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时间:2022-07-18 09:52:13

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 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对于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 选择恶性肿瘤患者,并将癌因性疲乏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和给予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观察患者的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结果 化疗例数、放疗例数以及VA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均表现为无疲乏组

【关键词】 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护理干预

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CRF)是由癌症本身或者相关的治疗所引起的一种主观的劳累感,表现为非特异性的乏力、虚弱、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情绪低落,具有持续时间长、通过休息或睡眠无法缓解的特点[1]。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均可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缓解患者的癌因性疲乏,对于肿瘤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在此,为了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对于癌因性疲乏的影响,笔者进行了下列研究,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2月――2013年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120名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相应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以及病理活检确诊,病程2-11年、平均(4.73±1.03)年,其中胃癌29例、结肠癌23例、直肠癌11例、肺癌21例、肝癌11例、乳腺癌18例、鼻咽癌7例。排除精神系统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的患者以及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

1.2 分组方法 使用美国癌症中心疼痛研究小组制订的简易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dex,BFI)对癌因性疲乏进行评估[2],BFI采用10分制,0分为无疲乏、1-3分为轻度疲乏,4-6分为中度疲乏、7-10分为重度疲乏。120名恶性肿瘤患者中无疲乏23例、轻度疲乏31例、中度疲乏37例、重度疲乏29例。进一步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97名癌因性疲乏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名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其中男性病人28名、女性病人20名,年龄35-59岁、平均(41.03±5.89)岁,病程2-10年、平均(4.68±0.96)年,轻度疲乏16例、中度疲乏19例、重度疲乏13例;观察组49名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措施,其中男性病人30名、女性病人19名,年龄34-56岁、平均(40.76±5.38)岁,病程2-11年、平均(4.81±1.08)年,轻度疲乏15例、中度疲乏18例、重度疲乏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原发疾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3 护理干预方法

1.3.1 健康教育 定期进行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健康知识手册,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有一定的认识,以消除治疗过程中的疑虑和困惑情绪。鼓励患者相互交流,并且通过既往治疗的成功来鼓励患者克服疾病,保证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教育患者正确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多与家属或者医务人员交流,以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

1.3.2 疼痛护理 肿瘤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进而引起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对此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耐心倾听。对于由于紧张、焦虑等引起的疼痛情绪,并应用言语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疾病。

1.3.3 生活习惯护理 督促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制定个性化的锻炼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健身操,以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提高脏器功能,抵抗癌因性疲乏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1.4.1 两组患者的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 护理前和护理后3个月,采用卡氏行为状态评分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估患者的活动状态,总分100、每10分为一个等级,得分越高、活动状态越好;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进行测评,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2 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情况 护理前采用VAS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HAMD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HAMA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以分析癌因性疼痛的原因。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所得结果按P

2 结 果

2.1 癌因性疼痛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 根据统计学分析,化疗例数、放疗例数以及VA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均表现为无疲乏组

2.2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活动状态和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KPS评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总体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 论

近年来由于环境、饮食等因素肿瘤的发生率日益升高,尤其是恶性肿瘤的发生会引起患者出现生理、心理以及情绪的变化。其中,肿瘤患者受到疼痛、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困扰,癌因性疲乏的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乏力、虚弱、嗜睡、情绪低落,且经过休息和睡眠后无法缓解[3]。癌因性疲乏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以及负面情绪,使患者的全身情况恶化,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不利影响[4]。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化疗例数、放疗例数以及VAS评分、HAMD评分、HAMA评分均表现为无疲乏组

综合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放化疗、疼痛以及焦虑、抑郁情绪是肿瘤患者出现癌因性疲乏的重要原因,针对性的给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活动状态,提高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对于癌因性疲乏症状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Zhong Biqin.Effet and evaluation of famil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atients of cancer related fatigue[J].Nursing practice and research,2011,8(5):12-14.

[2] Mendoza TR.The rapid assessment of fatigue severity in cancer patients:use of the brief fatigue inventory[J].Cancer,1999,85(5):1186-1196.

[3] 胡婷婷.护理干预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09.

[4] Miao Gemin.Influenc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ancer related fatigu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ccepting chemotherapy[J].CHINESE GENERAL NURSING2011,9(3):661-663.

[5] 陈秀云.综合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0):3384.

[6] Given,B.Cancer-related fatigue:a brief overview of current nursing perspectives and experiences[J].Clin J Oncol Nurs,2008,12(5):7-9.

[7] 李艳.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及其机制[J].护理杂志,2008,25(5):31.

上一篇:探究水族文化进校园的策略 下一篇:妊高症产妇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