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背景下道德教育的迷茫

时间:2022-07-17 01:54:30

“潜规则”背景下道德教育的迷茫

[摘 要]“潜规则”一词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一般指看不见、没有明文规定、约定俗成的,但却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潜规则”支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潜规则的影响。“潜规则”的存在使得学校道德教育陷入迷茫之中,教育在改变这种情况中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教育的有限性,通过整个社会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词]潜规则;道德教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66-04

一、潜规则的定义

(一)“潜规则”的词源

“潜规则”虽然自古有之,但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很晚。20世纪90年代,吴思先生在“仔细揣摩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之后,发现支配这个集团(官僚权势集团)行为的东西,经常与他们宣传遵循的那些原则相去甚远。例如仁义道德,忠君爱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这个集团行为的东西,在更大的程度上是非常现实的利害计算。这种利害计算的结果和趋利避害的抉择的反复出现和长期稳定性,分明构成了一套潜在的规矩,形成了许多本集团内部和各集团之间在打交道的时候长期遵循的潜规则,这是一些未必成文却很有约束力的规矩。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姑且称之为潜规则”。

吴思在此基础之上写了《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和《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两本书。在这两部以历史为解读对象的著作中,作者以亦雅亦俗、亦庄亦谐的写作方式,叙述了历史上值得人们思考的无数案例。在生动、有趣地讲述官场故事的同时,作者透过历史表象,揭示出隐藏在正式规则之下、实际上支配着社会运行的不成文的规矩,并将其称之为“潜规则”,进而指出潜规则的产生在于现实的利害计算与趋利避害。书中对于潜规则的定义、特征,潜规则阴影下皇帝、官员、百姓的不同处境与抉择,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土壤,以及潜规则何时会萎缩等均有论述。潜规则现象虽然产生、盛行于我国的封建社会,但它并没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二)潜规则的具体定义

“潜规则”是相对于“元规则”“明规则”而言的,是指看不见、没有明文规定、约定成俗的,但又是广泛认同、实际起作用、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社会学领域对潜规则的研究形成了如下看法:其一,社会潜规则是指社会生活中潜在的灰色规则,它是相对于社会道德认可的主流规则而言的。从性质上说,社会潜规则属于社会潜意识和不良亚文化的范畴,它是与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意识形态相背离、相对抗的。其二,潜规则是中国特有的历史现象,是在中国特有的历史时期由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有害的非正式制度。在当今中国,它已成为社会向前发展的严重障碍。

(三)潜规则的特点

1.潜规则是人们私下认可的行为约束;

2.这种行为约束,依据当事人双方(各方)给对方带来利益或者给对方带来的伤害能力,在社会行为主体的互动中自发形成,可以使互动各方的冲突减少、减低交易成本;

3.所谓约束,就是行为越界必招致报复,对这种利害后果的共识,强化了互动各方对彼此行为的预期的稳定性;

4.这种在实际中得到遵从的规矩,背离了正义观念或正式制度规定,侵犯了主流意识形态或正式制度所维护的利益,因此不得不以隐蔽的形式存在,当事人对于隐蔽形式本身也有明确的认可;

5.通过这种隐蔽,当事人将正式规则的代表屏蔽于局部互动之外,或者将代表拉入私下交易之中,凭借这种私下的规则替换,获取正式规则所不能提供的利益。

在潜规则的生成过程中,当事人并不只是交易的两方,而应加上代表正式规则的第三方。当事双方利用潜规则进行私下交易的时候,他们实际上联合形成了一个对抗第三方正式代表的联盟(正是众多而强大联盟的形成,才使得潜规则具有长期的、强大的甚至稳定的对抗能力)。而潜规则的“潜”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策略,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更高层次的正式制度和规则的存在。

二、时代的潜规则

潜规则尽管自古有之,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由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要地位,潜规则主要存在于官僚集团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欲望的膨胀,这些不成文的见不得光的暗箱操作,这种产生于人们的贪婪与私欲的规定和原则,不断发展壮大,滋生繁衍,以各种方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中。

中央电视台有许多倡导正气、廉洁的公益广告,其中有一则是这样的内容:教师将学生得第一名的喜讯通知给家长,家长送上红包;医生将病人脱离危险的喜讯告诉病人家属,家属送上红包;政府官员将审批通过的喜讯告诉建筑单位,单位送上红包;考官将路考通过的喜讯告诉考生,考生送上了红包……也许这个省略号后面还有更多的内容。作为公益广告,当事者都采取了拒绝的态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既然这个广告每天都在电视台出现,那么它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这种行为常常上演,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态,或者说是一种潜规则;第二,很多人在面对这种“红包”时所采取的并非拒绝态度,而是欣然接受的态度,这种相互间的“送”与“收”,加强了这种潜规则的强度与地位,使其更加横行无阻,即使在被人们誉为“象牙塔”与“净土”的学校内也存在着、生长着。

