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温带森林中的杀手

时间:2022-07-18 06:04:00

长白山温带森林中的杀手

几千年来,人类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温带森林的自然面貌,而哺乳类动物比鸟类或其他动物更深刻地受到植被变化、人类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在吉林长白山地区还保存着小面积的温带原始森林景观――像这样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原貌地区现已所剩无几,这片森林还保存着温带动物区系特征,也为人类留下了研究温带森林中鼬科动物的理想之地。

大型食肉动物减少,鼬科动物适者生存

在长白山的森林中,有着丰富的食草类动物和以它们为食物的食肉类动物。其中猫科动物人们最为熟悉,可是它们的数量远不及某些不为人类关注的动物那么多。近几十年来,大型食肉类动物比起食草类动物更不能适应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过去曾经遍布长白山森林的棕熊、黑熊,现在只在人迹罕至之处还有残存。东北虎、远东豹上世纪80年代在长白山就已不见了踪影。在猫科动物中,如今仅能见到猞猁和豹猫,且数量日渐减少。犬科动物中赤狐、貉子、狼和豺过去多少还有一定数量,但如今在长白山森林地带已经很难见到它们。在食肉类动物中,由于啮齿类及鸟类的存在,几种小型鼬科动物如紫貂、黄喉貂、黄鼬等能更好地适应森林及周边的变化。

随种类不同,鼬科动物在生育幼仔、外部形态、体格大小、捕猎行为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有的只能生存于非常特化的生境里,而另外一些则表现出一种幅度很大的适应性。如以食性而言,人们比较熟悉的水獭,只能在河流中以捕食水生鱼类和水栖动物为主;紫貂、黄鼬和伶鼬则以森林小型鼠类和一些鸟类为食;而狗獾由于其杂食性,适应各种生境而遍布于中国各地。

鼬科动物的体形不大,最大不过家猫大小,其四肢均有爪,头骨较长,眼眶与窝之间相通。它们的大脑半球相当发达,嗅觉在感官中具有重要作用。从它们大而尖的犬齿和较小的门齿,以及适于扯裂的前臼齿和臼齿来看,鼬科动物以肉食为主,也有一部分属于杂食性。

鼬科动物通常长有丰满的尾巴。紫貂的尾巴蓬松,善于树枝间跳跃,捕猎树栖种类,如小飞鼠、松鼠和鸟类。黄鼬尾巴细长,一般很少上树,主要捕食地栖种类,如鼠类。黄鼬还善于潜水,冬季以捕食越冬的两栖类为食。

鼬科动物一般具有孤独性,如紫貂、黄鼬和伶鼬从不合群。但黄喉貂例外,通常三四只成群体活动。黄鼬、黄喉貂和伶鼬更喜欢或适应了人类活动的地方,放弃了比较隐蔽的习性,而且它们已经能栖身于开阔的原野间,但是紫貂仍然严格地局限于森林之内。不过这些捕食者没有什么天敌,只是类群之间发生一些冲突。

随着生境的变化,大中型捕食者陆续退出了长白山温带森林顶级捕食者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体型较小的鼬科动物。在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分布的鼬科动物已知有6种:黄喉貂、紫貂、伶鼬、黄鼬、水獭、狗獾,它们几乎全部为欧洲和亚洲分布的古北区种。我们对于以长白山温带森林为栖息地的鼬科动物的行为并没有太多的认识,但可以从它们的捕食行为入手,这对于了解它们的生存技能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黄喉貂:用群体智慧捕食“大块头”

在长白山森林中,分布最广的食肉兽大概要数黄喉貂了。黄喉貂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人们赋予它的别称为“青鼬”。

黄喉貂通常以家族而聚居,每个家族包括雌雄及幼小个体。每个家族的猎取范围的大小也不相同,有的方圆10公里,也有的达20公里。这种动物主要是在夜间或清晨活动,它们有时候独自猎捕,但更多的时候是一对或3-4只成群出动。这种动物具有多样化的食性,食物主要包括各种小型动物(如鼠类、松鼠、野兔、鸟类)以及大中型动物(如蹄类、昆虫,蛇类)甚至是植物浆果和蜂蜜等。

身体纤细的黄喉貂依靠体形小的优势,钻进可进入的洞穴中觅食鸟蛋、松鼠、小飞鼠、紫貂幼体及树洞里的蜂蜜。也攀爬到树枝上,取食细枝上或小乔木上挂着的蜂巢内的蜜。

黄喉貂对蜂蜜十分喜好,它能够通过敏捷的嗅觉找到蜂巢。除了寻找蜜的本领外,还能够用集体的智慧捕杀比它们体型大得多的动物。一般3-4只合伙伏击成年狍子,或野猪幼体、马鹿幼体。还能够用长长的尾巴在树冠层从一棵树飞跃到另一棵树,非常迅速而灵巧。黄喉貂多半是雄性领导外出猎食,出行时前后跟随,或分散移动,相互保持一定距离。猎捕有蹄类动物时,它们先在树上或地上埋伏,等待猎物靠近。当猎物靠近到有效距离时,黄喉貂猛地跳到猎物身上,死死咬住对方颈部。被咬的猎物拼命奔跑,但就是甩不掉身上的捕食者,伤口不断地流血,直至筋疲力尽而倒下。

