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的“味道”甜甜的

时间:2022-07-17 09:42:50

我长期担任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我的一大难题,写作文也一直是大部分孩子不太愿意面对的作业。他们怕写作文,也写不好作文。作文时,或挖空心思,七拼八凑;或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写出来的文章似老太太的脸――干巴巴,又如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孩子们看着伤心,老师看着揪心。那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这种无话可说、无句可写的局面,让孩子们爱上写作呢?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点点滴滴,集腋成裘,帮助学生创建写作资料库

其实,孩子们怕写作文,最大的一个原因是缺乏写作的素材。现在的孩子,整天闷头读书,回到家里也往往是与电视或电脑相伴,这也是他们获取信息的最大途径。我们小时候玩过的跳皮筋、踢毽子、造房子等游戏早就远离他们而去。他们更多的时间是与电脑为伴,沉迷于网络,在网络游戏中获得快乐;出门是私家车,也少了与外界的接触,自己无法去感觉、去触摸、去品悟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作文从生活中来”,所以孩子们也就无法呈现作文的多姿多彩。

作为教师,既然无力改变孩子们在家里的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去丰富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去活跃孩子的思维。在学校里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开展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班队课上,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组织一些诸如“贴鼻子”“猜字谜”“六一游园”等活动;与体育老师商量,在体育课上开展一些体育小游戏,如“夹球游戏”“网鱼游戏”等;课外活动时进行一些传统游戏项目――跳绳比赛、拔河比赛、老鹰捉小鸡、木头人游戏等;在教室里设立小小的生物角,让孩子们自己去种植小花小草,去亲身感受一颗绿豆的生长过程;也可以让他们养养小金鱼、小乌龟,让他们和这些小动物一起喜怒哀乐。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丰富孩子的学校生活,同时也为孩子提供了写作素材。当然,作为教师要指导孩子们成为一个“小摄影师”,用一双敏锐的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下好的镜头――及时捕捉生活中有趣味、有意义的人、事、物,为自己的写作积累素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创设写作素材库――一个小小的记事本,鼓励孩子们及时地记录下好的素材。

二、兴趣引路,鼓励开道,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孩子们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所以,要从各种渠道入手,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孩子的肯定与表扬,要注意及时反馈。对于孩子写出来的一些优秀习作,一定要及时加以表扬肯定。表扬的形式可以多样:口头表扬,在板报上展示,作为范文在班级中大声读出来等。对于不同的孩子,都给予表扬的机会。写作水平较高的孩子,可以读整篇佳作;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孩子,也不能忽视他们小练笔中的闪光点,一句话,一个词,都可以成为老师表扬的内容。只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肯定,以及看到其他孩子那种羡慕的目光,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个孩子,对写作的兴趣无疑又上了一个台阶。作为老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语言,要用夸张的神情,惊喜的语气,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你的热情,你的肯定。这样,即使是基础最差的孩子也会慢慢地增强自信,会鼓起写作的风帆,驶向更广阔的写作海洋。

我班上有个孩子,语文成绩在班级倒数,但是有一次写落叶的小练笔,他写出了这么一句话:“调皮的树叶竟然玩起了翻跟头游戏,一不小心,从高高的枝头翻了下来,一头扎进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多美的句子啊!我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对他报以赞美之辞,大肆表扬,让他在同学们艳羡的目光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肯定的骄傲。尝到了甜头后,他的写作劲头更足了,每次小练笔,都会忙不迭地拿给我看,一改以往懒懒散散的学习态度。这种态度进而也带动他整个的学习状态,学习变得比以前更主动、更积极了。

三、抓住契机,巧妙引领,指导学生变平淡为神奇

语文学习其实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写作也不例外。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突发事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有时往往也蕴含着无穷的契机。小学语文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适时地通过指导,有意识地加以引领,让孩子们知道这也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机会。

