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晶――在“实话”中的默守

时间:2022-07-18 07:03:04

身处逆境的时候,你在练你的承受力,练好了以后,你同时又有了爆发力,这一定是你成功的时候。

新芽初成

2002年底,当和晶扛着自己从前的自信,迈进实话实说的时候,很多人,包括策划们都还在打量着她。

对于“实话实说”的策划来说,完成一个选题,主持人和策划大概需要共同完成如下的工作:判断分析选题的核心价值、了解个案发生的庞杂社会背景、从中找到新颖的角度、寻找有意味的“私理”、然后了解嘉宾的背景、各自的观点、嘉宾的表达习惯、从繁多的故事中摘出支持主题的重要细节、获取谈话的“把手”、归纳话题逻辑、设立谈话的结构、预想可能的效果、激烈论战之后形成策划方案、然后主持人拿着只有一张A4纸的谈话提纲――上场、在不允许中断的谈话中完成节目。这样每个月保证四个选题成功,不包括数倍中途因为各种原因夭折的选题,所以当著名的“三驾马车”们(“实话实说”的三组策划)殚精竭虑的时候,小崔自己就先累得不行了。

当大家还在忧心:一个女人,如何适应这样困难的工作?和晶却已经开始向大家展示自己对“实话实说”的准确理解:说“实话”的谈话节目必须蕴含真实的意义,从一开始,她便不遗余力地追寻每期节目所能表达出来的价值,这就是她经常追问的――“为什么要做这期节目”?而这种价值更成为她接受一个节目最重要的条件。

这让策划觉得很“背”,可她说话了“小崔已经练到了金腰带,我刚刚起步,策划应该多给些支持”。2003年初,非典还没怎么消停,本人刚来,尝试着做一期“孩子眼中的非典”的节目,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映危机对人们的影响和社会应对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立意很好的选题,采访花了很长的时间,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其中有很多孩子特别有趣的故事,采访回来,讲得妙趣横生、舌干口燥。连老策划都觉得,这个时候这样的节目应该是很有时效性!却被她一句话给否决了,她觉得采访中并没有发现孩子在这个时期中通过观察,产生对事物的实质性变化,她不愿意接受。

说完就认为这事就完了,招呼下一组策划谈其他的选题,态度决绝,真是让人胆寒。当时还以为她欺负新人。没想到和老策划的争论更是面红耳赤,经常能听见她和性情“执著”的张虎迪老师在会议室拍案争论。

但是,当记者问她是不是一个女强人,她的回答是:“我挺失败的,我特别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一个女强人。我觉得我是一个感情挺丰富,特别在意友情和家庭的人。”

雨过风来

到2003年中,大部分老策划都跳槽“小崔说事”。“实话实说”的策划力量变得非常薄弱,创作一时陷入低谷,用和晶的话来说,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想撤,却撤不下来。”

“青黄不接”,我倒是有体会,有时候和晶拿着半生不熟的策划案,把自己推到录制现场的时候,确实觉得残忍!但说她想“撤”,我却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栏目组虽然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之中,但是“实话实说”栏目本身却充满对于一个主持人的致命诱惑,每个话题都那么充满着无数的可能和无穷的知识空间,制片人海啸将之比喻为“鸦片”,每次你精力衰竭地完成一次节目,但又无比期待下一次的挑战,和晶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对这些挑战和诱惑的痴迷。“撤不下来”,我理解是她“赖”着不愿意走。每次看她来办公室,样子总是病恹恹的,说话轻言细语。一到策划会上却是精神矍铄:时不时甩出她的标志性语言“到一边凉快去”、“你急死我了”、“先歇着吧!”、“真没意思”等等之类,惹得策划都快要跳了起来――她倒是把策划会上的激烈讨论当成享受。

惟一让大家感觉满意的倒是,每次会议她总会穷追一个话题的核心价值,省我们不少心思,她总是兴高采烈提出自己理解的价值核心,而这种理解大多甚至来源于一些她喜欢阅读的各种深厚的学科专著,有时候与策划案契合,她可真是得意非凡啊!

有期节目,是“青春期减肥”的话题,说得是青少年如何面对生理缺陷的困境和排解方式。和晶却坚持认为:青少年对自己肥胖的厌恶,很多原因应该是来自于孩子之间的对他们的伤害!我们一定要在节目中展示出,让人们关注这种伤害,这是这个节目的核心意义!事实情况确实如此,节目中,几个孩子谈到因为肥胖,其他同学给他们带来的伤害,黯然神伤,甚至斩钉截铁地说:“在我的生活中,我觉得减肥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包括学习。”现场观众无不震撼、无不动容。在我们看来,节目能这样表现现实生活的人们内心,这样的理性思考实际是对心灵、社会的一种关注,它具备这样的价值,就是成功的。

我觉得这也是“实话实说”近十年秉承的价值观:谈话一定要传递“意义”,回答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一期节目,而在和晶的眼里,这点“意义”却尤为重要。和晶也是这样定义栏目组的:“因为我们都是有责任的人,愿意为这个社会理性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就是因为内心有这样的抱负,我们在策划会上才会蹦出‘我们是深入海底捞取贴近生活的故事,但又浮出海面寻找思想的启蒙’这样的话。也许有些人听了会觉得‘酸’,我们就应该是这样,但不会因为这样就不食人间烟火”。