紫貂:野性十足的独行捕食者

在长白山森林里生活的鼬科动物中,紫貂是最为伶俐而美丽的一种。紫貂身披有光泽的黑褐色细柔厚绒,喉部具有鲜艳的橘黄色喉斑,圆耳朵、黑眼睛、长而蓬松的尾毛,看上去不像是野性十足的捕食性动物。然而它却是食肉动物中具有高超捕杀技能的杀手,是松鼠、东北兔、花尾榛鸡及森林鼠类的主要天敌。

紫貂喜欢在夜间或黄昏活动,白天人们在森林中很难遇到它的身影。虽然它们是地道的肉食者,但也采食植物的种子,如红松、山李、浆果等。紫貂平时单独活动,仅在11-12月的期才偶居。它们善于爬树,在树干间跳跃、穿行自如,活动距离通常在10公里左右。冬季,在紫貂的期,可以在雪被中发现有趣的特殊之处:两性相遇时,它们之间会发生一些奇特的行为,如匍匐打滚、原地转圈、小碎步移动等,这是我们通过雪地上留下的痕迹推断出的信息。

紫貂的行动比较神秘,人们对它的习性不易直接观察到,也只能靠雪地上留下的足迹、粪便、捕捉等痕迹来判读它的行为。在我们观察紫貂留下的许多痕迹时发现,它们没有急速奔跑的行为,都是在匀速跳跃,而且是等距离的不超过身长的1倍。但是,当紫貂发现捕猎目标时,缓慢小步靠近目标。足迹印记告诉我们,它在靠近猎物时,步态很像老练的家猫,小碎步移动。通常有缓慢步态的出现现场,都伴随着收获了猎物。血迹和吃剩的残骸,也显示了它捕食了哪种动物。

长白山的森林经常被大雪覆盖,雪被厚达50厘米或更深,给许多动物带来移动和获取食物的难度。小型啮齿类和类动物都在雪下取食活动,很少到雪上活动。因此,紫貂也常常潜入雪下捕食地面活动的鼠类或类小动物。

有趣的是,痕迹显示了紫貂非凡的智慧。它采取了“借助他人”的力量获取食物的对策。松鼠常出现的地方一般会有紫貂的踪影,一方面松鼠是紫貂喜好的猎物,另一方面紫貂也利用松鼠获得松鼠储存的食物。这种现象通过痕迹可以见到。在观测松鼠活动痕迹的行为时,我们曾见到一只紫貂的足迹。这个足迹是从斜对面一棵倒木上走过来的,并列的足印是右脚在前,足迹多出现在松鼠活动过的地方。我们细心跟踪观测了紫貂的活动行为,发现紫貂在松鼠挖掘的地方有取食红松种子的痕迹。紫貂把一只正在挖掘食物的松鼠给赶跑了,而它则“坐享其成”松鼠储存在深雪中的食物。紫貂在松鼠挖掘地点找到种子,一粒一粒连皮带仁咀嚼,将嚼碎的松子皮吐出,接着继续跟踪松鼠,用同样的方法抢松鼠的食物。

紫貂是森林食肉类动物中最善于爬树的一种,它经常光顾树洞,而树洞正是松鼠等洞栖动物的家,有许多个体被紫貂堵在了洞内而捕杀。然后,这些动物尤其是松鼠也改变了生存对策,把巢筑在树干侧枝上,这样当捕食者进入巢区,它们就有机会逃离捕食者。

伶鼬:随季节变色的“杀手”

有一种奇异的随季节变色的伶鼬,是鼬科动物中体型最小的。它的体形苗条,小眼睛黑色,耳圆,腿短,这个动物当地人称呼为“高丽麻子”,学名叫伶鼬。

伶鼬很少攀缘,也不会掘穴,它们主要是居住在啮齿类土穴中。它们昼夜活动,不合群,独自活动,繁殖习性很少被人所知。

伶鼬与其他鼬科动物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它们有非常短的尾巴,而且冬季全身洁白,仅尾尖部呈棕色。夏季背毛变成棕色,腹部白色。长白山的亚种较欧洲的模式种小,颜色上也有所不同,嘴角没有棕色的点。伶鼬的分布可能向西穿过西伯利亚,一直到欧洲的北部。

伶鼬非常机灵,速度较快。伶鼬体长约18厘米,体形大小不过鼠类,能钻进鼠洞,捕获鼠类。冬天体毛变成银白,与环境非常吻合,不容易被发现。

一个冬天,我在调查动物活动痕迹和松鼠取食行为时,无意中见到全身白色的伶鼬。我当时只顾雪被上的动物足迹、痕迹,按样线方格寻找动物的痕迹,突然感到在我脚下有什么东西移动。当我看清时,它在我对面2米处,飞快、迅速地钻进倒木下的洞穴中。它的行为带有一点对我不满的意思,移动时还掀起一些雪花。

