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网友共同的家园

时间:2022-07-18 11:55:53

两岸网友共同的家园

华南虎、藏羚羊、XX门……一系列事件让人们不得不感叹互联网传播的巨大威力;而在汶川地震面前,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更及时、更准确、更互动的特点,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互联网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日益提高,人们也渐渐地接受和承认了网络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但网络媒体是否在两岸人们心目中也是主流媒体?哪些话题是两岸人民所关注的?不妨,请中国台湾网的总编辑刘晓辉来给出答案。

使命感与责任感

《网络传播》:中国台湾网在重点新闻网站中是唯一一家专业性涉台新闻网站,那么,中国台湾网的特色是什么?

刘晓辉:很多关心的网友对中国台湾网都不陌生。中国台湾网是大陆第一家以和两岸关系为基本内容的新闻网站,创建于1999年7月。中国台湾网以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及全球一切关心、乐见两岸关系发展的人士为受众。如果你关心涉台问题,一定会在境内外不少网站看到他们转载的中国台湾网所的独家新闻和信息。

中国台湾网竭诚遵循和实践“传播两岸亲情,沟通两岸民意,服务两岸交流”这一根本宗旨,成功整合两岸涉台信息,全方位、多角度、大纵深地进行涉台新闻传播和信息服务,建立了新闻评论、资讯服务、在线交流等多种功能的传播体系。中国台湾网以新闻的时效性、评论的权威性、文献的完整性、内容的客观性和信息服务的周到性,为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了解宝岛台湾之秀美神奇、领略中华文化之厚德载物、抒发两岸亲情之血浓于水、报道两岸交流之无限商机的交互式网络平台。这是中国台湾网有别于其他重点新闻网站的基本特色。

中国台湾网广大员工始终凝聚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祖国统一为追求,视两岸双赢为福祉,以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依归,努力在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呼唤民族的大义,播撒理解的种子,搭建沟通的桥梁,厚植同胞的亲情,提供周到的服务。

播者与推动者

《网络传播》:近年来,中国台湾网在两岸交流报道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你怎么看待网络媒体在重大事件中的表现和作用,你们在这些事件中又是如何作为的?

刘晓辉:积极参与两岸交流重大事件的报道,努力寻求在重大事件中以独家视角发出独家声音,是中国台湾网处理重大事件报道的一贯理念。

2005年以来,两岸交流好戏连台,中国台湾网亲身经历了这些重要的历史时刻,积极参与报道,在我们网站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永难磨灭的篇章,这也是永远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成绩。

总书记关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系列论述的提出,为两岸的和平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在参与报道中,把党和国家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真情实意,及时、全面、深刻地通过网络传播给网友,传播给世界。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在60年后首次会谈,总书记与连战主席举行历史性会晤,发表两岸和平发展五项愿景。我们通过网络,把这个庄严的历史时刻和重大事件介绍给两岸和海内外网友,向他们送去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和煦春风。

在我们的网站上,有开启历史之门的两岸春节包机的独家消息,有三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全景画面,有保护台商合法权益的系列报道,有对台利好政策的深入介绍和解读,有海协会、海基会恢复接触后首次会谈的进程和成果,有两岸交流活动的多彩场面和幕后花絮,有两岸专家学者的系列访谈和独家专论,更有两岸同胞、特别是台湾同胞喜闻乐见的丰厚的实用信息。通过我们的报道,给广大网友送去了两岸关系的最新动态,提供了祖国大陆最新的政策信息,沟通了两岸同胞的骨肉深情,促进了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多年来,中国台湾网在报道两岸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上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们注重吸取兄弟网站新闻处理的优长,加强深度解读和观察,努力为网友提供多角度的阅读空间。

不久前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牵动着海峡两岸和全球华人的心。中国台湾网在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就成功连线成都方面,通过地方台办第一时间了解在川台胞的情况。随即在互联网上发出了第一篇有关在成都的台胞安全情况的稿件,并迅速开通“本网专稿”和“两岸同胞情”等特色栏目,及时地参与到了抗震救灾报道的队列中。

我们随时与前方连线,严密跟踪在川台胞的动向,通过比较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从四川方面获得一手讯息,当得知14人的台湾彰化县旅游团杳无音讯时,那种焦急让我们的编辑记者恨不得冲到前方。仅仅从5月12日到19日,本网自编自采的独家稿件就有近百篇。其中还有部分稿件被岛内媒体转载,成为岛内民众获取同胞和亲人音讯的一条有效信息渠道。

