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器灵光 千年奇珍

时间:2022-07-17 04:09:19

为丰富海南省博物馆馆藏,提升海南的文物品位,国家文物局对海南省给予了特殊支持,2008年10月海南省博物馆开馆前夕,国家文物局决定将在国(境)外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回购的战国“越王亓北古”剑、宋青白釉凤首壶和唐三彩马三件重量级文物交由海南省博物馆代藏。同年10月1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文物交接仪式。

自入藏之日起,这三件文物一直作为镇馆之宝陈列于海南省博物馆展厅,它们的精美工艺与浓重历史吸引了岛内外广大观众。

一、“越王亓北古”剑

“越王亓北古”剑全称为战国“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图一、图二)。剑通长65.2、格宽5厘米。此剑为复合剑,剑圆茎上有平行箍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刃一侧微残(有小缺口)。剑格正、背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正面有铭文一行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作“啵ㄔ剑┩踟帘惫拧保槐趁嬉10字,左、右两边对称分布,作“自乍(作)元用之”;圆形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作“台啵ㄔ剑┩踟帘弊哉Вㄗ鳎┰之用之L(剑)”。此剑器形完整,品相极佳,是战国时期铸剑的珍品,距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代表了战国时期五金冶炼和铸剑技术的高超水平。此外,该剑还保留有“缑”,即出土时缠绕在剑柄上的黑色丝织品,主要起到装饰作用,并能增强握剑时的舒适度,以此缓冲用剑时对手兵器带来的冲击力。由于年代久远,氧化严重,现在只能看到残存的零星绢丝,已无法窥见当年风采。这柄剑是利用国家重点文物征集专项资金于2007年从台湾收藏家手中收购而来的。但其确切的出土地点已无法考证。

“越王亓北古”剑,目前发现极少,存世仅三柄,其余两柄分藏于上海博物馆和安庆市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所藏剑,剑体有较大的残伤,已断为四截。残长60.3、剑格广5.1、剑茎长9.6、剑首直径4厘米。铭文鸟书错金,除剑首上个别字有损伤外,其余皆完整,金光璀然,极为美观。铭文分铸于剑格、剑首两处,合计32字。剑格正面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作“啵ㄔ剑┩踟帘惫拧薄=8癖趁嬉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作“自乍(作)用L(剑)自”。剑首环列错金鸟虫书铭文12字,作“(推测为“隹”)啵ㄔ剑┩踟帘弊哉Вㄗ鳎┰之用之L(剑) ”。

安庆市博物馆所藏剑,剑身中部折断,剑通长约64、茎长9.6、格宽5.2厘米。剑为斜从厚格式,近锋处收狭,前锋尖锐,中起脊线。倒凹字形格,圆茎,内实,有两箍棱,棱上饰突起的云雷纹,圆盘形首。剑格、首有铸、错金鸟篆铭文32字,其中有16字错金,与未错金铭文相间排列。剑格正面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作“啵ㄔ剑┩踟帘惫拧薄=8癖趁嬉10字,左、右两边各5字,对称分布,作“自乍(作)用L(剑)自”。剑首环列铭文12字,作“隹(唯)啵ㄔ剑┩踟帘弊哉Вㄗ鳎┰之用之L(剑)”。该剑铸造精湛,通体无锈蚀,刃锋锐利,鸟篆铭文字迹清晰,错金铭文细如毫发。

据马承源先生考证,越王“亓北古”,即越王勾践之孙越王“不寿”。不寿(?―前448年),越语名是盲姑(或者读作亓北古,即盲姑的缓读音),为越王勾践之孙,鹿郢死后继承为君主,公元前457年至公元前448年在位,共10年。在位期间,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但并没有像勾践时代那样出兵列国,耀武扬威。公元前448年,野心勃勃的太子朱勾发动了他,并且在残忍地将其杀害。对于朱勾弑父篡位的过程,《竹书纪年》中有寥寥十余字的简略记载:“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

安庆博物馆藏剑出自于安庆王家山战国墓中,随葬器物还有陶器鼎、钫、敦和铜器鼎、矛、镦、铎,墓葬年代明确,为战国中期。该墓葬年代是铭文记载“越王亓北古”史实的明确佐证。以上存世三柄“越王亓北古”剑,材料和工艺相同,形制和装饰相近,均为错金铭文,铭文位置和字数相同,且铭文及释义内容基本一致,因此可确定为同一时期同一工艺铸造,均为战国早期青铜剑,为“越王亓北古”所用。

