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方”治热

时间:2022-07-18 07:52:21

2007年6月11日,国家海关总署的月度外贸统计显示,5月份中国贸易顺差达到224.5亿美元,比4月净增54.7亿美元,达到今年以来贸易顺差月度次高。

隔天,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月度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显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环比上涨0.3%。

在此基础之上,整体分析今年前5个月上述两部门的月统计数据,两个突出的现象尤为引人关注:一、CPI自3月份开始持续达到甚至超过3.0%通胀警戒线;二、前5个月的顺差总额达857.2亿美元,已接近去年全年中国贸易顺差1775亿美元的一半。

CPI与顺差齐向上 增长势头值得关注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月度消费价格指数显示,近来拉动CPI快速上扬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粮食、肉类等食品价格的上涨。考虑到食品价格占我国CPI的权重为33%,其中20%为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和蔬菜。因此,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g也就不足为奇了。

值得注意的是,CPI上扬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将延续。因为,粮食、肉类等食品上涨的空间仍然十分广阔。正如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经济学家高路易表示,中国目前的粮食库存“不具备缓冲生产不足的能力”,粮食价格“短期内可能因为干旱、库存原因急剧上升”。而粮价上涨,又将催逼猪肉价格的继续攀升。两者交互作用之下,CPI上扬趋势几成定局。

此外,入世五年多以来,由于生产资料价格对下游消费产品的传导作用渐趋明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未来CPI上扬的基础。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月份PPI(工业制成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显示,当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8%,其中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更是上涨3.6%。短期内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趋势也说明未来CPI的增长势头不容乐观。

贸易顺差的未来走势同样如此。在经历3月份贸易顺差仅为68.7亿美元的“跳水”之后,中国贸易顺差重回老路,誓要将流动性泛滥推向新的境地。5月份,中国出口增长保持强劲的同时,进口增幅依然较低。出口同比增幅从4月的26.8%上升到28.7%,而进口的同比增幅从4月份的21.3%下降至19.1%。考虑到目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态势,未来贸易顺差至少是稳中有升。正如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预计,在近期全球需求平稳增长的背景之下,中国的高额顺差是不会放缓的。

加息预期挥之不去 央行面临四大难题

基于上述走势,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加息等常规性“药方”再次呼之欲出。6月5日,针对市场的加息预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曾公开表示,“央行密切关注最近猪肉、鸡蛋等食品价格的上涨,但粮食价格只是物价指数的一部分。是否加息要看CPI总体情况,这要在国家统计局6月10日后公布5月份CPI统计数据之后才能决定。”

如今,5月份CPI统计数据已然应时而出,且超出3.0%通胀警戒线达0.4个百分点。

看来,央行加息预期已经挥之不去。然而,央行在开出“药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遭遇下列四大难题:

加息无法有效缓解当前的流动性过剩。加息将导致投资下降进而抑制国内需求,从而使得进口缩窄,最终引起贸易顺差激增,这必然对人民币升值形成压力。虽然,人民币升值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出口,然而,在目前的“一篮子”人民币策略中,人民币兑美元波动区间仍然不足以应付未来贸易顺差的增长势头。这样一来,随着贸易顺差的步伐离人民币小幅升值渐行渐远,加息有可能受到“反噬”,从而产生更大程度的流动性过剩,可谓得不偿失。

加息有可能对虚高楼市形成过大压力。目前中国商业房贷的利率已经接近6%,再次加息或许会压跨中国当前虚高的楼市。尽管政府和普通老百姓渴望房价稳定,不希望房价高起,然而,“稳定”也表明一些利益方不愿意承担房地产泡沫被戳破后引发的经济风险,尤其是,此类风险主要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也因此,央行加息对楼市而言,在避免形成过大压力的前提之下,小幅加息反而可能助长楼市亢奋心理,从而弄巧成拙。

加息空间受美联储制约显得十分有限。当前,中美利差已缩小至2.2%左右,尤其是,从短期看美联储回复加息的可能性不大。6月初,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曾经表示,未来数月,美国经济将以接近趋势水准的速度温和成长,但面临较高的核心通膨率可能不会下降的风险。美国经济无疑正处于缓慢的恢复期,也因此,短期内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将处于观望之势以保持这来之不易的发展前景。因此,总的来说,人民币再次加息空间十分有限。否则,一旦加息,中美利差的进一步缩小经由当前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联动机制引发的后果便是,境外热钱大举进入中国,攫取利差以及股市和楼市收益,最终加剧流动性泛滥。

加息不能从根源上消除当前股市的泡沫。与股市目前动辄百分之几十乃至百分之几百的收益率相比,央行至多一次加息54个基点的行为实在是相形见绌。当前,中国特有的居民储蓄大搬家是为明证。6月12日,央行的5月金融运行报告显示,人民币存款增长速度继续放缓。并且,由于当前中国股市仍然存在着极富想像力的“做多”空间,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缓慢加息对股市影响十分有限。这必定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常规药方效果不彰治理经济还需偏方

基于上述四大问题,不难发现,如果央行仍然“循规蹈矩”,坚持开传统“药方”,那么,当前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还将如影随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治理过热经济还需偏方:

――适度放开生产要素的价格管制。土地、劳动力和资金构成了生产要素不可或缺的三个组成部分。对这三个部分进行一定程度的价格松绑,中国工业品价格随之便会上浮,而贸易品价格也就水涨船高。考虑到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独特影响力,全球的物价指数都将同步上升。最终,全球需求以及中国经济的外部流动性自然降低。而中国的出口需求也将顺势弱化,贸易顺差的下行空间也就适时而出了。

此外,随着中国贸易品价格的水涨船高,全球的加息预期也将如箭在弦,一根接一根的利率大棒必然相继挥出,而美联储自然也不能免俗。这样一来,全球的流动性或能舒缓,从而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提供宝贵的调控空间,以达到“正方”与“偏方”互为犄角之势的妙用。

――适度放开非贸易品以及瓶颈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并加大原材料储备力度。参照“储蓄-投资=经常项目顺差”这个宏观经济恒等式,考虑到中国储蓄稳步增长的态势,决策层抑制投资或减小经常项目顺差的结果,通常都表现为按下个葫芦又浮出个瓢上来。

就当前的投资结构而言,绝大多数投资项目集中在煤、电、油、运、房地产等瓶颈产业,以及由上述产业拉动的重工业。其中,产能有可能激增以至于国内无法完全吸收进而产生流动性的终端制造业,占投资总量的比例并不算太大。这就意味着,央行尽管抑制住了投资,却使得瓶颈产业的产能进一步收窄。这样一来,有效需求便受到人为抑制。也因此,近年来,中国的宏观调控每每表现为调控力度越大,反弹就越厉害的鲜明特征。

因此,以主动输出通货膨胀为出发点,决策层适度放开非贸易品以及瓶颈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并加大原材料储备是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通过这一措施,中国的进口力度必将加大,并且全球原油、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也将因中国的巨量需求而持续攀升。最终,全球性的通货膨胀趋势水到渠成。而伴随着全球利率大棒的接踵而至尤其是美联储利率的无奈上升,中国贸易顺差的缩窄自然也就不成问题了。

上一篇:借亚欧会议东风 助中小企业成长 下一篇:地方动态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