截止到5月31日,我们报道抗震救灾的原创稿件已达到140余篇,围绕救助受困台胞、台商踊跃捐款捐物、岛内救援队和医疗队灾区支援、岛内民众大规模捐助祈福等新闻主题,策划了一系列及时、独家、有深度的报道。并通过开通网上献花、哀悼等互动栏目,发动网友为灾区同胞祈福。有多位台湾学生积极留言,他们的文章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迅速成为了汇聚两岸情谊、传递共同希望的强大平台。

今年3月台湾局势发生积极变化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12日上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会谈。这标志着中断近10年的两会协商谈判正式恢复。中国台湾网全程报道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第一时间向全球报道了两会签署的《海峡两岸包机会谈纪要》与《海峡两岸关于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协议》。随后,中国台湾网又派出记者,跟随大陆居民赴台游的首发团,乘坐两岸首航的周末包机,赴台湾跟踪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可以说,哪里有两岸关系的重大事件,哪里就有中国台湾网记者的身影;什么时候两岸关系出现重要变化,中国台湾网总能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独家新闻。由于中国台湾网的涉台报道及时准确权威,全国各地的一些政府组织、涉台工作机构和民间团体总是在有重要涉台新闻事件时通知中国台湾网派记者到场采访,一些大型门户商业网站都觉得转载中国台湾网的消息放心可靠,成千上万关心和两岸关系的网民都愿意把自己的网络锁定在中国台湾网。

近年来,我们始终秉承重点新闻网站的职责,积极参与全国“两会”、中国共产党十七大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报道。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我们通过专访台籍代表、委员,重点跟踪各省代表团的涉台议题,并大胆创新,策划推出网上“台籍代表、委员议事厅”等特色栏目。采访参加“两会”台籍代表、委员20余位,发独家涉台稿件50余篇。“两会”期间,本网 相关页面来自台湾地区的浏览量达到400余万。在去年的十七大报道中,我们还通过连线岛内,获得了台湾民众对总书记报告丰富真实的反响。

中国台湾网作为特色鲜明的涉台新闻网站,是随着近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和互联网技术的出新聚合而不断发展前进的。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团队近年来在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中,贡献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力量。中国台湾网不仅是涉台新闻传播服务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传播者和推动者。

新跨越与新局面

《网络传播》:中国台湾网十分注重创新创优,打造品牌栏目,加强内容建设,中国台湾网有哪些优质的产品?

刘晓辉:中国台湾网设有中文简体、中文繁体、英文三个版本,20个中文频道。网站对和两岸关系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和权威报道,并拥有数十位专家学者对重大涉台事件进行权威解读。网站与两岸众多知名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原创新闻广为转载。我们在涉台新闻传播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几乎所有涉台的新政策和第一手新闻都能第一时间在网络上传播,这种即时、海量、高效和灵活的传播形式,具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和发展前景。

作为特色鲜明的专业涉台新闻网站,我们提倡新闻精品意识。努力集中优势力量,做深做透涉台专业领域新闻资讯,在策划和报道方面尽可能为读者提供独家产品,形成特色频道和精品栏目。

我们的新闻拳头产品《本网快讯》由一支精良的编辑队伍每天不间断地筛选报道岛内重要新闻,解读两岸关系热点事件和现象,成为各大网络、平面、广电媒体积极转载、推荐和使用的信息渠道和依托。中央网络媒体和商业门户网站对我网新闻广为转载,在推动涉台新闻效应聚合放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面向大陆百万台商和准备来大陆投资的台湾同胞开设的《台商服务中心》频道,获得了2007中国互联网品牌栏目的殊荣。《求学大陆》栏目成为大陆台生的交流园地和亲密朋友。《两岸婚恋》栏目以强有力的针对性,成为两岸婚恋者的温馨港湾。

近年来,中国台湾网还积极组织线上线下活动,吸引广大网友参与,先后组织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网络知识大赛、赠台大熊猫乳名征集活动、两岸旅游知识大赛、以及两岸关系十大新闻评选等网络活动,宣传了中华文化,激励了民族大义,推动了两岸交流。

我们还联手岛内媒体和商业门户网站,整合各类资源,达成特色合作模式。2007年春节首次利用网络直播央视春节晚会并推送至岛内网站,成功落地台湾,在台湾网友中掀起了一股“春晚热潮”,在对台传播领域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开拓了新局面。

《网络传播》:中国台湾网没有传统媒体做依托,在网站追求差异化竞争的今天,中国台湾网如何保证自己的原创内容和媒体姿态?