据目前所知,经考古发现与传世的越王剑近20余件,其中有“越王勾践剑”“越王者旨龄踢剑”“越王州句剑”“越王亓北古剑”等,这些越王剑中,属“越王亓北古剑”铭文字数多。目前发现“越王亓北古剑”存世仅三柄,尤以入藏海南省博物馆的这柄最为完整,品相完好,装饰精美,工艺精湛,铭文清晰,从长度上看也是所有存世的越王剑中最长的一把,为研究战国时期青铜冶炼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二、唐三彩马

馆藏唐三彩马(图三),高73.1、长81.3厘米。该马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座之上,通体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点,马脸、鬃、尾、四蹄为白色。伸颈昂首,细腰健蹄,两耳竖立,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造型精美简洁,栩栩如生,细部处理一丝不苟,如梳理整齐的三朵花式的马鬃、有花纹装饰的马头革带等。该马体形硕大,外形逼真,把皇家R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因最早于1905年陇海铁路洛阳段修筑期间,出土于洛阳北邙山的一批唐代墓葬中,故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唐三彩并非专指三种色彩,有的只有单彩,或者二彩,也有甚多器物,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一般而言,除了胎体的白底之外,铅黄、绿、青三彩最为普遍,在三彩的调配技法上,也最富艺术的韵味。唐三彩中器皿较少,而以马、家畜、家禽和人物俑数量较多,尤其以马的塑造最为生动。唐三彩马以其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别具匠心的艺术构思、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大唐帝国璀璨历史的载体和直接物证。唐三彩马大致有黑釉三彩马、三彩三花马、三彩披鬃马、三彩低头(仰头)马、放养马、载人马、鞍马等几类。

唐三彩马中,黑釉三彩马属于珍品,数量极少。目前国内共有三件,除海南省博物馆所藏这件外,另两件都出土于河南洛阳关林,为一黑一白成对,现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洛阳博物馆。此外在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也藏有两件,同样也是一黑一白成对。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黑釉三彩马,高66.5、长84厘米,四足挺立,马首略下垂。全身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皆披黑釉,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洛阳博物馆藏黑釉三彩马(图四),高73、长84厘米,四足挺立,头颈上昂,眼视前方。全身除面、鬃、背、尾、蹄涂白釉外,皆披黑釉,间施酱黄色花斑,马鞍鞯为绿、黄、白三色相间,背垫褐色釉的革带为饰,革带系绿色或棕色的圆形骑马浮雕垂饰15枚,此马和前者最大区别在于马背披白釉,白釉占据整个上半身,故可称为黑釉三彩马中的“白马”。这对黑釉三彩马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是文献中“龙种神驹,四蹄踏雪”的艺术再现,并且膘肥雄浑,造型雄健有力,鞍鞯俱全,体态雄健,气势雄伟,色泽质感及姿势神态均取得了力与美的和谐统一。

将马鬃剪辫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这种做法应是受到突厥马饰的影响。目前唐墓出土的马俑有一花、二花和三花马,陪葬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就都剪作三花,张萱所绘《虢国夫人出行图》的马队中也出现三花马的现象。三花不仅是装饰,还是良马的最高标志。《唐六典》记载:“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风’之字,而为志焉。”唐诗中也屡有三花(三鬃)马的吟咏:“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这是岑参对三花马的描绘;白居易更有“风笺书五色,马鬃剪三花”的著名诗句。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五)中写道:“唐开元、天宝之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三花饰马。”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中也写道:“晏元献家张一画《虢国出行图》,其上亦有三花马。盖三花马剪鬃为三辫耳。”明确地指出了所谓的“三花”,就是将马鬃剪成“三辫”。唐三彩马中,三花马并不多见,除海南省博物馆藏这件唐三彩马外,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的两件唐三彩三花马也是其中的精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三彩三花马(图五),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鲜于廉墓,高54.6、首尾长54.5厘米。该马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胸前的带上饰有黄色小铃(金铃),金铃间饰有黄点的蓝色流苏,鞍后皮带两侧各饰杏叶形垂饰5枚,革带交结尻上,交结处饰有杏叶形垂饰4枚。头上辔饰俱全,嘴角两侧带有角形镳,口衔勒,笼头上的装饰与胸股装饰相同,皮带饰黄色花朵。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三花马(图六),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高72、长88厘米。该马形体高大,通体施釉,通身棕红色,四足挺立在踏板上,双耳竖立,双目炯炯有神。马面鬃毛施白釉,修成刘海式,马鬃修剪成当时流行的“官样”――三花式,马头饰绿色镳和杏叶式装饰物,马嘴微张,马尾经过精心的梳理、打结,马尾上翘。马鞍上搭有绿色的障泥。

