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7-17 07:36:42

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心电图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血管活血物质、血小板活化功能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血液流变学;炎性因子;血管活血物质;血小板活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1.4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1-0005-03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严重危及人类健康。血脉瘀阻是贯穿于冠心病整个发病过程的一个基本病理环节,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是目前临床最为普遍的治疗方法[1]。近年笔者采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普润)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冠心病,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内科住院的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男35例,女15例;年龄40岁~86岁(61.3岁±7.8岁);病程6 d至18年(5.6年±2.0年);其中心绞痛30例,心肌梗死20例。对照组50例,男33例,女17例;年龄41岁~88岁(62.0岁±9.2岁);其中心绞痛31例,心肌梗死19例;病程5 d至18年(5.8年±2.4年)。所有患者符合《内科学》冠心病诊断标准[2]。同时剔除糖尿病、其他心脏病、其他原因所致的胸痛(如重度神经功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颈椎病、胆及心脏病、胃及食道反流症等)、重度心肺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严重器质性疾病、精神病及对多种药物过敏的患者。两组间年龄、性别、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国药准字H10940039)20 mg,3次/日,同时应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他汀类调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心绞痛发作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河北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批号: 国药准字H13022503)0.5 mg。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南京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国药准字H20000634)0.5g静脉输注,1次/日。2周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开始后每天记录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变化,监测血压、心率;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3.1 血液流变学 采用北京普利生LBY-N6B血流变仪和美国贝克曼公司CXT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高切变率(ηbH)、全血黏度中切变率(ηbM)、全血黏度低切变率(ηbL)、血浆比黏度(ηp)、血细胞比容(HCT)和纤维蛋白原(Fib)。

1.3.2 炎症因子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购于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试剂盒购于上海基恩科技有限公司。

1.3.3 血管活性物质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内皮素(ET), 试剂盒购于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一氧化氮(NO),药盒购于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4 血小板活化功能 使用STAGO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使用美国MK23公司的流式细胞仪检测(标记抗体购自美国LifeSpan公司)血小板第四因子(PF4)、可溶性P选择素(CD62P)。

所有操作严格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及试剂使用说明书进行。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症状疗效 按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进行评定[3]。显效:心绞痛发作减少80%,硝酸甘油用量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及硝酸甘油用量减少

1.4.2 心电图疗效 按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标准进行评定[3]。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降,治疗后回升1.5 mV以上,或主要导联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平坦转直立;无效:静息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静息心电图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 mV,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50%,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转为倒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症状疗效比较(见表1)

2.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患者初次静脉输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30 min后出现一过性腹胀反应,继续用药后自行缓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肝肾功能等未见明显变化。

2.4 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 治疗前两组ηbH、ηbM、ηbL、ηp、HCT和Fi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用药后ηbH、ηbM、ηbL、ηp和Fib均显著下降(P0.05)。详见表3。

2.5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 治疗前两组IL-6、TNF-α和hs-CR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P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活性物质变化 治疗前两组NO、ET及NO/E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O、ET及NO/ET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2.7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功能变化 两组治疗前PT、APTT、PF4、CD62P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PT、APTT延长,PF4、CD62P表达水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其发病机制,曾有多种学说从不同角度进行阐述,其中损伤-反应学说是目前多数学者支持的观点[2]。该假说的关键是内皮损伤,主要表现为内皮功能紊乱,如降低内皮表面抗血栓形成的特性,增加内膜促凝血特性,激活血小板,导致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失衡等等。因此,内皮损伤可引起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进而引起严重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并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2],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 炎症因子CRP、白细胞介素、TNF-α等均参与其发生与发展。

该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4],即《素问•痹论》所言:“心痹者,脉不通”。《张伯臾医案•真心痛案》云:“至于通法,乃治本病法则,因其不通故也,即使在虚象显见而用补之时,也不可忘乎通字”。故临床多立化瘀通脉之法。葛根素是豆科植物野葛干燥根中的主要成分,实验证明[5],其对心血管系统具有重要保护作用:抗心律失常;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舒张血管,改善缺血心肌代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止血栓形成。同时葛根素能够影响炎症因子的分泌,改善炎症反应[6]。本研究显示,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可以通过降低ηbH、ηbM、ηbL、ηp、HCT、Fib、PF4、CD62P等表达水平及延长PT、APTT,而降低血液黏度,减弱血小板的活化功能,减少血小板的集聚及血小板的释放,改善血液流变学特点;同时可通过降低IL-6、TNF-α和hs-CRP等炎症因子水平,拮抗ET的释放,促进NO释放,调节血管内皮活性,改善循环功能。因此与常规西药联用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心电图表现,增强临床疗效,且用药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同时可以预知,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在体内作用具有多靶点的特性,其他作用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 李秋艳,郎娜,张东,等.活血化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5):71-72.

[2]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71-297.

[3] 陶寿洪.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

[4]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4.

[5] 赵莹莲.葛根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J].安徽医药,2010,14(12):1377-1379.

[6] 陈超.葛根素抗炎作用研究进展[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3):225-228.

作者简介:蒋楠(1980―),女,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现工作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邮编:214000);魏学礼(通讯作者)、代兴斌、马兰,工作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邮编:214000)。

(收稿日期:2011-09-29)

上一篇: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变化的... 下一篇: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预防冠心病合并糖尿病PCI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