刘晓辉:媒体的导向和姿态需要通过独家声音彰显。在重点新闻网站中,中国台湾网比较特殊,它没有传统媒体作依托,缺乏新闻原创资源。因此,我们非常注重进行涉台新闻整合,并培养自己的记者队伍,开拓原创新闻渠道。

我们注重在采访报道实践中培养锻炼记者和编辑队伍。近年来,在所有两岸关系重大新闻事件中,中国台湾网都在现场捕捉、守望和见证,从未缺席。连宋大陆之行、三次国共论坛、两岸春节包机、吴伯雄“雨过天晴”之旅,“两会”暌违九年后的再次握手、每一项都值得载入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册。参与这些重大事件的现场报道,不断积累了报道的实战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网络记者队伍。

近年来,中国台湾网在新闻报道上通过多种媒介越发自如地进行多媒体报道。在刚刚结束的中国主席吴伯雄来访以及“两会”复谈的重大报道中,我们用手机作为“补偿媒体”,通过电话与手机短信发至后方特殊技术平台,以最快速度发稿。

作为重点新闻网站,我们积极发挥涉台信息资源和信誉优势,快速跟踪播报涉台一手新闻,把两岸关系间的热点、焦点、疑点、难点做精做透。一个话题之所以能在网络上成为舆论的热点,需要高曝光率、海量信息和很强的时效性。因此,我们更加侧重涉台重大事件和重大选题的“组合拳”式报道,从事件的多侧面给予不同程度的解读,将报道做出梯度和层次,通过“组合拳”式的纵深报道,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

相互借重与合作

《网络传播》:网络在对台传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随着两岸关系不断深入发展,两岸新闻网站应该也会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在探求两岸新闻网站相互借鉴与合作的模式方面,你有何考虑?

刘晓辉:在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中,两岸新闻网站承担着传播两岸信息、沟通两岸亲情、促进两岸交流的责任与使命。两岸新闻网站应当顺应大势,贴近网民,发掘优长,加强相互交流、借重与合作,通过传播高质量的网络新闻和信息,为推动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服务,为实现两岸同胞的福祉和愿景服务。

首先是推动两岸新闻网站策略联盟与合作。通过不同层面的相互授权,实行一定形式的信息共享,将各自所创造的品牌栏目,所积累的信息资源,多触点、多路径、多时空地展现给两岸受众,充分达成信息叠加与倍增效果。在这方面的合作非常值得期待,只要能找到互利双赢的结合点,两岸新闻网站交流与合作就有望获取新的途径和成果。

其次是要推动两岸新闻网站的内容交换。在一定的合作模式下,推荐、转载共同关心的重要新闻内容和信息,并进行多维重组,形成系统性、专题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大大超越原始信息的新的优良资源。这种合作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一种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提升合作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将会产生重要作用。

第三是要推动两岸新闻网站联手组织网络活动。近年来,中国台湾网针对两岸同胞的新闻关注点、利益共同点以及对新闻信息的实际需求,已经成功与一些岛内媒体进行了活动合办。去年,我们与人民日报海外版、新浪网、台湾中华两岸旅行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华之美、风情万种”海峡两岸旅游知识大赛活动。大赛期间,专题页面浏览量超过46万,共有2万多人参加竞答,其港澳及海外网友超过7000人,成为两岸旅游界轰动一时的焦点事件。这也为下一步我们努力推动这种合作成为一种模式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联手举办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聚焦新闻话题,吸引和服务两岸同胞,又可拓展网络内容,提升网站影响力。

《网络传播》:随着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升级、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受众不断细分,中国台湾网的下一步发展有何计划?

刘晓辉:今年6月20日,总书记视察了《人民日报》和人民网,并在强国论坛兴致勃勃地同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总书记说:“随着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他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6月13日,总书记在会见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时指出,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上恢复商谈并取得实际成果,标志着新形势下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只要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就一定能够不断推动两岸商谈进程,不断取得更多积极成果。我们应该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努力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胡总书记的两次讲话高屋建瓴,为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台湾网继续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上发挥桥梁作用,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将按照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国台湾网的建设,当好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把中国台湾网建成海峡两岸人民心灵的沟通纽带,推动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网络平台。

忠实履行职责,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更加自觉主动地为海峡两岸的广大网友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

积极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倾听两岸网友的呼声,适应他们的信息需求,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网络内容体系,致力打造功能齐全、资讯丰富、技术先进的涉台综合性新闻网站,为两岸网友营造建构一个和谐、开放、平等、轻松的网络精神家园,推动精神与心灵的沟通与融合。

时刻跟踪和运用互联网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业务和新趋势,及时引进应用,适时更新换代,保证与网络新技术发展同步。强化竞争意识,提升竞争能力。不因点滴成果而孤芳自赏,努力而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而薄发。

在不久的将来,广大网友不仅可以在中国台湾网获得资讯、发表观点、更可以实现交友、咨询、商务等各种服务。无论您身处何方,也不论您对持何种观点,只要您点击进入中国台湾网,便能获取您所需要的信息。中国台湾网将成为两岸网友共同的家园。

上一篇:“长尾”与“蓝海” 下一篇:卓越彻底亚马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