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折腾”的能人马森

时间:2022-07-18 12:04:52

见到马森之前,耳朵里就灌满了他的名字。

朋友讲了许多关于马森的事情,以致于还没有见到马森的时候,已经对他有了不少了解。

马森的马森烧烤店宽敞明亮,店面整齐洁净,服务员都穿得干干净净,没有一般烧烤店的油烟、油腻,倒有点像西餐厅,这让人更对马森平添了几份好感。

说话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这就是马森,有种闻名不如见面的感觉。

15岁的生意人

真正的故事是从22年前开始的。那一年,马森15岁,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忽然对学校外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这种感觉使他再也不能安心坐在教室里。和一般的孩子不同,马森居然向父亲提出来:他要退学。马森的父亲是一位机关干部,和一般的父亲不同,他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平静地听完了他讲述的理由,想了很久,他告诉马森,允许他退学,但是他不能无所事事,不能在社会上浪荡。

虽然,马森一直戏称自己是“初二毕业”,但是很多年以后,当马森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毫不掩饰遗憾之情,“我不该辍学,应该在学校里好好读书。”直到现在,马森还总是劝那些急于创业的年轻人,“在三十岁之前应该好好读书,多学一些知识,有机会一定要多学习,不要急着出来做事。”

这些都是二十多年间,马森在商海里摸爬滚打中悟出来的道理,而在当时,他却丝毫没有意识到,因为他根本没有时间去体味这些――生活,让他瘦小的身躯过早地担起了重负,他过早地体味了生活的艰辛。每天早出晚归地守着小小的布摊,和每一个顾客讨价还价,为了多卖出去一块布料而费尽口舌。当马森的同龄人还坐在教室里读书,伸手问父母要零花钱的时候,马森已经能养活自己了。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他能挣三四千元钱,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资。那时,一名公务员的月工资也就是300元钱左右。

小小的年纪,干上两三年就是一个“万元户”了,马森的本事让人羡慕得不得了,但马森自己并不满意。

16岁的第一场危机

1986年春节前夕,他和另外三个人结伴去广州进成衣。那时,他16岁,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当时,他既没去过广东,也没有进货的经历,凡事就跟着其他三个人。那时候没有信用卡,进货的两万多元钱就捆在腰上,片刻不离。到了广东,一切都是陌生的,马森甚至连到什么地方进货都不知道,只能跟着别人一点一点摸索。跑了十几天,终于把所有的货都买全了,托运的各种手续都办好了,这时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才顾上仔细看看广州市的街景。

春节前,满怀踌躇的马森回到了新疆,第一次进货的顺利让他信心百倍,他天天盘算着货到了以后怎样大展拳脚,美美地赚上一大笔钱。

春节后,货到了。打开一看,马森傻了――进货的时候,他发现南方人的身材瘦小,穿衣服的尺码也小,而要卖给新疆人,衣服必须要拿大号的,因此,他特意给老板讲,一定要给他发大号的货,结果到的货都是小号的。和广州老板多次交涉也没有多大的成效,不得已,马森只好把这些衣服放到市场上去卖,送到别人的服装摊子上去代销。这批衣服本来是春秋装,一直卖到夏天也没有卖掉多少。

16岁的马森陷入了人生的第一场危机――进货的钱是向亲戚、朋友借来的,如今亏了,拿什么还呢?没有其它的办法,马森只有一面向债务人解释着、陪着笑脸,一面苦心经营着小布摊,挣钱还债。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两年多,最艰难的时候,马森每天回家累得睡不着,父母看着儿子心疼,都劝他不要这么累,钱可以慢慢还,但是马森不肯,他固执地认为:借了别人的钱就要尽快还,否则就对不起别人的信任。到了1988年,所有的欠款终于都还清了,马森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寻找自己的座标

经过了一番波折后,马森开始考虑一个问题:自己到底该向哪方面发展?今后的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这种反思让他成了一个不安分的人:他总是不满足现状,总是想寻求改变,尽管这种状况在别人看来已经非常不错了。

1989年春天,马森又带着两万多元钱去内地进货了,这次是去苏州进布料,同行的是一个比他大三岁的朋友。他们在人生地不熟的苏州东奔西走了十多天,最后终于在郊区的一个纺织厂找到了满意的布。

