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永兴希望小学的调查

时间:2022-07-18 02:39:46

对楚雄彝族自治州永兴希望小学的调查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对楚雄永兴希望小学的调查,并对调查资料作了简要的分析。主要调查了,东瓜镇王六村永兴希望小学,并对其学校发展情况、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作了了解。

关键词:希望工程 希望小学

一、背景

永兴希望小学,又叫永兴完小,距城区约20公里,为行政村级完全小学,现有学生210名,其中彝族4人,水族1人,白族2人。教师9人,均为汉族。东瓜镇位于楚雄市西北部,地处楚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带,320国道、广(通)大(理)铁路、安(宁)楚(雄)高速公路、龙川江从境内横穿而过。东瓜镇为全州十个二类乡镇之一。镇内居住着彝、回、白、壮、傣、苗等1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8451人,占总人口的12.9%。东瓜镇国土面积229平方公里,实有耕地18261亩,人均占有耕地0.49亩。王六村,属于坝区。距离村委会0.50公里,距离镇2.00公里, 国土面积0.71平方公里,海拔1800.00米,年平均气温15.70℃,年降水量80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等农作物。该进村道路为属于砂石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0公里。该村到2012年底,有3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1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基础设施薄弱,主要村庄道路未硬化;产业结构调整成果不明显,集体经济薄弱。

在1992年被援建之前,永兴完小均为简陋的砖泥混建校舍,均为平房,其中有一处正桌椅板凳是校内教师自制的,较为粗糙,对学生有效学习造成了困扰。故当地的政府联合永兴建工集团出资59万元于1992年建成现有的永兴希望小学教学楼,其中永兴集团单独出资29万元。2005年,永兴集团独立投资捐建了学生宿舍楼。2012年,当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投资75万元,捐建了学校厨房和餐厅。永兴希望小学现为寄宿制小学。

二、调查过程与分析

这次的调查是在两所希望小学校都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作者主要利用该校学生和教师空暇的时间进行的,主要方式是对教师或校长进行访谈以及深入课堂进行听课。

1学生

对学生的调查,主要通过对教师和校长访谈进行。永兴希望小学住校生56人,全校有93位同学每月接受生活补助100元人民币。对于单亲家庭以及离异家庭的贫困子女,当地开发区管委会每年给予3至5个学生每人300元人民币。从学习上看,许多同学认为老师教得好,他们都愿意上学。在劳动方面,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或多或少参加家务或田间劳动。这些表明,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较为重视,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素质基础。从对教师的访谈中得知,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教得好,喜欢自己的任课老师;他们在希望小学感到快乐,学校校舍好,环境好,愿意在希望小学上学;但作业较多,没有兴趣活动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整个镇上属于比较优秀的水平,据校长介绍,永兴希望小学的学生小学毕业后100升入中学,为龙江中学,历年中考第一名为本校学生,升入初级中学后,根据反馈,永兴希望小学走出的学生各项素质相比之下都比较突出。另外,陈思哲先生作为永兴集团的董事长,不但在学校兴建过程中给予诸多援助,他对学生的捐助一直持续至今。对于本校考取高中至研究生的学生陈思哲先生分别给予600到5000不等的资助,作为奖励。此举大大加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

永兴希望小学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师基本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校长的业务素质好,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在工作中具有民主的作风,虚心听取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有吃苦耐劳精神,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办事公道,坚持原则。教师的招聘方面,由教育局统一管理,每个学校在规定的网站上公示出或缺教师的信息,应聘者自由报考。教师有九位,任课教师8位,该校的师资队伍结构基本合理,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其中本科教师3位,专科教师5位。教师年龄平均44岁左右,由此可见40岁到50岁的教师占多数,出现的问题是年轻教师缺乏,中年教师偏多;教师授课的方式一般为比较传统的教授方式,教授课程是按国家规定课程以及乡土教材为准。教师的培训方面,永兴希望小学分三种,第一是楚雄教育局组织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教师五项基本宫、计算机初级辅导以及校长培训班。第二是镇中心学校(东瓜镇所有学校的总部)举办的定期语文竞赛、数学竞赛。 第三是校内教师培训参与式教学。这对于改善教学条件教学环境、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敬业有很大的激励作用,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家长方面

从我们的调查中看到,永兴希望小学和可口可乐希望小学学生的家庭以农业为主要生计方式,经济收入主要源于农业生产,不少家长在农闲时到楚雄市区等地打工维持生计。对于希望工程,家长们了解的程度参差不齐,但对子女们所在的学校,100%的家长都知道是由哪个单位援建,并对此予以高度的赞赏和感激,认为是让人钦佩的公益行为,从而也提高了他们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

三、思考

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困扰中国基础教育有效实施的难题。多年来,政府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给予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以极大的重视,在政策、资金、物质等方面均予以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儿童的入学问题。然而对于众多的贫困子弟来说,入学、升学的经济压力仍是他们获取更多知识的障碍,他们依然随时面临着失学的威胁。同时,社会发展对知识的需求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所在地区、所在家庭的贫困度,由此形成了贫困-失学-贫困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政府的投入、社会的救助尽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教育环境、缓解贫困孩子的入学压力,但输血终究难以达到自身造血的功能。如何逐步改善自身的机能,从输血向造血功能转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项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筑慧.对广西忻城县板桐希望小学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 第3期.

[2] 李陆晓斐,洪瑾.希望小学援建制度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9年10月第11卷第5期.

上一篇:文学经典视域中的畅销书研究――以《白鹿原》... 下一篇: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投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