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时间:2022-07-17 09:22:17

心肺脑复苏的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94-01

【摘要】心肺脑复苏(CPCR)是抢救心跳、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临床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能,明确护士在CPCR中的角色,及时了解CPCR新动态,以便护士在CPCR过程中及时准确地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复苏,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脑复苏 护理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一项护理急救措施。包括心肺复苏(CPR)和脑复苏。2010年AHA CPR指南将成人的生存链从过去的4个增加为5个,即在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电除颤;早期高级生命支持(ACLS)的基础上,把心搏骤停(CA)后的治疗列入生存链第五环,以CPR为基础,脑复苏为重点,强调CPR的目标是出院存活率。这五个环节紧紧相扣,任何一环的削弱或缺失都会使生存机会丧失。护士在CPCR的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医护默契配合、操作正确熟练,保证在很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CPCR,以提高CPCR的成功率,降低死亡率。近年来CPCR的护理方法有了新的进展和认识,现综述如下。

1 判断与复苏

对于心跳骤停后能否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和复苏成功,取决于护士(目击者)能否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

2 胸外心脏按压

2010年AHA心肺复苏新指南虽然未对30:2的按压通气比作更改,但要求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是缺乏医学训练的目击者仅做胸外按压即可。

3 人工通气方法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人工呼吸首选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人们对口对口人工呼吸可能有所顾忌,所以推广使用口咽吹气管。

4 电除颤

早期除颤为5个生存链中重要的一环,一旦进行CPR或即将进行CPR,护士应提前或尽快做好除颤前的准备工作。

5 亚低温治疗及护理

5.1 亚低温治疗的依据:成功的心肺复苏不仅仅是自主循环恢复(ROSC),最终目的是保护或尽可能恢复脑功能。

5.2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5.2.1 降温方法 护士应在5min内(最晚不超过半小时)给予患者头部降温,具体方法包括体表降温和侵入性降温。体表降温即冰帽、冰袋、冷水冰毯、冷空气毯、酒精浴等方法。

5.2.2 复温方法 复温不能过快,复温时间以每4小时体温升高1℃的速度为宜,整个复温过程应持续12h,恢复至37℃~38℃。最重要的是缓慢而可控地复温,缓慢的复温不仅决定了亚低温的疗效,还减少复温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1]。

5.2.3 脑温测定 分直接脑温测定和间接脑温测定。后者无创、简单,为临床所采用,主要包括颞肌温度,密封鼓膜温度与肛温测定,肛温略低于脑温,平均差值仅0.33,可作为护理观察的一个指标。

5.3 亚低温并发症[13]的护理观察

5.3.1 寒战 为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5.3.2 低血压与心律失常 低血压多发生于血容量不足或体温低于30℃时,通过补液可以纠正。

5.3.3 出血 体温小于35℃度时,血小板数量轻度减少并有功能障碍,小于33℃度凝血功能受到影响,出血风险增加。

5.3.4 感染 低体温可以抑制白细胞的迁移和噬菌作用,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这是它减轻脑损伤的的机制之一,但增加了感染的风险,风险的高低主要与低体温的持续时间和患者自身情况相关,持续时间越过24小时,合并心肺疾患,感染风险明显增加。

6 溶栓治疗及护理

研究显示CPR过程中对心搏骤停者进行溶栓治疗,尤其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或肺栓塞(PE)为心搏骤停病因的患者能显著提高其生存率,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心肺复苏患者神经系统损害

6.1 溶栓依据 由于50%~70%的CA是由AMI或PE引起,溶栓作为特异性治疗方法已被证明是AMI、PE的有效疗法,这就提示CPR中有使用溶栓药物的指征。

6.2 溶栓的护理观察

6.2.1 所有患者立即行心电、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生命体征监测,观察初始心电图,记录CA发生时间,事件目击者是否施救、开始复苏时间、除颤次数及所需电量。

6.2.2 溶栓距CA发病的时间,溶栓距入室时间、溶栓后CPR成功时间。

6.2.3 同时检查血常规、心肌酶谱、血凝及纤溶指标、D-二聚体、B型钠尿肽、肝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动脉血气分析等。抢救室护士在病人CPR溶栓过程中在密切观察各生命体征同时,对患者微循环的变化要随时记录,溶栓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及出凝血时间的变化要及时掌握,保证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6.2.4 观察临床出血情况及神经系统病理征,有无需输血治疗的致命性大出血,有无因溶栓所致大出血死亡,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观察,有无脑卒中发生迹象。

7 给药护理

在CPCR过程中,药物注入途径有心内、静脉及气管内。

8 CPCR药物应用的新认识

肾上腺素为CPR复苏抢救药物已有40年历史,它对提高自主循环恢复和短时生存有一定作用,但对有益于出院存活率和远期生存率没有证据。

9 重视复苏后的护理观察

在施行CPCR的同时,护士应及时正确观察病情:(1)维持有效循环;(2)加强呼吸的管理,监测血气分析;(3)CPR后最常见的是脑损害,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局灶性或全身性抽搐及抽搐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监测意识状态,观察瞳孔大小及固定与否、对光发射存在与否,可及早发现和防止脑死亡的发生发展;(4)记录尿量、尿比重,和单位时间内的尿量,及时对肾功能预测和估计;(5)注意水电解质和营养的供给;(6)积极防止各种感染。

参考文献

[1] 李春盛.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14.

[2] 张孝钦,王兴祥,丁晨彦,等.心搏骤停心肺复苏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28-829.

[3] Wang S, Li C, Ji X, et al. Effect of continuous compression and 30:2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n global ventilation/perfusion values during resuscitation in a porcine model [J]. Crit Care Med, 2010, 38(10):2024-2554.

[4] 王烁,武军元,李春盛.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1045-1049.

作者单位:322002 浙江省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

上一篇:重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 下一篇: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