这一次,命运又狠狠作弄了马森。货到了新疆,却遇到了洪水,铁路被冲断了,运货的火车被阻在半路,等铁路抢修好了,货车可以通行已经是近一个月后了。当时已近夏天,而马森进的布都是深色的,时令又过了。马森再次遭遇惨败,两万多元钱损失殆尽,所幸这次花的是自己的钱,他没有为此背上债务。

这次失败,让马森彻夜难眠,他一遍又一遍地检讨自己在两次重大失败中犯的错误。越想越觉得自己对市场、对社会了解得实在太少,“我不能再整天守着小布摊了。”他作出了一个对自己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

这一年冬天,他关掉了布摊,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台球厅。到了夏天,天热了,在屋子里打不成台球,台球桌只好搬到了室外,马森又发现了一个新生意――他支起了啤酒摊子,专卖散啤酒,生意又非常火。

做了三年啤酒生意,马森发现了危机。那时,新疆的几家啤酒企业正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瓶装啤酒的价格在竞争中一降再降,已经和散装啤酒价格相差不多了。于是,马森果断地卖掉了啤酒馆,开起了饭馆。

从夜市起步

开饭馆挣的是辛苦钱。一大早要起来买菜,整个上午都在备菜,全天都要呆在店里,直到晚上才能休息。

对马森来说,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不会做饭。最初,他也没把这点太当回事,后来发现,这实在是一个致命的缺点。他请的第一个大师傅,手艺很不错,但是每天晚上生意最好的时候就要出去一趟,怎么劝他都是雷打不动,马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家饭馆里人头攒动,自己的店里冷冷清清,最后他忍无可忍,辞退了这个厨师。第二个厨师手艺也不错,人品也非常好,马森很满意,但是干了半年左右,他要回老家继续上学,马森怎么劝也无济于事,万般无奈,马森提出一个要求:请他将手艺传授给自己。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马森居然从对厨艺一无所知到基本可以做饭了。大师傅走了以后,他就自己又当老板又当大师傅地支撑起饭馆。

这次被逼无奈的成功令马森格外高兴,他发现自己在厨艺方面有天生的才能。于是,他四处讨教学习厨艺,连母亲做饭时他都跑到厨房里去学。

马森的厨艺越来越好,心越来越大。1996年前后,米泉刚刚兴起摆夜市,马森又动起了心思。每天晚上,他也去夜市摆摊子卖哨子面、卖烧烤,白天在饭馆里忙,晚上在夜市里忙,那辛苦劲就别提了。幸运的是,那时他已经结婚,妻子成了他的好帮手,夫妻俩一起起早贪黑地忙活。

夜市里的饭菜品种其实并不多,谁家都是翻来复去就那么几样,只有比大师傅的手艺了。马森在这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成天琢磨怎么创出新的菜品、怎么改良菜式。渐渐,他明白了一点,要想饭菜好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质量。这一点说说容易,真正要做,非常难。就说做烧烤吧,家家都有烤肠子,马森家的烤肠子是他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洗出来的,直到洗得干干净净。

就这样,马森烧烤的名气越来越大。在那些年,夜市的生意并不好,开夜市的人也不多,到了晚上夜市里黑乎乎的,只有马森的摊子前灯火通明,吃饭的人很多,第二年,马森在夜市里站稳了脚,第三年,马森烧烤摊的营业额占了夜市营业额的一半。

要是一般人,有这样的收入就很满足了,马森不满足,几年后,他又“折腾”了一个临街的店面,开起了烧烤店,这就是“马森烧烤”的前身,现在马森在米泉就开了三家连锁店,还在乌鲁木齐开了一家。

“马森烧烤”火了,马森的事业也火了。现在,在米泉提起“马森烧烤”,说起马森,没有几个人不知道。

爱折腾的马森终于成功了,2006年,他被评为米泉市的十大杰出青年。现在,烧烤大王马森的四个店一共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不仅自己成功了,还为社会分了忧。然而,马森还是不满足,他还在“折腾”――不断地尝试新的菜式,不断寻找新的生意,不断突破着自己。“我要让所有的人说到我的时候,没有人伸小拇指,都伸出大拇指。”爱折腾的马森有个很大的梦想。

上一篇:叶子和她的紫菜包饭 下一篇:我的兄弟是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