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遣丹青涌笔端

时间:2022-07-18 11:55:01

一位学者在论说文人书画的关系时说:画者,书之余。颇类有人认为词为“诗人之余事”。文人画恰以书家苏轼为权舆,发轫于遣兴自娱。刘铁平先生以真草隶篆皆擅而独步书坛,偶为遣兴抒怀之丹青,亦不亚于书法之笔墨。

他在无锡市书画院从事专业书法创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对朱耷、金农、潘天寿、李苦禅的大写意花鸟产生了浓厚兴趣,对他来说,算是“业余爱好”吧。

他的涉禽、鹰隼尤为出色,直逼李苦禅、潘天寿大师。得李苦禅先生浑厚、平实、雄健苍劲的天趣,力追笔墨挥洒中达到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在看似随意中蕴含朴拙之气,在自然含蓄中蕴含阳刚之气,他的运笔线条一如书法那样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笔墨纵逸豪放、雄健磅礴。谋求潘天寿那种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清风》(《统一论坛》2008/5封底)乃典型遣兴之作,画面上甚至未曾用印。画的主角回眸远眺,脚趾特别夸张,其间我们不止看到李苦禅、潘天寿的笔墨意趣,也可以窥见山人的境界和六如居士的韵致。配景占画面大半,竹竿遒劲,中锋草篆笔意;竹叶披拂,隶书夹行草笔法,乱中有序。刘先生的花鸟构图,常常别出心裁。《松鹤长春》(《黄埔》2011/1封底),松树顶天立地,作“Z”字形,一般作品中较为少见。

他的画多为遣兴抒怀,所以其情感与意境往往极为和谐融洽。《月圆》(《黄埔》2010/5封底)画面中间明月硕大如鉴——正所谓“心如明镜台”;白色的梅花怒放,疏影横斜;小鸟喁喁私语,有如两小无猜。一片清冷、幽静,不粘尘埃半点,回归自然,唯有天籁。落款“圆月”二篆,笔法纯圆,与画面交相辉映,凸显主题,深化意境。

刘先生是书坛大家,亦为学者,而不以画名世。近几年他一直在创作主题书展《梅之行》,并在2011年年底与潘振中先生出版了《刘铁平潘振中书学文集·书海钩沉》,《隶书概论》和《草书简论》二书收在2012年年底故宫出版社(原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四体书法概论》中,同时与潘振中先生合作的《隶书学》、《先秦文字与书法》两部书稿业已完成大半。刘先生忙中偷闲,挥洒丹青,不只是爱好,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人们在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萧条空寂与静穆平和。以山为乐、以水为智,以空为悟、以远为觉的精神乃是天人合一的忧乐圆融意识,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文化的一种境界,是朴素生命哲学的艺术体现。中国哲学在中国山水中找到了更为丰富和具体的内涵。刘先生辍笔之余,披阅历代各种山水画册,其情也孜孜,其乐也融融。

十余岁时,刘先生便常跑古旧书店,买些珂罗版画册临摹。当时他住在外婆家,满阁楼皆是他临摹的习作,从李成、龚贤、范宽、王蒙乃至石涛、渐江等,无不心追手摩。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曾随朋友去南京观展,拜望了同乡前辈钱松喦大师,因画结缘,由此他成了钱松喦先生的私淑弟子。《山高水长》(《统一论坛》2010/6封底,原题“万顷堂望独山图”)标明是“仿松喦老人法”。钱松喦绘画具有浓烈的民族风格和深情的韵味。其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这与画家的文学修养、书法功底大有渊源。刘铁平先生的《春回大地》(《统一论坛》2011/1封底),颇类钱松喦先生的《常熟田》。作品将传统和现代的绘画因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注意诗书画印相辅相成,隶书题诗:“日月光天德,云霞推地灵。春霞耕耘足,丰年雨露新。”增添了文人画的优雅情调。《常熟田》看似写生,又不是写生,它具有清纯的中国画的特质,它开拓了中国画的一个新领域。这是钱先生六十岁后壮游祖国名山大川后锐意探索,巧妙把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出炽热的创作情怀,创造出自己的艺术特色。刘先生的画作吸取了《常熟田》的精神内核,又发挥了自身绘画语言。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从刘先生的画作中,我们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宋元绘画大师巨匠们的影子。

刘先生的山水画,勾勒柔和,点染滋润,一派空灵境界,这是“太湖画派”(或称“无锡画派”)的一大特色。一位文化学者说:“爱国主义是建立在爱家乡的基础之上的。”刘先生充满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无论他的字、他的画,常常离不开太湖。像《太湖春景》(《统一论坛》2012/2封底)、《秋韵》(《统一论坛》2010/5封底)、《清泉长流湖山多娇》(《黄埔》2012/1封底)多是画太湖景色,有些收进各种画册的画作,如《老北门荷叶村印象》、《南上塘水景》,这些“看似写生,又不是写生”的画作倾诉了他对无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深深的眷恋。刘先生坚持传统,不妄言妄作,2011年他到广东肇庆参加一个活动,写下《端州新风》(《统一论坛》2011/5封底),清新高标,足可与当今名家比肩。

《人民日报》、《中国诗书画报》、美国的《西方时报》等都先后介绍过他的美术作品。

李苦禅先生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是苦禅先生的至理名言。这“高度”与“极则”,也正是刘先生所身体力行,所不倦追求的。

上一篇:“网络大讲堂”节目导视 下一篇:“和”出健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