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庸思想审视教师迁移机制的变革

时间:2022-07-17 08:05:28

以中庸思想审视教师迁移机制的变革

摘 要: 中庸思想博大精深,尽管它可能有自身的不足,但是其正面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容忽视。这里,我们在对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和较为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来审视和剖析我国教师迁移机制的变革。

关键词: 中庸思想; 教师迁移;变革

收稿日期:2006―01―11

作者简介: 1.齐永芹(1978―)女,汉族,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史研究。

2.骆鹏程(1979―)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主要从事应用心理学研究。

3.邓凡茂(1976―)男,汉族,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数计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一、中庸思想的基本内涵

1.和谐统一

追求“统一”、“和谐”是中庸思想的核心内涵,“中”即人性物理所固有的适中状态,“庸”指人们行动之后所营造的和谐效果,恪守“中庸”的根本目的在于致“中和”。作为哲学范畴的中庸,其完整的概念包括中、和两个方面,即执中以致和。因此,我们不仅要考察中,而且还要探讨和,并在认识上和行动中把“中”与“和”合成为一大完整的哲学范畴,使它们浑然一体。

2.随时而中

“随时而中”是贯彻中庸之道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它既要求对事物“中”的标准时刻坚持,又要求人们能在顺应事物的动态发展中加以把握。中庸思想贵在善“权”,即视具体情形灵活运用“中庸”的原则、方法,不可呆板拘泥,否则就违背了“中庸”的本质精神。孟子说,“执中无权,就执一也。”善“权”是“中庸”思想活的灵魂。

二、对我国教师迁移机制的变革的审视

下面以中庸思想作为评判尺度,对当前我国教师迁移机制的变革加以分析。

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流动已经经历了这样两个阶段,即地区内布朗运动式迁移和跨地区单向聚核式迁移。所谓地区内布朗运动式迁移,是指中小学教师在自己所属的辖区内(一般是以县为单位,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不少地区是以乡、镇为单位),由所属辖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自己辖区内各地对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或其它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调配所产生的教师流动。之所以称这种迁移方式为布朗运动式迁移,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体的迁移运动,就像单个的分子运动一样,在微观层面其运动轨迹具有不可预测性,但从整个宏观层面来把握,即从该地区教师的群体迁移的可能性来把握,却又是可预测的。在这种地区内的布朗式迁移方式下,作为迁移者主体的教师本人却往往都是被动地接受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安排,没有真正行使,至少可以说没有充分行使迁移主体的权力。

所谓跨地区单向聚核式迁移,是指中小学教师为了自身和家人的社会升迁,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本地区以外其他地区对教师的需求信息,在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加以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到其他地区应聘教师岗位并定居生活的迁移方式。之所以称这种教师的迁移方式为跨地区单向聚核式迁移,是因为在这种迁移方式下,教师往往都是从农村迁往城市或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这是地区间的单向的迁移。而且作为教师个体的人,特别是优秀的教师个体,都是具备充分理性的人,这样落后地区的优秀教师为了更能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获得相当的回报,而从四面八方拥向经济发达地区,拥向中心城市,犹如聚核一般。因此,我们把教师的这种迁移方式称为跨地区单向聚核式迁移。

事实上,自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前期,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迁移绝大多数都属于地区内布朗运动式迁移。这与该时期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条件以及教师自身的意识水平是相适应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乃至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迁移则多属于跨地区单向聚核式迁移。这又是与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建立、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以及教师自身的意识觉醒的状况是相呼应的。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阶段两种迁移方式都体现了“随时而中”的中庸思想。然而,在第一阶段更多的是反映了各地区教育行政主管人员的“随时而中”的思维,并调和了本地区内各教育实施机构对师资需求的矛盾,力求实现本地区内对师资和谐统一的调配;而在第二阶段,则更多地是反映了教师个体“随时而中”的思维。一般地说,教师个体从农村迁移到城市,或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经济发达地区,立足脚以后往往就安居乐业了。需要强调的是,在第二阶段往往没有能够实现中庸思想中的“中和”内涵,没有能够调和矛盾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局面。因为跨地区单向聚核式迁移的直接后果是不良的:就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将面临优秀师资的严重匮乏,捉襟见肘;而就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教师间的竞争异常激烈,从而使一部分原来的城市教师失业或转岗,这其中有一些能胜任教学任务,只不过在城市中没有竞争优势罢了。因此,这既激化了矛盾,又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三阶段,地区间多维网络返回式迁移。这种迁移是指中小学教师为了自身的发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而在一定时期内到某地区,进行专项教学“充电”后,并返回原工作单位进行教学,并可能在另一时期到另外某一地区,再次进行其它专项教学“充电”,在充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后,并再次返回原工作单位从事教学活动的一种迁移方式。之所以称这种迁移方式为地区间多维网络返回式迁移,是因为在这种迁移方式下,就作为迁移主体的教师个体而言,其迁移是双向返回式的,既有农村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也有逆向而迁移的。因为是返回式的迁移,教师的主观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再就作为迁移主体的教师群体来说,他们的迁移全貌便是多维网络状的。在多维网络返回式迁移方式下,迁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师迁移的真正目的在于博采众长,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并返回原地区或原单位从事教学,多做贡献。

目前,这第三阶段还处于萌芽阶段,有些内涵还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我们要用中庸的思想善待之,处理之。因为这第三种迁移方式恰恰能够解决第二种迁移方式所带来的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第三种迁移方式更符合中庸思想中的“致中和”内涵之要求。当然,就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来看,要想在当前充分推广第三迁移方式还很难。我们还要坚持中庸思想之“随时而中”内涵的要求,因时、因势逐步去努力实践之,推广之,丰富之,不可过,也不可不及。

三、结语

“中庸”是我国一份优秀的古代思想文化遗产,它具备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时代意义。我们现在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正是“中庸”思想在我国当代社会依然发挥积极效用的最真实地写照。当前,我们更要充分吸取“中庸”思想精髓,用它作为评判尺度,对我国教师迁移机制的变革做出全面的、正确的评价,以利于我们做出更合理、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和谐进步的教育变革决策。

参考文献:

〔1〕罗祖基.论中和的形成及其发展为中庸的过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科版),1995,3.

〔2〕朱健刚.中庸思想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兼论儒教文化的适应性转换〔J〕.求索,1996,1.

〔3〕商国君.“中庸”思想辨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3.

〔4〕 张佩国等.中庸新议〔J〕.齐鲁学刊,1997,2.

〔5〕 郑先兴.论中庸〔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从语言特点出发的日语学习法 下一篇:后现代师生观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