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肠镜检查中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效果评价

时间:2022-07-17 02:41:28

无痛肠镜检查中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评价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自愿实施无痛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仅使用丙泊酚,B组先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5 min后静脉推注丙泊酚。记录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R)及血氧饱和度(SpO2)数值,比较两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术中肢动、清醒时间、疼痛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中的MAP、H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B组的丙泊酚用量、疼痛评分、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P0.05)。结论:在无痛肠镜检查中联合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丙泊酚能增强麻醉效果,不增加麻醉风险,术后腹痛减少,患者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酮咯酸氨丁三醇; 丙泊酚; 无痛肠镜

无痛肠镜检查在临床上应用已经十分广泛,能够消除患者恐惧和焦虑情绪,减轻痛苦,从而保障内镜操作的顺利完成。一项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开展无痛肠镜检查的医院中,使用或联合使用丙泊酚作为镇静剂的占89.1%[1]。本文旨在探讨丙泊酚复合酮咯酸氨丁三醇的临床麻醉效果及安全性,寻找一种更加理想的无痛肠镜麻醉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20例自愿接受无痛肠镜检查的患者,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非药物依赖及慢性疼痛患者,无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术前血常规、心电图均正常。随机分为丙泊酚组(A组)和酮咯酸氨丁三醇+丙泊酚组(B组),每组60例。其中A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30~63岁,平均(46.65±6.32)岁;体重46~71 kg,平均(58.43±10.37)kg,

ASA Ⅰ~Ⅱ级;B组男女各30例;年龄32~62岁,平均(45.73±7.35)岁,体重45~72 kg,平均(56.46±11.38)kg,

ASA Ⅰ~Ⅱ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及ASA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检查前常规禁食8 h禁饮6 h,不使用术前药,手术均左侧卧位、双膝屈曲,经鼻导管吸氧3 L/min,开放上肢静脉,用生理盐水维持。A组:静脉推注丙泊酚(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2.5~3 mg/kg,速度50 mg/30 s;B组:在静脉推注丙泊酚前,先静脉滴注酮咯酸氨丁三醇(山东新时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30 mg,5 min后静脉推注丙泊酚,两组患者均于睫毛反射消失后开始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在术中体动明显、影响手术时追加丙泊酚1 mg/kg。

1.3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RR)等指标;记录术中肢动(以影响手术需要追加丙泊酚为标准)出现次数;比较两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手术时间、清醒时间、疼痛评分。其中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即VAS评分方法:无痛为0~2分,微痛为2~4分,较痛为5~7分,剧痛为8~10分。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的MAP、H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MAP、HR、RR、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B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疼痛评分显著优于A组(P0.05),详见表2。

2.3 A组患者有52例出现术中肢动,B组患者发生术中肢动的为43例,明显少于A组(P

3 讨论

目前,纤维结肠镜检查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但是在操作过程中由于肠管充气和牵拉刺激等原因,导致患者产生腹胀、疼痛等明显不适,检查依从性差,甚至有的患者因此而中止检查。随着麻醉技术的发展,无痛结肠镜技术获得广泛应用,而麻醉效果及麻醉安全性是无痛结肠镜检查的关键,术后必须无残留效应,避免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丙泊酚是一种短效镇静,起效快,作用时间短,苏醒完全、迅速,适用于内镜检查过程中的镇静。但是丙泊酚镇痛效应比较弱,单独应用时剂量较大,为了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常需使用较大剂量,而大剂量的丙泊酚容易导致患者呼吸和循环抑制,易发生体动、呛咳等不良反应[3],所以临床常配伍其他镇痛药增强其麻醉效果。酮咯酸氨丁三醇为非甾体类抗炎镇痛新药,国外资料认为其显著特点是疗效接近吗啡、哌替啶等,但是又不具有成瘾性等,引起了药学研究者及临床医生的广泛重视[4]。Henderson等[5]在对比研究中得出,30 mg酮咯酸氨丁三醇的镇痛效果与50 mg哌替啶相同,因此有理由认为使用酮咯酸氨丁三醇可以弥补丙泊酚镇痛效果差的不足,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麻醉效果。本研究表明,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的患者术中肢动明显减少,进而避免了为加深麻醉深度而追加丙泊酚,提示在无痛肠镜检查时联合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丙泊酚能增强麻醉效果。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检查,虽然患者术中MAP、HR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说明酮咯酸氨丁三醇不会加重丙泊酚对循环的抑制作用。酮咯酸氨丁三醇镇痛机制是通过降低外周环氧化酶(COX)活性来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减少痛觉神经对内源性炎性因子的反应,抑制外周敏感化,从而达到超前镇痛的目的,还能影响其他神经活性物质,达到止痛效果,常规剂量无呼吸抑制,研究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RR、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证实联合用药与单独用药相比,不增加检查过程中的麻醉风险。此外,研究表明酮咯酸氨丁三醇没有明显影响到血浆游离丙泊酚浓度,不会明显影响麻醉深度和术后苏醒[6],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联合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丙泊酚也不会增加麻醉苏醒期的风险。许多研究证实,酮咯酸氨丁三醇在超前镇痛和术后镇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7-8],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显著优于A组(P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无痛肠镜检查中联合应用酮咯酸氨丁三醇-丙泊酚能增强麻醉效果术中肢动减少、检查依从性好,不增加由于循环抑制所带来的风险,不延长清醒时间,术后腹痛减少、患者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修礼,唐平,孔金艳,等.国内无痛胃肠镜开展近况调查[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2,29(6):316-318.

[2] 何云昊, 樊莹, 刘金柱.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输注在小儿纤维结肠镜手术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0,50(33):91-92.

[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 现代麻醉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22-535.

[4] 崔淑香,张强,周玲,等.酮咯酸氨丁三醇的药效学研究[J].山东医药工业,2001,20(1):54-56.

[5] Henderson S O,Swardron S,Newton parison of intravenous ketorohe and meperi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biliary colic[J].JEmerg Med,2002,23(3):237-241.

[6] 陈晨,张树波.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镇静对麻醉深度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42(9):2249-2251.

[7] 费秀渠,牟旭日,廖捷,等.酮咯酸氨丁三醇对开胸患者超前镇痛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4):1683-1684.

[8] 吴志云,查本俊.酮咯酸氨丁三醇复合小剂量哌替啶用于骨科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3):579-580.

(收稿日期:2013-03-21) (本文编辑:陈丹云)

上一篇:消化内科患者感染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胃食管反流病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