我们班级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下课时,班级中一个孩子的扣子掉了,被另一个孩子捡到,就大声问:“谁的扣子掉了?”结果一个男同学听成:“谁的裤子掉了?”还一个劲地问周围的同学:“谁的裤子掉了?谁的裤子掉了?”引来哄堂大笑。当时,刚好是上课铃响了,我拿着书本去上课,一踏进教室发现教室里闹哄哄的,顿时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地问清缘由后,我冷静了下来,觉得这件事情发生在孩子们身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练笔机会。于是,我平息怒气,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引导孩子们回忆事情发生时,周围同学的反应,然后,以《裤子掉了?》为题,抓住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人物特写,再给文章添上开头和结尾,一篇篇诙谐有趣、引人入胜的文章就这样诞生了。

还有一次上课时,一只小麻雀突然飞进了教室,引起了孩子们的一阵骚动。怎么办?见孩子们已经无心听课,脆停止讲课,让孩子们观察这只迷路的小麻雀闯进教室后的表现――慌张、惊恐,重点观察它的动作,想象它为什么来我们教室,然后,当堂让孩子们以《____的小麻雀》为题进行练笔。又有一次上课时,我在讲台前讲得起劲,可突如其来的鞭炮声响起来了,打断了我的讲课。怎么办?脆引导孩子们倾听这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让他们从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三个方面去感知这场声音的盛宴,然后以《调皮的鞭炮》为题进行写作……

像这样的偶发事件其实很多,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它们当作一次事件,那么也就这样过去了,确实是毫无价值。但是,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把它作为一个写作的契机,去引导孩子们观察,那么或许就能化腐朽为精华,化平淡为神奇呢。

无巧不成书,一部优秀作品的产生往往需要一个契机,需要一个转瞬即逝的灵感。据说,施耐庵写武松打虎就是从一个喝醉了酒的邻居与一只狗的恶斗中得到灵感,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试想:如果当时施耐庵没有抓住这个机会,或者只是把它当作一个笑话,一笑了之,那么也就不会有这流传于世的经典之作了。我们身边的很多事,何尝不是一次次转瞬即逝的灵感喷发呢?我们何不利用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去引领,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这些突发事件,进而写出佳作来呢?

四、抽丝剥茧,层层深入,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摆脱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局面后,接下来教师可以把重点放在写作方法的渗透上。小学高段学生已经不再幼稚,开始步入少年时期,此时的他们有点叛逆、有点张狂,也有点自大,思想开始走向独立,日趋成熟。写出来的文章也告别了“童言无忌”,喜欢写更有深意的文章,也喜欢用上大人的口气,故作深沉。作为教师就要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比如写开头和结尾应怎么互相呼应;如何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让文章层次更加清晰;怎样用过渡句把上下文自然地衔接起来;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在文章中怎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等。当然,这些方法孩子不可能一下子接受,我们可以采取层层深入的办法:把它们分成几个层次,每个学期完成一个要求,这样当孩子们小学毕业的时候,就能够掌握这些基础的写作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巧妙命题,锦上添花,教给学生命题方法

一个好的题目,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锦上添花。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命题作文时,一定要提供一些优秀的题目。我觉得所谓优秀的题目,必须符合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新颖,即要有新意;二是要简洁明了,即要有指向性,让孩子们一看就知道可以写什么。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出发,尝试去命题:

1.巧借歌曲题目。比如《都是____惹的祸》《我等到花儿也谢了》《粉红色的回忆》等。

2.诙谐有趣型。如《一只鸡蛋的一天》。

3.童话趣味型。如《迷路的小麻雀》《哭泣的抹布》《调皮的鞭炮》《螃蟹出逃记》等。

4.引人入胜型。如《裤子掉了》《“卧底”》。

5.以中心事件直接命题。如《贴鼻子》《掰手腕》《野炊的味道》等。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素材无处不在,精彩无处不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去引导孩子,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孩子们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目光,帮助孩子抓住那稍纵即逝的机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搜集,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通过教师有意的引领,让一枝一叶,一线一扣,都变成孩子们写作的素材。然后带领孩子们发起一次次的攻击,一步一步把孩子们引进文学的殿堂。

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何愁孩子写不好文章呢?只要孩子们能做个有心人,写作的味道怎么会不“甜”呢?

上一篇:九牧VS中宇:卫浴江湖的龙争虎斗 下一篇:关于美术创作中艺术真实性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