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集镇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7-17 07:12:52

小集镇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以阜阳市太和县桑营镇为例,从经济发展基础、资源与制约、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对工贸型小集镇产业规划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产业集群 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fuyang city SangYing taihe county town, for example, from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 resources and restricti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small town industry planning type industry is discussed.

Key words: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clust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市场环境下,地区之间经济竞争的核心就是产业的竞争。产业发展实质上是追求产业质量的提升,产业规模的扩大,产业优势的建立,使产业具有成长性,从而保证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对于桑营镇这样的边界工贸型小城镇,突出产业特色,制定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战略,建立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的城镇工业体系将是其发展城镇化的主要途径。

一、集镇现状

(一)地理概况

桑营镇位于太和县域北部边缘之二省三县市交界处,北隔河与河南省郸城县相望,东隔西淝河、宋汤河分别与亳州市、坟台镇相邻,南与倪邱镇接壤,西接洪山镇。镇域国土面积58.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415人,人均耕地面积1.3亩。

(二)资源

生物资源:

主要为农作物和家畜,其中:

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大豆、玉米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白术、桔梗、反季节大棚蔬菜等。

养殖业主要有:牛、猪、鸡、鱼等。

生态资源:

桑营镇生态环境优良,西淝河绕镇东北部与北部的河在镇域东北角交汇;与河南省交界的河水质清澈透明,沿岸风光秀丽,镇域内各大河沟两岸绿草茵茵,杨树林生长茂密以及三里湖附近均是桑营镇旅游业可开发利用的资源。

(三)社会经济状况

桑营镇农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中药材、蔬菜以及一些养殖业。近年来,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桑营镇国内生产总值达12532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79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21%,农民人均纯收入4304元,年销售收入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销售收入2047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0万元,养殖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7%。

二、发展基础

桑营镇经济在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同时,各产业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优势。

(一)经济发展基础

桑营镇以农业为主,该镇2009年种植小麦4.8万亩,良种推广率99%,高产公关示范区超过50%,小麦单产超800斤,最高达1200斤。

中药材种植是该镇多年以来的优势产业,特别是天齐、淝南、双、丰李、桑营几个村种植的白术、桔梗,经验丰富,管理有方。

利用日光式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以丰李村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丰李村朱庄基本家家有大棚、户户种蔬菜,连片大棚达200余亩,销路通畅。

桑营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镇域内有投资500万元占地300亩龙潭渔业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上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

(二)交通区位优势

桑营镇交通便捷,与古城毫州仅一桥之隔,西北与河南相邻,位两省三县市之交点。105国道纵贯辖区11公里,县道桑清路、三洪路穿镇而过,对外交通的衔接,为桑营镇的人员和物资集散提供便捷的运输条件,同时可优先接受周边城市的经济辐射。

(三)资源优势

桑营镇气候适宜,物产丰富,中药材种植是该镇多年以来的优势产业,大棚蔬菜等特色产品连年增收;劳动力资源也比较明显,每年外出务工人数较多,丰厚的农业资源及劳动力资源使城镇经济发展具备了物化动力。

(四)文化浑厚、政通人和

桑营镇为我省著名的书画之乡中的一部分,其浑厚的文化积淀陶冶了勤劳朴实的桑营人民。桑营镇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市场意识与科技意识大大加强,这些对于今后桑营镇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三、外部机遇与挑战

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桑营镇正参与到更大范围的生产分工体系中,新型区域合作和竞争关系带来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中部地区快速发展,城镇发展关系转型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带来区域空间结构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城镇之间的发展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从垂直联系向水平联系转化,从线形联系向网络联系过渡,从城镇个体的竞争走向区域联合和竞争并存。每一个城镇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外部的产业和空间的关系。

(二)《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及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确定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半,人均3000美元以上。

在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至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0%左右,至2020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实现良好的互动发展,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三)目前,安徽省作为“泛长三角”的主要地域,加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国家对长三角和安徽新的定位,显然为三省一市的这种关系的转型进行了定位。这种关系的转型,一方面为安徽提供了吸收长三角更多产业转移的机遇,另一方面,安徽也向长三角其他的两省一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迅猛发展,其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功能日益增强,为桑营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四)阜阳市“双轮驱动”力促加速崛起