馆藏唐三彩马,是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2004年于美国纽约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竞拍回来的一件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该唐三彩马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具黑釉三彩马的鲜明釉色特征和三彩三花马的独特装饰手法,这在现存的唐三彩马中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是孤品,极具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三、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凤首壶,又称龙凤壶,最早见于唐代。据考古出土资料,唐代凤首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北朝到唐代沿古代丝绸之路传播到内地的西方波斯地区萨珊系统和粟特系统的金银器――鸟首胡瓶。这类波斯胡瓶造型奇特,美观大方,工艺精美,且迎合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鸟(凤凰)的崇拜与信仰,因而得到王公贵族阶层的接受和喜爱,中国的陶瓷工匠在本土陶瓷器工艺的基础上,与之相结合,大胆创新,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的凤首壶随之应运而生。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唐代青釉凤首龙柄壶(图七),其器型与堆塑的连珠纹即是仿波斯金银器及其浮雕纹饰,而执柄上的螭龙则是我国南北朝时流行的样式。唐代,三彩凤首壶流行,造型基本不变,但纹饰细节等方面的域外元素逐渐被中原元素所取代。五代至宋,凤首壶的形制愈加多样和精美。

馆藏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图八),系2002年国家文物局利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从日本购得。该壶胎骨轻而薄,胎质洁白细腻,透光性强,较之宋代其他窑口所生产的同类器型更具通透感。壶通体在洁白胎体上罩以幽淡的青白釉。青白釉在化学成分上属于重石灰釉,含钙量相对较高,故器物在入窑焙烧后积釉处呈水绿色,容易出现垂釉和流釉现象,但不影响其整体上温润如玉的绰约风姿。但此件凤首壶釉面平整光滑,罕见垂釉现象,犹如抛光后美玉般闪烁着淡青色的幽幽光泽,在青白釉类器型中极为罕见。从造型上看,该壶口径6-7.3、足径10.4、高40厘米,斜直颈、上细下粗,无流,无柄,圆弧腹下收,圈足。现存唐、五代及宋代的凤首壶大多数为有柄有流或无柄有流造型,像该壶这样的无流无柄造型颇为少见。从装饰方面看,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头上大喙、大眼,凤首后部恰似一束长羽上飘,形似钩状,平衡了凤头的坐标,展现了凤的精气神,长颈渐宽,丰肩圆腹,颈下部有三道凸弦纹,腹部有两道凹弦纹,充分体现了该壶的淳朴秀美。

馆藏青白釉花口凤首壶胎质轻薄、造型精美、釉色清亮、y饰精美,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代表着景德镇制瓷的高峰水平,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

[1] 马承源:《越王剑、永康元年群神禽兽镜(上海博物馆藏)》,《文物》1962年12期。

[2] 黄光新:《安庆王家山战国墓出土越王亓北古剑等器物》,《文物》2008年第8期。

[3] 李国强:《论唐三彩马的种类、制作与鉴别》,《稽古》2016年第9期。

[4] 杨洁、张妍:《也谈唐代的“三花马”与“五花马”》,《碑林集刊》2008年第十四辑。

[5] 陈建辉:《试谈馆藏宋青白釉凤首壶》,《海南省文博学会文集》(第一辑),南方出版社,2011年。

[6] 齐东方: 《李家营子出土的银器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唐代金银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年。

[7] 彭善国:《唐代陶瓷凤首壶的类型、渊源与流向》,《中原文物》2006年第4期。

上一篇:鸡鸭鱼肉有讲究 下一篇:一生中来不及说出的那些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