然而,那时的“实话实说”却还是面对负面评价和影响力的减弱,和晶也觉得很苦闷:“我们很拿自己的节目当回事,但是慢慢我就会发现,我们得不到所希望得到的反馈。我觉得我没有进入一种良性的轨道,有一种很孤独的感觉,这种孤独除了我自己有感觉以外,我身边我的同事也有这样的感觉。”

这种孤独也常常让她陷入彷徨的思考中:“现在是眼球经济的时代,用来吸引眼球的东西,与吸引别人内心的东西,是完全不同的。如果你想要坚持不抢眼球,而是坚持还原人内心的东西,那你就要付出代价”。她觉得,谈话节目中最难的是面临的环境,“我们的困境是环境缺少共同关注,叫它社会责任感也好,还是公共关注也好,这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人际交往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公共关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历来是缺乏的”。但这却不是和晶个人的困境,其实也是整个“实话实说”栏目组的困境。

所以当记者问他: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或回应?和晶回答得很直接:“我当然很在意,我真的很在意。我恰恰觉得没有什么人愿意来做真正的评价”。而很多没有数据、充分调查,信口对“实话实说”盖棺论定的评论,也经常让我们觉得困惑、伤神。

好在她的努力和执著还是有“意外”的收获,2004年初,2003年度中央电视台节目的观众满意度调查中,“实话实说”名列榜首,看到调查表的时候,这个看起来已经忧郁的女人淡然一笑。

绿瘦红肥

2005年下半年,小美妞出生几个月后,和晶回来了,“实话实说”又经历一次主持人更替的“动荡”,但回来的和晶看起来变得平和多了。当“实话实说”从一套调整到新闻频道,和晶出奇的平静,认为这是“回家”,“实话实说”不在一套和文艺节目比拼收视率了,反而可以放手做好节目。

她甚至一改以前“锋利”的言辞:“承受,我现在越来越喜欢这个词,胜过喜欢勇敢,勇敢是每年对困难主动出击,承受是在被动之中更加坚忍。当你把被动转化为主动的时候,你要付出两个力,一个是承受力,一个是转化力,对于一个主动的人来说,他只要付出一个力就行了。所以,我经常安慰我和我身边暂时处于逆境的人,你别觉得自己特失败,没有看到成果,其实,这个时候你在练你的承受力,练好了以后,你同时又有了爆发力,一定是你成功的时候”。这段话很让人感动,我想无论是和晶自己、还是对于“实话实说”栏目本身,都是一种应该默守的精神和力量。

她的平和的变化之下,其实是认真、执著得更加纯粹。甚至有时候与嘉宾的谈话中,一旦嘉宾对自己的谈话有所保留,甚至绕圈子表达自己观点的,她有时候就选择打断和放弃追问,在她看来,如果嘉宾不是来实话实说的,她就无法接受这样苟且。我想,她也许是发现“实话”的核心价值,可能是需要用自己全部身心、甚至生命来进行判断、培养、追求的。而最让我们烦心的是她把这种纯粹的价值观带到生活中来,甚至听说执行策划和策划在一起吃饭,说是执行策划买的单。她都要问“为什么他买单啊!他挣钱那么少!”这个“维持会长”的率真,有时候真是很招人烦,连本人也在背后狠狠地骂她。

为了报复,我们经常对她的执著的理性追求实施无情的打击,最近我们策划关于明星隐私权的话题,她竟然想起郑也夫先生的《阅读生物学札记》,其中用生物学的方式结构人性,她给我们讲解了人们的窥视欲望实际是由物种的竞争导致的宏大理论,还连出几个想法,怂恿我们把这个理论背景运用到节目中来。

等她兴高采烈讲完,所有人都作寒蝉噤声状,会上一片哑然。

和晶在讪讪之中作罢。

下来是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话题,因为节目的核心观念发生同刘三田争执,刘三田,显然也是个女中豪杰啊!我亲眼目睹过:因为她的指责,曾经让一个著名的媒体人用一个通宵的时间和她理论,先是拍案离去、后来愤然而回、最后彻底“崩溃”――也是个让“执著”得让人胆寒的女人啊!这样的两个女人连续两天的争论,结果自然是面红耳赤,不分上下,待主编马挥同志主持“中场休息”的时候,三田还在埋怨:“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话题,不能做成教育话题,哪做成什么话题?”

我帮着想主意:“我们做成一个孩子成长的话题,呵呵。”

主编马挥也说:“我们干脆做成一个社会话题,反正是话题都是社会话题。”

和晶在会议室听见我们挤兑她,突然从里面蹿出来,面带得意对三田说“三田啊!我跟你说,我放弃了,策划案你们爱怎样写就怎样写,反正一上场我就不按你写的说。嘿嘿,我的最后一招,杀手锏!”

众皆哗然!

(作者单位: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

上一篇:新人新说三则 下一篇:催生中关村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报道是怎样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