定执行。

(二)公路系统设计的要求

公路网要满足组织城市各部分用地布局的“骨架”要求,城市各级道路就是为各类城市用地的分界线,城市各级道路也是各类城市用地的连接通道,而且城市道路的选线应有利于组织城市的景观。另外,公路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也就是说道路的功能必须同毗邻用地的性质相协调,保障城市道路系统完整和通畅,交通均衡分布,还要有要有适当的道路网密度(指单位城市用地上的道路总长度)和面积率(指道路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道路系统要有利于实现交通分流,要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道路系统应与城市对外交通有方便的联系。公路系统还要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这就涉及到朝向的选择、城市风道的作用、旧城更新的可行性。公路系统还要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需要考虑预留空间、城市人防工程规划的需要。

二、公路规划的关键问题分析

(一)公路通过小城镇的策略

公路线路与小城镇的联系和位置分两种情况,即公路穿越小城镇和绕过城镇。采用哪种布置方式要根据公路的等级、过境交通和入境交通的流量、城镇的性质与规模等因素来确定。

公路穿越城镇:公路穿越城镇造成公路与城镇之间的相互干扰,但对过境公路穿越城镇也不能盲目外迁,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对交通量不大的过境公路,可以适当拓宽路面,在镇区内路段可以改造为城市型道路,做到一路两用;但要结合城镇用地布局的调整,严格控制公路两侧建设项目,尽量减少交通联系,并且不宜作为小城镇的生活性干道。

过境公路绕过城镇:对于等级较高、交通量较大的过境公路,一般应绕城镇通过。过境公路与城镇的联系有以下两种方式:

(1)将过境公路以切线方式通过城镇。这种方式通常是将现状穿越城镇中心区的过境公路改道,迁至城镇边缘绕城而过;(2)过境公路的等级越高且经过的城镇越小,通过该城镇的车流中入境的比重越小,过境公路宜远离城镇为宜,其联系可采用辅助道路引入。

(二)城镇道路系统规划

城镇道路系统规划常是在城镇交通规划的基础上进行,是交通规划的继续和深入,同时也是依据城镇总体规划,体现总体规划布局要求,因此,也是城镇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适应城镇交通的要求;符合城镇所在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利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的密度;利于改善城镇环境,体现城镇风格。

道路系统规划应以合理的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道路交通不是消极适应拟定的总体布局,而应从合理组织道路系统,积极配置各项道路交通设施等方面对总体布局中的各项用地提出具体布置的意见。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统分明,总体布局中,尽量使交通能在全市范围内均衡分布,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一定比例,常以干道密度衡量。

规划设计一般规定:城镇车辆规划设计;道路建筑限高;道路规划设计年限;用地构成比例及人均用地指标,小城镇规划道路广场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一般为中心镇11%~19%,一般镇10%~17%,中心村9%~16%,规划人均道路广场用地指标一般为7~15m2/人。

(1)设计步骤

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城镇地形图;城镇用地布局和交通规划初步方案;城镇发展社会经济资料;城镇道路交通现状调查资料;城镇道路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

(2)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提出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此阶段着重解决交通问题。

(3)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对社会、经济、交通的影响和效益分析以及包括对道路的横断面形式、交叉口形式及交通组织方式等细致的研究,提出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及重要交通节点的设计方案。

(4)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规划平面图和标准横断面图。干道平面位置,干道线形控制点的位置、坐标和高程,交叉口的平面形式等,横断面图应标出道路红线控制宽度,断面形式及尺寸。

(5)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说明,设计的依据,规划的原则,各项指标及参数的确定,道路系统带来的交通、社会经济、效益的简要分析结论,道路网分期实施方案以及其它需加以说明的事项等内容。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合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交通管理进一步科学化。要按“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等原则,做到公路客货运站场、水运港口、铁路站场、机场相互衔接,信息互通,协调发展。

三、结论

城市交通要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安排,适当超前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并积极引导各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建立方便、快速、安全、准时的客运交通体系;加强对静态交通的管理和建设。

上一篇:旅游型小城镇空间研究 下一篇:大跨度桥梁施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