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回报的爱

时间:2022-07-18 04:11:42

深圳公赵绷文撑勾蚋改敢话敢欢缺桓鞔竺教蹇载,引发网友热议。在大家痛斥廖某不孝、扼腕泱泱大中华德育失败的喧嚣中,我们还听到了一些另类的声音。

武汉晚报分析廖某打父背后的“困局”提到不可忽略的父母因素:“廖某曾给父母发过算账短信,大意是:‘我读书把你们读穷了,我上大学后从家里拿的每一分钱你们都记得清楚,算上大学以前的学费生活费,还有利息,我都还给你们’。从中可以推测,父母要求回报对廖某造成一定压力。”说实在话,从廖某的短信里我感受到的不是经济压力,而是一种亲情的伤害,父母对孩子爱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就像是一种投资,孩子不再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而成了父母期望能回收成本的产品。当然,我们不会怀疑,廖某的父母在廖某需要的时候一定还会倾力相助,但父母经常会期望通过孩子满足一些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如果这种期望过于强烈,以至于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自主意志的需要,往往会破坏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三十几岁的青年男性患者,某军医大毕业的。上大学时总感觉别人欺负自己,所以尽量避免和别人交往;工作后觉得单位同事和自己处处作对,与人起冲突后拒绝上班;在家里待得时间久了,脾气越来越坏。父母说话觉得父母在议论自己,父亲看报纸,觉得父亲在报纸后瞪自己,为此经常打骂父母,父母在他面前战战兢兢,唯恐说错话做错事。其母亲是内科主任医师,父亲是某兵工厂工程师,在家里是被孩子折磨得不行,母亲被打得肋骨骨折,父亲被打得面部淤青,极度无奈之下送孩子来住院。在住院期间他对医护人员特别礼貌,对其他病友也没有暴力行为。我尝试着给他做心理治疗。

在建立了良好的工作联盟后,他开始抱怨父母从小对他特别暴躁,总批评他成绩不够好,他喜欢文科,可父亲却强迫他选理科。大学填志愿时父亲通过关系拿到他的志愿表,在未和他商量的情况下填了某著名医大。后来他的分数差了两分,父亲又通过关系让他上了军医大。在报名那天他才知道自己挤了一个农村学生的名额,他看到那个学生和他的老父亲坐在门口痛哭流涕。所以他在整个大学期间都觉得自己不属于这个学校,也担心同学知道自己是通过关系进入这所学校后会看不起他,歧视他。大学毕业后谈了个女朋友,母亲不同意,嫌弃女孩出身农村,非得让他娶一个同事的女儿。他开始不同意,可他的女友受不了母亲的刻薄,伤心地离开了他。他同意跟母亲同事的女儿交往后,对方又嫌他太木讷,不要他。自此他对自己医院的同事充满了愤怒,觉得和母亲认识的人都不安好心。他也不想上班了,他想通过自暴自弃来彻底毁灭父母对他的期待。可自己对这种消极的生活也感到无奈,因此越来越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内心对父母的怨恨也与日俱增,逐渐发展到只有殴打父母才能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

在这个个案中,父母因为期待孩子优秀,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需要,过分的控制不但毁灭了孩子,也造就了自己十几年来忍气吞声的生活。其实父母除了对孩子的严格约束扭曲了孩子的心灵外,有时父母无意的言行,对自己情绪的失控,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忽略等,都有可能激活孩子的暴力行为或严重退行,从而将自己陷入一个被孩子完全拖累的无助的生活状态中。

在这里我并不是要批评我们的父母,只是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为什么作为父母的我们,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呕心沥血,一切为了孩子,最后的结果竟如此让人伤心。我相信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爱可能要更多地基于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批评,多蹲下身和孩子说话,尽量避免站在高处指责孩子的错误。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爱孩子是要帮助孩子去探索属于他自己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安排孩子走一条父母认为理想的道路。我们提倡孝道,我们也希望所有年轻人都能对父母“行孝”,但如果“孝”需要社会从道德层面监督,从情感层面而言,总会让人觉得有点遗憾。而如果“孝”是孩子的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我想,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将会融洽许多,孩子殴打父母的现象也会减少很多。要实现这一点,或许父母学会正确地爱孩子会有所帮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的爱是孩子穷其一生所无法回报的,因此,不要给这种爱附加条件,否则孩子会因为无法承受而选择逃离。

上一篇:高校对大学生谈恋爱是“零容忍”还是该鼓励引... 下一篇:知名院长:零加成补贴不到位,医院亏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