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自贸区花落谁家?

时间:2022-07-17 08:23:29

巨大的“制度红利”

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国际大都市,是中国与世界经济交互作用的枢纽和平台,自20世纪80年代后一直被当作中国经济的龙头,大步领跑。1992年至2007年,上海经济以GDP为参照坐标,连续16年均呈两位数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数2.2个百分点,有“中国经济火车头”之美誉。

然而近几年,上海像个小脚女人,脚步明显放慢。世博会的拉动效应已经见底,上海陷入了经济发展抓手乏力的尴尬状况,GDP增速排名在全国倒数几位也有几年了。上海亟需新的经济生长点,就在这个关键时候,中央决定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可谓雪中送炭。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最先吃到螃蟹,最先受到中央政策眷顾,哪个地方就最先分到红利。而当下的中国,自贸区无疑是深化改革、发展经济的最大“制度红利”。有专家指出,自贸区将至少给上海带来“十年红利”,在这段时间内,会源源不断地释放活力,上海经济的龙头地位是任何一个省市无法撼动的。

设立自贸区,首先将给上海带来贸易红利。眼下,上海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一的对外贸易并不理想。7月23日上海的经济运行半年报数据显示,全市商品进出口总额2065.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7%。除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整体进程比较缓慢、国际贸易摩擦在加剧以外,上海本身也处于一个结构转型的攻坚期,短期内缺少比较有竞争力的、新的外贸出口增长点。因此,业界对上海自贸区寄予厚望,自贸区一旦投入运营,上海货物贸易的数量将获得大幅提升。

现代金融是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重点。随着自贸区的启动,全球各类金融资源将进一步向区内集聚。在9月29日的挂牌仪式上,花旗银行、星展银行两大国际银行捷足先登,已获准筹建自贸区支行。而上海自贸区将着力建设与市场化全球化金融业务相适应的金融制度,建立资本项目可兑换体系、人民币跨境使用体系、利率市场化体系和离岸金融服务体系。现在实体经济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自贸区可能会在这一方面带来利好,给当地实体经济带来融资上的优势。

自贸区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方式,消除政策藩篱,可望引进大量实业资本,吸引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入驻自贸区,凭借总部经济的威力,放大GDP。截至8月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432家、投资性公司277家、研发中心361家。现在上海又迎来建设自贸区的历史性机遇,期待外商投资企业能把握上海新一轮发展机遇,将更高能级的大中华区总部、亚太区总部以及研发、营运、产品服务、结算等功能性中心设在上海。

下一个会在哪

上海夺得中国自由贸易区第一块“试验田”,令兄弟省市既羡慕又眼红,全国多地紧锣密鼓展开自贸区争夺,拼抢下一块“试验田“,早日分享“自贸区红利”。而自贸区试点“扩容”只是时间问题,谁会成为下一个自贸区,悬念犹存。眼下的情况是,各地都“自我感觉”良好,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首先牵动了整个珠三角的敏感神经。8月28日,在世界华商500强广东圆桌会上,广东省省长朱小丹透露最新进展,广东省政府给国务院的请示已经正式上报,南沙、前海、横琴将申请设立国家自由贸易区。“我们给它一个特殊的定位,叫粤港澳自由贸易区。”他说。此前的8月26日,前海管理局局长张备、横琴新区管委会主任牛敬、南沙区委常委董可作为广东省三大开放平台的代表,首度在香港聚首,就三地与香港的合作展开专题探讨,实际上是为抢建自贸区造势。

历来改革开放的试验,广东都是先行一步,现在自贸区先在上海施行,也让广东多少有点“想法”,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平衡角度来说,继上海之后,广东获批的可能性最大,广东最大的优势在于毗邻香港、澳门,港澳一直是促进内地改革开放的“压力舱”。

实际上,并非只有珠三角三个平台急于进入自贸区的领地,作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港口城市,早在2007年12月,天津东疆综合保税港区一期刚封关时,天津就提出要建设自由贸易港区,但未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近两年来,天津更是将建设自贸区作为工作重点,孜孜以求。

