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古诗教学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7-18 07:23:10

注重古诗教学艺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06-01

优秀的古诗是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在小学语文的每册课本中都有几首。这些诗内容健康、语言优美、琅琅上口,颇有美感。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在古诗教学中的一点心得。

一、简单介绍,了解古诗

目前,有些年轻的教师往往会忽略对古诗作者及创作背景的介绍,认为对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没有必要。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古诗中的人和事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很远,对诗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正确指导,朗读古诗

古诗短小精悍,句式齐整,韵律和谐,形象鲜明,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运用“三读法”来指导学生朗读。“三读”即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韵味。

1.读通诗句。

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扫除诗中的文字障碍。要让学生朗读好古诗,必须学好诗中的文字。学习生字,可以让学生利用字典自己学习,教师适当点拨,使学生学的扎实准确。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手、眼、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二是朗读时要注意诗中字的音准。朗读时要读清字音、读准字音。遇到读不准的字时要及时查字典或请问老师。要力争字字读得准确无误。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4课”古诗《山行》中,“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斜”字就不读“qiá”或“xiá”,它的正确读音是“xié”。再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古诗《望洞庭》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磨”字就不读“mò”,它的正确读音是“mó”。

2.读懂诗意。

学生读通诗句以后,要指导学生读懂诗意,读懂诗意须理解古诗。理解古诗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

(1)逐字理解。

学生在利用字典、词典理解字意时会遇到一字(词)多义,该如何选择正确的字义呢?这要将选好的字义放到具体的语意环境中进行确认,从而选出合适的字义来。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峨眉山月歌》中“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的“见”,在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第207页有7种意义,分别是:看到看得出(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会见,会面见解,对事物的看法助词用在动词“听”、“看”“闻”等字后,表效果。该选哪一个呢?通过把字义放到诗句中理解,发现合适的字义是“看到”。

(2)逐句理解。

把一句诗中分别理解出的字(词)义合理地组合起来,得出该句诗的句意。“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经合理组合理解为:连夜从清溪驿站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好顺江驶向渝州。逐句理解时要反复推敲,并能联系上下句进行理解。

(3)整体理解(将每句意思串起来)。

将理解好的每一句诗意有机地连接起来。理解全诗的意思。要力争做到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出诗的意思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理解了诗的意思后,可以发现诗人写诗的目的,体会思想感情。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峨眉山月歌》,这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3.读出韵味。

朗读时,要力求读出古诗的韵味来,体现诗的流畅美。要读好诗中押韵的那些字。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第4课”古诗《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朗读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样朗读显示出古诗特有的乐感和韵味。读出诗的韵味,能使人感受到和谐的美,从而对古诗爱不释“口”。

要读出古诗的韵味,必须读出诗的语感来。注意除在停顿和重音上面作一般指点外,要着重注意“拖腔”的准确运用。一般而言,句末是平声字的朗读时可适当延长;每句第四个字也可适当延长或作较大的停顿。如古诗《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经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注意了停顿,读出了语感,表现出古诗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让学生感知古诗语言的艺术特色,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如“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语第七册第10课”《峨眉山月歌》中的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同时用”秋“字来形容月色之美,学生体会到了,朗读时就不会拗口,而且情趣很高,兴致盎然。

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才能进行熟练的背诵。朗读后,教师可指名学生叙述诗的大意(尽量用自己的话说),以便让学生逐渐理解消化。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默写。

教师在引导学生弄懂诗意后,可以再让学生在诗中“走一个来回”,即男生读诗,女生看幻灯片或教学挂图来体会诗的意境,加深理解和领会。还可采取学生自己朗读,集体朗读,引导读,对读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三、精读细品,欣赏古诗

让学生通过看幻灯片、观图片、听录音、听讲解等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将学生引进诗境中去体会、感悟。欣赏古诗,体会古诗的和谐美、音韵美、节奏美、句式美、意境美等等,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欣赏、品评。

现行的小语课文中的古诗,每首均配有精美的插图,图上画的是诗的主要内容。如“小语九年义务教育第七册第10课”《望洞庭》,在课本62页插图上集中反映了诗的主要内容,插图中画的是: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在皓月银辉下,青山与清水浑然一体,惹人喜爱。这也就是文中的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学生边看插图边听朗读,结合插图,想象这首诗描绘的迷人的、令人神往的秋夜美景。通过欣赏图画,学生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欣赏古诗,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鲜活生动的画面,进入诗境中享受优美的意境。因此,指导学生精读细品、欣赏古诗很有必要。

总之,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小学生从诗歌中吸取精华、陶冶情操,也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一条有效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爱国主义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显得尤为重要。

上一篇:《生物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对一道光合作用方面试题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