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庄里的故事

时间:2022-07-18 12:44:16

农庄里的故事

“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我相信,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因此,经常而细心地观察儿童兴趣,对于教育者是最重要的。”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的一句话。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兴趣是一种心理或情绪状态,这种心理情绪,由激励而产生兴奋的感情,见物有感谓之“兴”,心有所感而乐此不彼谓之“趣”。幼儿一切自主活动无不始自兴趣,而一切活动追源于兴趣。

链接目标,在游戏中巩固经验、兴趣。蔬菜棚里,孩子们种上了各种蔬菜。游客们不仅可以推着小推车指认各种蔬菜,还能自己采摘蔬菜呢!怎样进行采摘呢?教师巧妙地将大班年龄段中一些数教育内容结合起来。一张张小卡片告诉孩子们:“你们可以采摘两种蔬菜,不过蔬菜的总量不能超过7”、“你采摘的蔬菜总量必须比5多2”、“你采摘的蔬菜总量要比8少1”……很有趣吧!游戏中游客不仅可以把快乐带回家,还能把果实带回家。不过,蔬菜棚的营业员会很认真地检查你采摘的蔬菜数量是否正确,如果蔬菜的数量和卡片要求不匹配,“嘿嘿,只能退回去哦!”

放开束缚,让兴趣放飞。在孩子们的眼里,农庄里可不能没有小动物!自从有了农庄,我们认识了好多动物。“我们来养头大奶牛!”小布出了个主意,思思和文文在支持的情况下又伤透了脑筋:“用什么做呢?”三个孩子向教师求救了。

“教室里只要能用的,都可以做奶牛!”教师把选择材料的自下放给孩子。这下,孩子们高兴了,“奶牛有四条腿。”他们找来一张大桌子,铺上一块大白布,那就是奶牛的身体喽。他们还找来了关于奶牛的资料,根据图示为奶牛画了眼睛、鼻子、嘴巴、角,还有尾巴。奶牛初具规模,伙伴们欢呼雀跃!可三个女孩子感觉“似乎缺了点什么”,“噢!奶牛身上有黑白花纹!”一张张剪下来的黑纸贴上去,我们的奶牛产生啦!

可能会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低层次的结构活动,我们不这么认为!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找来不同材料在比划,从中寻找确定最适合的材料做奶牛的身体时;当我们看到孩子们查找资料、获取信息时;当我们听到孩子们一边建构一边产生这样的对话:“我们要给奶牛吃很多很多的草,奶牛很辛苦的!”“奶牛的肚子一定要大一点,它的肚子要装很多奶吗!”我们可以确定活动过程提高了幼儿的能力,活动过程激发了幼儿积极的情感。

兴趣下滑,给予启示,农家乐旅行开始了。随着一段时间对游戏的观察,教师发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兴趣降低,产生了倦怠。这天,教师有意识地带来了报纸,向大家介绍了时尚的农家乐旅游,信息的不仅拓宽了孩子的经验,还把孩子的兴趣再次激发起来。第二天的游戏中,四个孩子提出了办“旅行社”的游戏。他们找来了导游必备用品(喇叭、导游证、小旗子和地图),他们到处宣传新创的旅游线路,那就是农家乐之旅,还有一段广告词。那可是孩子们冥思苦想的结果呵。交流的时候,按照孩子们的事先约定,把旅行新路线的广告词公布了出来:“欢迎到农家乐游玩!”“农家乐餐厅吃出美味,吃出健康!”“来农家乐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大家不要错过呵!”

通过这段案例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幼儿根据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以及已有的经验,在浓厚的兴趣驱使下不断生成的内容,而教师则在倾听中寻找到孩子们的兴趣,在积极的支持中尊重他们的需求。在这里,情绪上的顺应、材料上支持、兴趣的诞生,为幼儿创设尽可能大的空间,这是活动成功的关键。这里,根据幼儿的需求,准确的链接课程发展目标,和幼儿共建课程,使幼儿的愿望变得合乎逻辑,并享受在游戏中学习的快乐,使幼儿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这是教师回应的关键。

1 支持。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游戏中,需建立起友好平等的关系,并在幼儿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幼儿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建议。例如在游戏中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或提出自己的疑问,都会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和影响游戏的发展方向,教师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的体验中获得了相关的经验,同时也相应指导了幼儿的游戏行为。

2 交流。游戏后开展的交流活动也是幼儿获得直接指导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必要和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幼儿交流自己的体验与收获,分享自主游戏的快乐和成功,并将有些关键的经验加以提升。幼儿通过对自己的游戏过程和游戏行为的交流,通过教师和同伴的具有针对性的有关回应,获得具体有实效的直观的方法、思维、操作等方面的提高,从而获得游戏生成的快乐和游戏能力的发展。

3 暗示。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沿用和参考他人游戏中的方法和规则。教师与幼儿的平行游戏更是在无形中成为幼儿游戏行为的参照者,孩子们也会在游戏中通过参考公认的玩法,学到新的知识与技能。

为了帮助幼儿获得更大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增强自身“捕捉幼儿兴趣”的意识,有一颗细致观察孩子的心和一双善于捕捉教育契机的眼睛,及时发现有教育价值的点点滴滴,真正有效促进幼儿发展,让孩子们学习更快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示范幼儿园)

上一篇:有效的数学集体备课 开启学生智慧人生 下一篇:“少教多学”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