面积10平方公里的东疆保税港区,是国务院早就确定的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并给予其多方面的先行先试政策。东疆在货物流通、资金流动、企业经营、人员进出等方面的试点进展顺利,但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启运港退税等试点是“深水区”改革,推进困难。而离岛退免税购物、自由贸易港区建设等则因涉及部门众多,距离真正落实还有待时日。从天津官方透出的信息来看,天津占地利之势,毗邻京城,一旦设立自贸区,政治意义更是大于其他地方,况且方案早已上报,自认为会成为中国第二个自贸区。

除珠三角和天津外,重庆、厦门、青岛、舟山等地也在积极规划、申请设立自贸区。《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2011年底获国务院批复,其最初上报的方案中,厦门方面就提出要建立自由贸易区,但同样由于相关部门的反对,这一设想被撤下。如今,厦门已加快研究制定自贸区方案。就连身处中国腹地的重庆也跃跃欲试,正在申请自由贸易园区,日前已在京召开了专家组评审会。此外,在2013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舟山新区规划方案中,首次正式提到探索自由贸易园区,但据舟山政府方面透露,自由贸易园区方案正在研究中,尚未上报,也未给出时间表。

总之,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上海自贸区进入如履薄冰的制度试验,其他省市角逐自贸区的脚步反倒会加快。谁是“下一站”自贸区,我们拭目以待。

应有序推进

上海自贸区方案明确指出,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这让多个城市有了遐想的空间。但在境内设立自贸区是中国从未有过的探索,不能一哄而上,应科学规划,谨慎布局,有序推进。

目前来看,是接下来再批几个,还是等上海试点完之后再扩展到其它地方,不确定性较大。即便接连审批,开放的领域也不可能有上海这么全面。

根据中央总体要求,其他自贸区要获得国家批准,必须要有相应的区域特色。相比上海定位于全球性、综合性,其它省市更可能是区域性和专业性,比如厦门制订的方案主要着眼于对台为主,侧重方便两岸人员往来,货物便利便捷运输;舟山则以海为主,突出大宗商品的港口物流和海洋产业链发展;前海做香港的金融服务后台,有望成为中国的曼哈顿,横琴则主要是与澳门对接,是中央给澳门的“大礼包”。

目前其它省市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具备上海这样的条件,上海试验还没有正式开始,别的地方就想跟进,即使批准,经营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最大可能是等上海试点成功后,再推出第二个自贸区。

况且,眼下的自贸区与当年的开发区性质根本不同,不是一般的“招商引资”权宜之计,而是制度性创建。在世俗眼中,开发区拉动经济立竿见影,现在很多人都把自贸区当成开发区,以为拥有自贸区,就能获得国家诸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就会门庭若市,地方经济就会风生水起。

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问题一堆又一堆,以往的优惠政策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外来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变得有限。很多地方争夺自贸区的设立权,但未必清楚其实际争取的终极目标究竟为何物。自贸区的一项重要改革就是要为所有区内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内资外资一样的“国民待遇”,这对外资来说,可能是“优惠”,但对内资来说,却是深化改革“破釜沉舟”的一条“乌江”,是在自加压力取消地方保护主义,是一种“倒逼”机制。

多少年来,中国经济以粗放经营名声在外,其中也包括开发区的“粗制滥造”,形形式式,巧立名目,只是铺了很多马路,砌了很多高楼,GDP政绩也很可观,但由于缺少科学有序的机制引导,缺少持之以恒的制度规制,经济的躯体一直壮不起来,倒是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资源。

而自贸区是制度开放,需要强大的开放决心和健全的风险防范,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般城市是经不起折腾的。上海设立自贸区,既有制度红利,又有“闯关”风险,就拿负面清单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不是简单的“法无禁止即合法”的说法。

所以说,自贸区的设立,是国家根据经济全局审时度势,统筹兼顾,而不是牵就地方政府的局部利益。在上海自贸区这个带有全球性综合性的开放标本面前,任何地方的自贸区冲动都是要耐着性子等下一个“航班”。

上一篇:基金投资有窍门 下一篇:人水和谐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