它是如此的迅速。接下来,我一动不动地观察它的表现。我看到洞口处伸出头或半身的伶鼬,洁白的身体中只有两只小黑眼睛尤为显眼。它向我目视着的样子,太可爱了,好像目光中透露什么不可捉摸的含义。它时而缩回头,时而伸出头,还试着伸出洞口外。

我不想马上离开,死盯着那个洞口,努力多看上几眼。几分钟的对视后,我感觉到它的眼神中表露一种说不出的信息,我感觉到它不高兴。小小的它,不断从口中发出嘶嘶的声音。这种声音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不大,但还是很有威力。

开始它表现强烈不安的样子,我似乎感觉到它希望面前的人快离开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无意识地开始向洞口侧面慢慢移动。当我后退了约3米左右时,这个娇小玲珑的白色动物,竟然向我的方向扑过来,与我更近了。我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感到反常。

它的活动速度很快,很快扑到距我的脚不足1米的地方,然后又很快返回洞中。接着又向我扑过来,这次离我更近了。我低头看脚下,看到一只死耗子。明白了,这个老鼠是它咬死的,是刚捕杀的,还没有来得及拖走,我就到了现场,坏了它的好事。这是它的战利品,是它的午餐呐。

我后退了一步,用手触摸一下老鼠,死鼠体还有一点热。我的手刚离开鼠体,伶鼬带着进攻性的姿态,快速跳过,跳跃时雪面产生烟雾般的雪花。它迅速咬起小鼠,一溜烟拖到倒木下的洞穴里,再也没有从洞口中露头。

我意识到,伶鼬是为了它劳动获得的战利品而不顾危险,在争取他应得的食物。它在捍卫自己的权利,不放弃自己应得的东西。

对我来说这是第二次目睹伶鼬捕食鼠类的场景,是比较难得的机会。遗憾的是我没有携带相机,没有留下现场这一幕幕,只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黄鼬和水獭

在长白山鼬科动物中,黄鼬被人们了解得最透彻。它属于肉食性,与人类居住环境比较密切,只要人类存在的地方,就有它的踪影。黄鼬喜欢活动于林间小道、河流岸边和有人居住的地方。它们有固定的活动地盘,在极广阔的范围内无规律地漫游。一般单独在沉默中从事捕猎,不管是在白天或是黑夜。黄鼬喜欢捕食人们饲养的家禽,夜间进入禽舍后咬死家鸡。它主要吸血,很少吃肉。黄鼬还喜欢潜水捕杀林蛙,捕杀后也是以吸血为主。黄鼬不擅长爬树,喜欢钻洞躲避。

黄鼬的捕食活动非常神秘,人们很少见到它们捕食猎物的场面,它们也很少留下被捕食动物的残骸。历史上人间流传着黄鼬是有灵气的,如果它的灵气附着到人的身上,就会魔伤有病。人们恐惧它,通常不轻易捕杀或伤害它。由于它的神秘和传说,当地居民赋予了它“黄大仙”的称呼。

在食肉类中,水獭是非常能适应水栖生活的动物。它身体细长,尾强有力而适宜游泳,外耳缩小。水獭脚上长蹼,由它们短而密的毛皮、生蹼的趾和大大发达的触须,都可以看出它们对水生生活的适应性。它们掘穴而居,每天大部分时间在陆地上,但的行为却有时在水中进行,因此是真正两栖的兽类。

生活在长白山温带森林中

当进入长白山温带森林,常常会感到当地的哺乳动物少得出奇,除了喧哗的鸟类之外,只有偶尔的机会可以看见在下层枯枝落叶或树根中有一些小型啮齿类存在。

啮齿类是到处都有的类群,除了南极。啮齿类成功地适应了每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如地栖、穴栖、树栖、水陆两栖。它们成功的基础,除了食性复杂和对气候的适应性强外,最主要的显然是无限的繁殖力,而且随着环境条件控制繁殖数量。

进一步来看长白山,从温带森林的动物区系来看,可以看出这里种类非常丰富,但数量较少。这是温带森林动物区系的特征。

除了南美及大洋洲以外,各大洲均有类的分布。长白山森林里居住着8种类动物,而且种群数量较大,是鼬科动物捕食的对象。

啮齿类、类均为夜行性动物,而捕食者也随猎物的出没时间活动。因此,在长白山温带森林中,除了偶尔见到有蹄类外,食肉类动物轻易见不到。而由于啮齿类、类及鸟类的存在,几种鼬科小型食肉类现仍生活于长白山温带森林中。

上一篇:玉米的栽培及病虫害防治 下一篇:落实土地承包法 维护农民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