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须弥山石窟的特点

时间:2022-07-18 11:21:41

[摘要]须弥山石窟坐落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区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现存经过编号的洞窟132个,由南北自然形成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和黑石沟八个区域。须弥山石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须弥山石窟有许多和全国同类石窟不同的特点,本文对须弥山石窟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今后此方面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须弥山石窟;中心柱石窟;石窟遗址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69-02

须弥山石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内最大的石窟群。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以特有的丹霞自然景观和丰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以及它所具有的浪漫神奇色彩,吸引众多的人留恋往返,其雕像之美,让人称奇,更让人叹为观止,犹如步入了一座宗教与艺术的殿堂,被誉为“宁夏敦煌”。第5窟唐代弥勒大佛坐像,高20.6米,仪态威严、神情端庄,帛带袈裟、面庞丰腴,造像气势宏伟,雕凿技艺娴熟,是须弥山石窟唐代造像的代表,也是国内现存有数的唐代大像之一。第51窟内七尊6米高的北周坐佛,姿态优美,面容安详,以其雕刻之精美,规模之宏大,被国内文物专家称为“须弥之光“。

须弥山石窟现存洞窟162座,分布在由南往北自然形成的八个区域区,即大佛楼区、子孙宫区、圆光寺区、相国寺区、桃花洞区、松树洼区、三个窑区和黑石沟区。保存较为完好的造像500余躯,汉藏文题刻题记53则,碑刻3方,残碑13块,壁画20余平方米。在保存的500余躯造像和壁画、题记中,无论是佛教人物造像,还是彩绘壁画和佛教传说故事,都各自保留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无论是20多米高的大佛,还是只有0.2米高的供养人,都精工细雕,既有浮雕,又有近似于圆雕的高浮雕,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须弥山石窟内涵丰富、艺术精湛,是石窟遗址的典型。但是该石窟由于地处偏僻,加之有关文献记载甚少,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注意,直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才逐渐为人们了解与重视。1961年,须弥山石窟被公布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将须弥山石窟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须弥山石窟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得以真正开始。

须弥山石窟与其他大型石窟相比,在规模、数量以及保存的完好程度上有所不及。但是,须弥山石窟本身具有的独特性,使它在我国的佛教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各时期洞窟分区开凿

须弥山石窟的分布有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开凿者充分利用须弥山优越的地质地貌,随山势迂回曲折,自南而北开凿,自然地形成了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和黑石沟八个区域。每个区的石窟时代都各有侧重,如子孙宫区的南部和中部主要以北魏、西魏时期的洞窟为主。圆光寺区及相国寺区以北周时期的洞窟为多,隋代洞窟也分布在这里。大佛楼区、相国寺区及相国寺区以北周时期的洞窟为主,隋代洞窟也分布在这里。大佛楼区、相国寺区及桃花洞区主要是唐代的洞窟。松树洼、三个窑及黑石沟区除有个别是北朝时期的洞窟外,多为隋朝时期的小窟。

各时期的洞窟分区开凿的特点在各地石窟中是不多见的。一般石窟多连续开凿在一个窟面上。可能是因为各时期洞窟分区开凿的原因,须弥山石窟少有后代改建前代洞窟的例子,各期洞窟基本上保持了原貌。

(二)洞窟组合结构

北魏、西魏、北周时期,僧禅窟主要开凿在礼拜窟的周围,形成组合开凿的体制。它源于公元4世纪的克孜尔五佛堂寺院。在寺院中,有礼拜堂、讲堂、禅房、杂房等建筑,既方便僧人礼佛听经、参禅打坐,又照顾到了僧人的生活起居。这种组合结构的优越性比较明显,因此一直延续至唐代。

(三)“人”字形排水系统

须弥山石窟开凿在地质新生代早第三纪始新统的沉积岩上,山岩为中粗粒砂状结构,岩质疏松,容易遭受自然侵蚀,经不起雨水冲刷,严重时会导致洞窟溃塌。古代的匠师们在凿窟之前就考虑到了这点,所以在须弥山石窟的窟门上方,普遍凿有“人”字形排水防护沟槽,并且在沟槽的下端凿有盛水用的水窖窟。雨水可以顺沟槽直接流向水窖窟,既避免了雨水对石窟的直接冲刷,又解决了僧人们的日常用水。环绕圆光寺窟群上部的排水沟槽长达20余米,是开窟造像时附带的一项十分独特而又艰巨的工程。

