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9-19 07:48:19

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 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在操作中掌握新知识。

动手操作,就是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接受实践的检验。

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事先给每组同学(四人一组)以下小棒: 3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让同学们动手摆一摆三角形,每一个同学均要动手任取其中三根,将这三根小棒首尾顺次相接围三角形,并要随手记下自己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小组中四人轮流充当主角,另三人就做观众。动手的结果是:有些同学能围成三角形,有些同学则不能围成三角形。从而出现两种结果。这时候就教师可以引导让他们拿起刚才所用的三根小棒,并把这三根小棒中较短的两条连接起来,再和较长的第三条边比较,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再引导同学们探求已围成的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学们马上就会说出:3+4>5,4+5>3,3+5>4和4+5>8,4+8>5,5+8>4。由此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教师要重点让学生理解"任意"二字的意思。接着抛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如果要判断任意给出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除了以上的方法外,有没有一种更简单的判断方法呢?问题一出,同学们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观察:3+4>5,4+5>3,3+5>4这三个式子中,哪道式子能一下子就判断出它们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就会发现最简便的方法,即:找出三角形中较短的两条边,如果两条较短边的和大于第三条长边时,这三条边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如果这两条较短边的和等于或小于第三条长边,这三条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最终通过分析、讨论,学生就掌握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的智慧在"探"中得到发展。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学生被置身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思考。"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呈现丰富的题材,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应重点组织学生探究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的形成过程。具体步骤如下:教师可先呈现一个圆柱体及其展开图,引导学生理解圆柱体表面积的含义,认识各个面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了解圆柱体与展开图的各个面的对应关系;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自己的方法。在理解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再让学生列举我们身边存在的呈圆柱状的物体,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都有哪些面,如何计算所列举的物体的表面积。然后,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1、一般的圆柱体的表面积是两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侧面积;2、圆柱状无盖的水桶的表面积是一个底面圆的面积加上侧面积;3、求压路机的压路面积和制作通风管的材料,则只需要求出它们的侧面积即可。通过这样层层推进的教学设计,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时,就会根据需要选择相关数据来解决了。

三、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如在研究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时,就可以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教学。具体步骤如下:1、学生4人一小组,每位同学都各在一张白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鼓励学生能画出几种情况就画出几种),然后让全组同学一起展示自己的画线结果。结果有两种:A、相交;B、不相交。2、教师把同学们所画的图形在黑板上画出来,让学生把不相交两条直线再画长一些,看看结果会怎样。通过动手,学生发现有些原来没有相交的两条直线,把它们画长一些后,却相交了。由此让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两条直线,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只是因为在画直线时无法把直线全画出来,若我们将快要相交的两条直线延长,就会出现相交现象。由这一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本质特征,理解"永不相交"的含义。3、在理解了平行线之后,让同学们分小组观察图形,并动手量一量两条相交直线所组成的角分别是多少度,对相交的两条直线进行分类,再汇报讨论结果。4、让学生从相交的情况中找出最特殊的一种(相交成4个直角),教师相机指出垂直的概念,并通过图形让学生理解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

通过课堂上同学们动手操作,小组内同学互相展示画图结果,让学生观察、了解图形特征,进而理解概念,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就会较快些,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更有效。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对策探究 下一篇:探索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