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永远感怀的母爱

时间:2022-07-17 06:17:16

主题阅读:永远感怀的母爱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地索取,享用,却永远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她的名字叫“母亲”,这一种爱,它的名字叫“母爱”!母爱就是儿女成长的殷殷期盼,母爱就是无微不至的照顾,母爱就是洞悉一切的牵挂。母爱是伞,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母爱是灿烂的阳光,融化冰川,抚慰心灵的创伤;母爱是高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它总是依靠的屏障。

母爱的颜色

方益松

刚搬到这个小区,常常见一个5岁的男孩,剃阿福头,走路外“八”字,模样很是滑稽。男孩目光呆滞,说话也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时间久了,我也渐渐地知道:男孩,原本有一个很幸福的童年。父亲是某私营企业的厂长,属于那种事业有成、家境富裕的成功人士。然而,不幸的是,两岁时,一场大病,男孩从此痴呆。再后来,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他们母子俩身上,父亲丢给母子俩一套房子,无情地离开了这个家。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

孩子的妈妈我见过,30岁不到,鱼尾纹却过早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头上的白发也依稀可见。白天,她要去街道清扫马路,就把儿子丢给热心的邻居,男孩不哭不闹。常常见男孩一个人,在妈妈回家的路口一直等着,无论严寒酷暑。小区里,每个人都很同情男孩。爷爷奶奶们也常常给他一些吃的,或者给他披件衣服。有事没事地,大家总要和他拉上几句家常:“妈妈好吗?想不想爸爸?”男孩不言语,只是一个劲傻笑,或者回答,妈妈是绿色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男孩的语气,才铿锵有力,充满自豪与满足。

听的次数多了,才知道,这不是男孩的随口乱答。可是,男孩为什么会说,妈妈是绿色的?妈妈又怎么会是绿色的?这句话从此就烙入我的记忆。

直到有一日,区里发放救济品,我和街道的领导一起到男孩家探视。一进门,我才惊奇地发现:室内好多地方,以及家中的每一种电器开关,都被涂上了红绿两种颜色。红色是危险或不可触及的,而绿色则代表安全。比如,饮水机和浴室里的热水器调节阀,开水的那一端被涂成红色,而温水的一端则涂成绿色;冰箱里,熟食那一格涂成绿色;家中的接线板和低矮的线路,甚至连电源总闸、菜刀柄、墙角,以及家中一切不可触碰的尖锐物体都涂成了红色。

看到我们不解的神色,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儿子比较顽皮,分辨能力又不强,所以,不是被开水烫伤手臂,就被刀具割伤手指。后来,自己就试着让儿子远离红色,接受绿色为保护色。正因为如此,家里从来不敢买绿颜色的保温瓶。“可是,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绿色呢?”我们继续问。“我在想,即使将来真的有一天,儿子走失了,再也回不来,他也不会因为闯红灯而被汽车撞伤。最起码,我会知道,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我的儿子还在,还好好地活着。”说这句话的时候,孩子妈妈声音哽咽,眼眶噙满了泪水。

好好活着,不期待儿子长成参天大树,但,最起码让儿子的生命之树充满绿色,不会枯萎。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儿子最起码的要求。那一刻,我们一行人,都有了一种深深的震撼。我也终于知道,男孩为什么总是说妈妈是绿色的了。原来,在男孩的心目中,绿色就是安全和畅通无阻,同时,也代表着妈妈的无限关爱。而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妈妈更是煞费苦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尽可能地赋予男孩所能接触到的物体以颜色,以便让他简单的思维能够懂得远离和逃避伤害。

选自《当代文萃》,有删改

【赏析】

本文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保护智障孩子把家里的物品涂上红绿两种颜色的故事,演绎了母亲的良苦用心。爱是有温度的,暖暖的,像春天一样;爱也是有颜色的,绿绿的,像柔软的草地,任你触摸,打滚,都包容着你,不让你受到一点的伤害。这就是母爱,任何时候,母亲都在不打折扣地爱着你,哪怕你迷失得很远,哪怕你永远懵懂,只要母亲在,你都将是安全的。

百衲衣

叶大春

故乡风俗:常生病遭灾的小孩,须吃千家饭,穿百衲衣,方能祛病化灾、长命百岁。我小时候经常生病,父母就让我吃千家饭,穿百衲衣。

吃千家饭,就是挨家挨户讨一把米混在一起煮饭吃;穿百衲衣,就是挨家挨户讨一块布缝在一起做衣穿。千家饭象征性地吃一顿就够了,百衲衣却要常穿,有点像“护身符”。

小时候,我不愿意穿百衲衣,爹娘不知说了多少好话,就差没跪下磕头了。10岁那年,妹妹在灶前烧红苕吃,把柴堆烧着了,烈火忽地蹿上了房顶。娘冲进火中,没有去抢救粮食和铺盖,也没有去抱那只闹钟,而是抢出了那件百衲衣。娘的头发烧焦了,脸上被火燎伤了一大块。我啜泣着埋怨娘:“冒这么大危险抢那破衣服值得吗?”娘嗫嚅道:“值得值得!”