(四)方木结构洞窟

被称之为“长安模式”的须弥山北周石窟,其特点之一是几个主要洞窟,如第45、46、51等窟采用了仿木结构,包括有斜枋、梁架、角柱、栌斗等等,其建筑之华丽,令人叫绝。这种仿木结构在中原石窟中未曾见过,中原石窟中的仿木结构一般是将龛做成屋顶形或在窟门外做窟檐,仅此而已。须弥山北周石窟仿木结构与此不同。它与麦积山第43窟,即西魏文帝乙弗后的佛窟有些相似。可见,北周的仿木架结构在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西魏后期的做法,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北周的仿木结构洞窟为研究北周窟形特点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

(五)罕见的穹窟顶

须弥山北魏时期的僧禅窟中出现了穹窿顶,这种在顶边留出一圆周窄平台,顶中间部分向上凿成宽大圆缓穹窿状的窟顶在中原石窟中未见过,是中亚和新疆石窟常见的形制。公元4世纪,中亚的龟兹国流行禅教,其禅窟一般采用穹窿顶。中国与西域、印度的交通,主要经过龟兹国,这种穹窿顶的大量出现,或许与佛教的传播有关。另外,北魏时,在北方、西北方继匈奴之后又出现了柔然和高车两支强悍的游牧民族,构成对北魏政权的主要威胁。经北魏政权的几次征讨,高车归属,高车人被陆续迁到漠南,河套地区也成为他们的放牧之地。当时,固原是统治高车人的据点,穹窿顶的出现也许与民族迁徙和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关。

(六)黄土高原风格

固原属于黄土高原,这一带的石刻造像,在衣纹雕刻的技法方面有新的表现,即采用密集平行线阴刻。这种刀法用刀力度大,直硬,刻线深,较粗糙,其效果是让衣褶密集堆积,显得有厚度感。如固原东面彭阳县出土的北魏石刻造像衣纹采用了密集平行式阴刻线刻,这种技法称之为“黄土高原”风格。固原须弥山24窟内的造像衣纹均采用了这一技法,而且极为流畅、成熟。

(七)须弥山石窟的“三多”

在须弥山石窟中有“三多”,即僧禅窟多、中心柱窟多和未完成窟多。

1.僧禅窟多大多是北魏、西魏、北周时期的,这与当时的政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末期,政局不稳,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政权,转移人们对朝廷的反抗,大力推崇、宣扬佛教,使得国内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教徒出于虔诚,出家为僧,凿窟修道。另外,出家从僧也是逃避王役的极好办法。舍家凿窟、为僧者成风是北朝政局动荡的产物。僧人多,僧禅窟也就相应的多了。

2.中心柱窟多。从北魏到唐代,须弥山石窟中出现16个中心柱窟室,占须弥山石窟总数的8.2%。须弥山石窟中中心柱石窟如此之多,在各地石窟中是不多见的。在须弥山现存石窟中,龛像保存得完好或比较完好的均是中心柱窟,其原因,恐怕是与须弥山的地质有关。须弥山岩质疏松,容易斧凿,也容易塌方,所以凿窟的工匠在开凿之前必定会考虑到这一因素,似乎开凿中心柱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当然,中心柱窟的多少,有它的演变历史。

3.未完成窟多。在须弥山132个洞窟中有6个窟属于未完成窟,它们是西魏时的37窟,北周时的51、47、48三窟以及唐代的81、85两窟。这么多的石窟开凿后没有完工,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须弥山地域广阔,石质又极易开凿,因此开凿时无需利用前代未完成窟来改造。其二、石窟开凿至半途停止与当时的突发事件有关。西魏年代短暂,仅24年,而在须弥山开窟造像却达25个洞窟之多。第37窟是后期开凿的,未能完工,估计是因西魏宇文觉废恭帝而自己称帝,建立周朝,改朝换代所致。唐代的两个石窟中途停止开凿是因为广德年间(763)吐蕃兵临固原城下,石窟开凿被迫终止。

未完成窟保存下来,为今日研究古代开窟顺序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线索。北朝的37窟窟内只凿出全窟约一半的空间,中心柱凿出半个,表明最初是先开窟门,进入室内后,自前壁开始,凿出全部窟顶至地面的空间,再向后部推进,凿出中心柱及回廊。唐代85窟窟门、窟顶及正壁造像均已完成,右臂凿出四大块轮廓,左壁仅凿出最内侧的一块轮廓,表明先开窟门,进入室内后,由窟顶向下开凿;凿像自后壁开始,然后是左、右壁以及其他地方。

千百年来,须弥山石窟雕刻品长期遭受了风雨侵蚀,岩石风化,自然坍塌,地震破坏和人为的损坏,致使许多精美雕像面目全非,甚至荡然无存。虽然如此,须弥山仍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石窟造像比较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全国同类石窟造像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精湛的艺术价值,是研究中国石窟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不可多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上一篇:智能交通:“联”起来的金钟罩 下一篇:交通银行:iTM再造无人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