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权威型”父母

时间:2022-07-18 06:30:27

做“权威型”父母

提出这个标题,似乎有点倒退的意思,因为眼下正提倡在家里“讲民主”,“和孩子做朋友”。提到“权威”,家长通常会有以下这些反应――

“权威就是家长在家里有地位、威信,孩子听家长的话。”

“权威就是蛮横、不讲理,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等于不尊重孩子、没有平等地对待孩子。”

“在孩子面前讲权威,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孩子就更不会听你的话了。”

“我希望孩子快快乐乐地成长,不想给他定这么多的条条框框,我不想当一个权威型家长。”

这些误解,都是源于没有理解权威型养育的本质,把尊重孩子、爱孩子和迁就孩子、溺爱孩子混淆了,把专制误认为权威了;只看到了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没有看到权威型教养要求父母对孩子作出的积极反应。

真正的权威型教养,是既对孩子有要求,又充分考虑孩子的需求;既对孩子的行为有限制,又懂得如何爱孩子。

如何做“权威型”父母?

要做到权威型教养,关键是把握好权威与专制、纵容之间的度;过分追求家长的威信,就会往专制型发展,而如果不能正确理解自由与规则之间的关系,放任孩子,又会往纵容型方向走去。做一个权威型父母的基本原则是管教与爱并济,给予孩子充分的爱,信任孩子,在合理范围内限制孩子,尽力避免情绪化地教育孩子,用言行一致、说话算话来取得孩子的信任。下面通过4个实例来学习如何做“权威型”的父母。

1. 当孩子做错事时,限制他的行为,同时告诉他可以做什么

3岁半的宸儿,喜欢摔东西,一不高兴就打人,或者站在那里生闷气。

不恰当的做法:冲孩子吼“你再打人,摔东西,我就打你”。

可以试着这么做:耐心并明确地告诉孩子“摔东西,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你不开心,你可以告诉妈妈”。此外,为了转移孩子的不良情绪,可以给孩子设计一些适合扔、投的游戏。

2. 当孩子看起来在耍任性时,用别的方式满足他

琳琳4岁了,乘坐公交车时,不要妈妈牵着,想要妈妈抱着她去抓高高的吊环,妈妈不让,就跟妈妈嚷嚷,还哭闹了起来。

不恰当的做法:生气地把孩子抱开,或者为了让孩子不再哭闹,抱着孩子去够吊环。

可以试着这么做:在快速行驶的公交车上,去够高高的拉环,是非常危险的,要明确告诉孩子不可以。妈妈可以和孩子站在落地扶杆处,这样孩子就可以自己扶着扶杆了。为孩子的行为明确界限,同时在了解孩子的初衷之后,找到合适的方式满足他,是权威型教养的重要技巧。

3. 当孩子老犯同一个错误时,告诉孩子如何弥补

4岁的鹏鹏经常把玩具弄坏,或者把图书撕烂。爸爸妈妈虽然说过多次,但鹏鹏总是不听。

没有效果的做法:“我告诉过你要爱护玩具和书籍,你怎么就不听啊”。

可以试着这么做:用具体的行为告诉孩子究竟什么是“爱护玩具”。孩子把书撕坏了,就手把手教他补好,把玩具拆散了,就一起把玩具拼好,而不是一味指责他。和孩子一起补书、修玩具,也是一种亲子互动,请别忘了权威型教养中“爱”的那一部分。

4. 当孩子在公共场所哭闹时,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同时用爱来平衡父母的管教给孩子带来的不适

菲菲和妈妈一起逛商场时,总想让妈妈给自己买玩具,可是买回去玩了几次就不感兴趣了。妈妈一拒绝,菲菲就在玩具柜台大哭大闹。

没有效果的做法:“好吧,妈妈给你买,不过下次别这样了”,或者威胁孩子“你再哭的话,妈妈就再也不带你来玩了”。

可以尝试这么做:不去想周围人的目光,尤其是售货员的,在一旁等孩子停止哭闹。相信孩子,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不过之前的经历告诉他,只要哭的时间足够长,他的愿望就能实现。同时,把逛玩具商店的时间腾出来,用家里的废旧用品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玩具,这会让孩子获得更长久的快乐。

上一篇:当吃饭变成一场“战争” 下一篇:离婚后如何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