在故乡,13岁就算成人了。我13岁就可以不穿百衲衣了,脱下百衲衣时,我仿佛飞出樊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快乐。我不知道娘仍然珍藏那件百衲衣,她真以为我能平平安安地长大,都多亏了灵验的百衲衣。她很感激百衲衣。在我考上大学进城时,娘把百衲衣放进了我的行李箱里,说:“要出远门了,带上它,让它庇护你,提醒你:你是吃千家饭穿百衲衣长大的山里孩子,要好好读书,替山里人争气!无论你走到哪里,干什么事,都不要忘了山里人!”

后来,我结识了一位民俗学家,便向他谈起穿百衲衣的风俗。民俗学家说:“按照风俗习惯,穿百衲衣的孩子长大后,父母要向当年讨过布的人家还情的。你家还情了吗?”我惊诧:“怎么还情?”民俗学家说:“一般来说,讨过布的人家得还一截能做一件衣服的布。”我恍然大悟:难怪我满13岁那年,娘通宵达旦地纺线织布,原来娘已经悄悄替我还情了!

我想,这获之碎布、报之衣料的百衲衣风俗,多像“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古训呀!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穿过百衲衣――人生的百衲衣。每个人在人生旅途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生活的馈赠、命运的庇护、时代的恩泽和社会的援助,那么就不应该忘记报答。知恩图报,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其实报答并不一定要鞠躬尽瘁赴汤蹈火,往往只是拔一羽以利天下、伸一手以救众生的事,就像给穿百衲衣的人一块碎布而已……

选自《真爱无声》,有删改

【赏析】

文章以百衲衣为线索,讲述了作者成长的过程,表达了对母亲以及乡亲的感恩之情。一件小小的百衲衣,千家万户的热心,被母爱用柔韧的线缝在一起。这是一件浸透了母爱的衣服。一块块花色不同的布片,被母亲细心缝制,她把这件带着千家万户温暖和祝福的“百衲衣”,浸满浓浓母爱给孩儿穿起。孩儿长大,母亲还情。这爱,谁能说得清,谁能还得清?唯有也做一个爱心满满的人,把爱点点滴滴播撒;唯有也做一个肯赐予温暖的人,把温情带给生命中那些需要被扶助的人。

母亲的眼睛

邓 笛/编译

有孩子的女人不一定都是真正的母亲。真正的母亲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能够洞察儿女的一切,仿佛X光,会透过种种表象,透视你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又仿佛千里眼,无论儿女身在何方,都能明察秋毫。

我就有这样一个母亲。我的一切都逃不出她的眼睛。我在邻居家吃了巧克力之后回到家,她见到我就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两餐之间不要吃零食,既然这样,晚餐的甜食你就不要再吃了。”

“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诧异地问。

“没有母亲不知道的,”她说,“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

我放学回到家,她用手朝卫生间一指。我惊讶得把眼睛瞪得像金鱼眼,问:“你是怎么知道我急着要方便的?”

她耸了耸肩:“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

更神的是,她还能看出我心里想的是什么,因为有的时候我的问题还没有说出口呢,她就开始回答了。“你要的东西,在橱柜的第二个抽屉里。” 类似这样的事经常发生。

我二十岁的时候出了一次车祸。那时我已经搬出家一个人住了。我的母亲看电视新闻时,看到一个画面从屏幕上一闪而过。那个画面上是一副担架,担架上躺的人盖着布,只露出了两只脚。但是,母亲立即把父亲从床上拉起来。“快穿衣服,”她说,“去医院,女儿出事了!”

岁月没有减弱母亲的直觉能力。随着我的岁数增加,母亲的直觉能力也越来越出神入化了。母亲能看出我的婚姻是否幸福,我的工作是否顺利,甚至无需看到我的人也能洞察我的情况。一次,我去乡下办事,遭遇了几个流氓的骚扰,我摆脱这些家伙刚回到我住的地方,母亲就打来了电话。“女儿,”她说,“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情?”

五年前,母亲因病住院,那时我在离家很远的一个地方工作,我天天给母亲打电话,但都没有回去。一天晚上,我突然有一种感觉我必须要见母亲。第二天,我乘飞机来到母亲身边。我和母亲紧紧地抱在一起。“哦,女儿,”母亲说,“你怎么知道?”

“一切都在你额头上写着呢。”我流着眼泪说。

“你远在加利福尼亚也能看见?”母亲问。

直到那时才明白,尽管所有的女人都有母亲,但是只有少数幸运的女人才能做真正的女儿。我再次拥抱母亲,说:“没有女儿不知道的。”

选自《读者》

【赏析】

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母亲的眼睛更温柔,也没有什么能比母亲的眼睛更敏锐。母亲的眼睛里有三月的阳光,有山间的清泉,母亲的眼睛是儿女欢乐的天堂;母亲的眼睛是X光,是显微镜,能洞悉儿女的一切。母亲的眼睛里有儿女的整个世界。

上一篇: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建议 下一篇:如何检查分析乡镇财政预算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