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多变天地宽

时间:2022-07-17 11:52:38

【内容提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是多渠道的,有效地进行一题多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一题多变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应变力、想象力、创造力之门;一题多变以问题探究为中心,通过研究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或同一类型问题的相似解法,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一题多变 深挖例题 创新思维

如果将历年中考数学试卷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些题目都是很"面熟"的。这些题目,都是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式、改编和嫁接的。考纲仍然以"教材"为本,跳不出课本这个大圈圈。所以,考生要回到课本上来,对其中重要典型的题目做变式处理训练。

同时,在"教育减负"的大背景下,改变以"量"取胜的传统课堂教法,实现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对课堂例题进行深加工,以"质"取胜。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对解题方法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做到一题多解,同一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灵活性。不同的解法,进而延伸解题的思维触角,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例1】有一道这样的题目:如图1,在梯形ABCD中,AB∥CD,∠A=90°, AB=2, BC=3,CD=1,E是AD中点. 求证:CEBE.

对于这道题目,我不是简单地就题论题,而是采用多种证法与学生探讨。

证法一:如图2,作CFAB,在RtCBF中,由勾股定理易得:CF=,又E是AD的中点,故DE=AE=,分别在RtCDE和RtBEA中,由勾股定理易得:=3,=6,在RtCBE中,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 CEB是Rt,即CEBE得证.

证法二:如图3,分别延长CE、BA交于点F,易得CDE≌FEF,则CE=FE,AF=1,又AB=2,所以BF=3,又因为BC=3,所以BC=BF(等腰CBF)。在BFC中,由三线合一定理得:CEBE.

证法三:如图4,取CB的中点F,连结EF,则EF是梯形CDAB的中位线,易得EF=2,则EF=CF=BF,则∠CEF=∠FCE, ∠FEB=∠FBE,在CEB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易得∠CFB=90°,即CEBE。

通过对本题多种证法的探究,不仅复习了几何当中几个重要定理的用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变换例题、习题的条件或结论,做到一题多变。多题归一,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有些例题的问题背景、解决的方法有类似之处,甚至有些题目就是同一题设条件,只是求证的结论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进行多题一讲是很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某些知识点的核心之处,也无非就是那几个小结论,只要将它的内涵与外延挖掘彻底,灵活运用就可以了,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更有信心,不至于被大量的习题弄得无所适从。

【例2】例如在讲到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有这样一道题目--xm-1+y=5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m。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因此得到m-1=0,即m=1。接着,我又询问x2a+b+ya+2b=5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b。学生也可以解答,这道题目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相结合,深化了内涵,拓展了外延。最后,我又将这道题目改编成(m-1)+y=5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m的值,并求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定义,可以将例题进行简单的变化,一题多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一个概念。

【例3】变换1: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E是AD中点。

求证:CEBE.

变换2:在梯形ABCD中,AB∥CD,CEBE., E是AD中点. 求证: BC=AB+CD。

变换3:在梯形ABCD中,AB∥CD,BC=AB+CD, CEBE.判断E是AD中点吗?为什么?

同样对上述问题,我还对该题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变式讨论,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3、一题多变,形成知识联系体。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十分明显,经常隐藏于例题或习题之中,教学中如果重视对课本例题和习题的"改装"或引申,进行必要的挖掘,即通过一个典型的例题进行拓展,最大可能的覆盖知识点,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一条线,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例4】有这样的行程问题:小丽、小杰分别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与竞走,小杰每分钟跑320米,小丽每分钟走120米,两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同向出发,问几分钟后小丽和小杰第一次相遇?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如果仅仅说道这个例题,显得比较单薄。因此,我增加了其他不同的类型:若两人同时从同一起点,背向出发,多长时间后两人相遇?接着,我又将这道题目转化成:A、B两地相距144千米,甲的速度为65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55千米/小时。求(1)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经过多少时间相遇?(2)两人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第一次相距12千米?(3)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同向而行(甲在后),经过多少时间甲追上乙?

这样的例题改编后,行程问题的所有类型融会贯通其中,学生通过2道题目,就能轻松掌握行程问题的一般解法。

【例5】已知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PC=PD。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图中存在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所加条件为_____,你得到的一对全等三角形是:_____≌_____。

此题给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分析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应具备的条件,而且条件不唯一。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能全面反应出学生对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归纳能力。

4、一题多用,培养应用意识。所谓一题多用,指的是那种尽管表面看起来形式并不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的问题,但它们的求解思路、解题步骤乃至最后结果却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如果说,一题多解是拓广思路,培养分析变通能力的有效手段,那么一题多用则是使知识系统化,提高归纳综合能力、培养应用意识的有效途径。

【例6】比如,已知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这条直线上共有多少条线段?

这是我们已解决的问题,易得共有条线段,运用这个数学模型,可以解决很多数学问题。

例如:(1)全班50个同学,每两人互握一次手,共需握手多少次?

(2)甲、乙两个站点之间有5个停靠站,每两个站点之间需准备一种车票,则共需准备多少种车票?

(3)如图9,共有多少个角?

以上一系列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同一数学模型来解决,不仅培养了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而且深化了学生建模思想和应用数学模型的意识。

总之,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课本中典型例习题的求解信息加以研究,并进行合理再利用,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为培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更广阔的天地,正所谓"一题多变天地宽"。

上一篇: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中问题 下一篇:论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