阜阳市 “双轮驱动”(双轮即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阜阳城镇化进程,必须围绕把阜阳打造成皖西北中心城市这个核心,以现有县城为骨干,以卫星城镇为支点,以工业为依托,走出一条具有阜阳特色的布局合理、层次紧凑、城乡融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四、资源与制约

(一)洪山镇(远期桑营镇合并至洪山镇)在太和县域城镇体系中,属于发展条件一般的Ⅲ级城镇,尚未进入到产业特色化、市场专业化的城镇经济发展行列。在资源构成上,没有唯一性、排他性资源构成的比较优势,或者创造特殊产业优良的投资平台。

(二)区域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使每个寻求发展的地区几乎都同时拥有良好的对外交流的方便出路和资源组合,即交通区位加其它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可能包括丰富的土地资源、更接近核心发展区的空间区位、地区经济发展基础和投资能力、现状产业聚集规模等)组合,使桑营镇处于某些产业发展选择的弱势地位。

(三)桑营镇产业和经济发展基础、空间资源条件等,弱化了地理区位上并不突出的某些优势,降低了某些产业在本地区寻求发展的竞争能力。如果不寻求更深层次的发展突破,桑营镇很难依靠现有的区位条件赢得快速发展的优势。

(四)区域空间管理手段滞后

目前的镇区建设和居民点建设,对生态空间和重点发展地区的关注不足,尚未建立起整个地区长远和整体的空间发展框架。

(五)驾驭资源能力的限制。操作平台低,事实上决定了集镇建设发展模式、集镇建设资金来源、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对桑营这样处于城市化发展初期的城镇,其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发展工业,以工业化推动地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由于经济能力的限制,目前镇区建设主要是依托区域性基础设施、依托社会各阶层的投资建立经济发展环境,以最少的投资换取经济发展。

五、 产业发展方向与战略

(一)产业发展方向

1.第一产业发展重点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发展目标,建设合理的农业体系。在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大棚蔬菜、药材种植、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多种经营能力,增加农业的经济总量,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基地化、规模化农业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突出特色、绿色、生态优势,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

种植业应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结合本镇特点,选择中药材种植,优质小麦、大豆、大棚蔬菜、药材种植为突破口,带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培育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

同时应大力发展水上养殖,加强生猪、黄牛、肉鸡等畜禽的生态养殖,实施畜牧业富民工程。

2.第二产业发展重点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园区为主要载体,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坚持工业相对集中的思想,聚集发展,形成规模。

――立足本地资源,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展以建材、蔬菜及养殖业的加工、冷冻保鲜以及中药材的储运为主的新型产业基地,形成优势产业推动骨干企业、骨干企业带动优势产业的发展格局。

――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激活民间资本,采取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各界投资等多种形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抓住发达地区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向外扩张的机遇,引进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及特色加工业,并使企业生产专业化,产品品牌化、名牌化,带动工业向集约化高层次迈进。

3.第三产业发展重点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传统商贸优势,发展专业集贸市场,同时建设集金融、运输、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打造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特色,滨水娱乐为补充,生态文化为内涵的旅游格局。充分利用现状各大河沟两侧生态林带、三里湖、唐古堆汉代遗址、龙潭水上养殖场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休闲、垂钓、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内容丰富的生态旅游,满足游客追求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逐步将桑营镇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型城镇。

(二)发展战略

1.实施科教兴镇、规模经济、外向发展三大战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努力推进市场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实行倾斜投资政策,加强中心镇区的建设。积极实施“三集中”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即“人口向城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导向,引导人口、企业向中心镇区积聚,充分发挥中心镇区的积聚和辐射功能,通过走实体化、企业化、商业化的路子,促进全镇的经济发展。

3.稳定农业。在保持粮食总产量稳定的前提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大棚蔬菜、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多种经营能力,增加农业的经济总量,努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立基地化、规模化农业园区。

4.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农业的基础上,加强第二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利用自身优势,走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之路,提高产品附加值,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5.深化对市场竞争新趋势的认识,确立市场导向、勇于竞争、培植优势的思想,扩大内引外联,发展规模经济,创建地方特色经济,提高经济的规模水平和规模效益,增强市场的竞争力。

6.逐步完善镇村体系,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促进镇域的协调发展,走乡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7.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依.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上一篇:三明市草花优良品种引种筛选试验初探 下一篇:浅析混凝土坡屋面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