这种潜规则在学生择校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很多时候“就近入学”只是一句空话,升学率高的好学校往往成为政府官员、富豪之家子弟的聚集地,其次学校才会考虑其他学生。择校风的屡禁不止,正是因为这种潜规则有其适用的市场,是被大家在心中默认的:政府官员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富豪之家可以通过出高昂的赞助费来为自己的子女谋取上好学校的利益,无权无钱者就只能抱怨自己没本事,而怪不到别人身上。换句话说,权与钱属于一种虽然被排除在正式的规定之外,但是被大家认可的、应用广泛的资源。人们可以凭借这种资源来获得许许多多额外的利益,其他的局外人可能会不满,却很少有人去反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持一种羡慕的态度,期望自己也会获得此项资源。为什么不去反对,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这种资源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私下得到广泛认可的潜规则,它的形成拥有强大的基础,少数人的反抗是无法动摇的,甚至可能遭到报复;另一方面,现在的局外人或利益受损者,难保有一天会成为这种潜规则的利益既得者,现在的宽容就是为将来铺路的。因此,我们在学校中的其他方面也都可以看到潜规则的影子,比如为了排个好座位、当上班干部、获得教师的额外照顾等,家长暗暗给教师送“红包”的现象也屡屡上演着。这种情况人们已经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并在心中默认了其合理性。这种默认使得潜规则甚至有代替明规则的危险,更为严重的是,它使未成年的学生看到了潜规则的作用,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种心理暗示,即许多事情并不需要自己的努力,通过某些手段,比如钱权交换就能实现。

学校中的潜规则运行只是社会中潜规则运行的一小部分,在社会中,这种潜规则更加肆无忌惮,方式更加多样,运行也更加隐晦,但却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这种潜规则就像循环链一样,它的每一次成功运行都加强了它的力量与可信度,促使它的下一次运行一圈一圈地扩散着。甚至在某些时候,人们为了实现正义的目的,也不得不采用这种并不符合正义原则的潜规则。潜规则甚至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道紧箍咒,束缚着我们的生活。

三、道德教育的迷茫

既然潜规则已经在社会的许多方面被人们认可,并按其来行事,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按照传统的要求来培养学生,还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变通,明白“识时务者为俊杰”?

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应该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举引发了人们的广泛热议。钱文忠教授认为“在当下社会,完全按照《三字经》培养的孩子,90%会不适应社会”,这种说法得到了绝大多数网友的认同。更多的人则认为不是我们的国学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出了问题。社会的改变是漫长而曲折的,并非一蹴而就,但道德教育是无法等待的。暂且不说我们的道德教育究竟该走向何方,单就山东省教育厅的这一规定而言,国学究竟何为糟粕、何为精华,评判的标准何在,这一问题就值得我们深思与拷问。

从上述报道中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时代,进行任何一种单纯的道德教育都是一道难题。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既需要传统的优秀价值观,也需要现代的、西方舶来的意识形态,以及立足现实努力寻求变化的道德意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其能够独立进行判断。众所周知,学校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理想化的教育,是对于学生道德的一种较高的期盼与要求,它需要立足现实,服务现实,同时它又应该高于现实,面向未来,为未来服务,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才不断地推动着我们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因此,学校的道德教育必须坚持某些理念,这是我们民族与社会永远需要的价值观与精神,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有所改变,但本质是不应改变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的道德教育可以脱离当下社会,它也需要立足现实,与现实相结合,拒绝对现实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屈服与认同。如上所说,在将这些优秀品质传递给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一种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使其能够自己做出选择也许是更重要的。

因此,对于学校道德教育的先导性与理想性,我们不必持怀疑态度,但是对于学校道德教育要立足于现实的要求,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来立足现实才能使这种道德教育不脱离现实,使学生不会在这样一个潜规则盛行的社会处处碰壁,遭受一次又一次的心灵撞击,不会丧失理想与希望,能够健康前行。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道德教育的迷茫,也是整个教育的迷茫。

四、教育无法承受之重

教育在这个时代备受关注,我们常常希望从教育中寻找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答案,希望教育给予我们芝麻开门的万能钥匙。但是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在这过程中,私欲与贪婪促使形形的潜规则应运而生,它们在各种明文规定之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取代了明规则,支配着我们社会的运行。这个问题自古有之,但现在其范围与程度都在一步步扩大,这是我们整个社会的问题,整个时代的问题,其带来的道德后果与问题也就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来共同承担。教育作为备受关注与备受期待的领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其相对弱势的领域,它同样面临着潜规则盛行所带来的道德冲击。因此,将如何改变潜规则的问题完全寄托在教育身上是不明智的,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考虑自己应该在这样一个社会与时代中如何自处,如何保持自己的原有地位,使人们不至于对其失去信心与期盼,使人们依旧坚信个人奋斗,坚信知识的力量;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人们的一种理想,应该考虑如何尽自己的最大力量,通过人才的培养、舆论的宣传等推动时代的进步,为建立一个民主社会以消除潜规则作出一些贡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过程。这是教育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1-10.

[2] 吴思.血酬定律:中国历史中的生存游戏[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3:239-240.

[3] 梁碧波.潜规则的供给、需求和运行机制[J].经济问题,2004(4).

[4] 唐莹莹,陈星言.从法律的视角看“潜规则”[J].2005(5).

[5] 王家忠.社会潜规则的消极作用[J].民主,2004(3).

[6] 陈爱娟.潜规则的社会学探析[J].资料通讯,2005(2).

[7]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1-64.

上一篇:刘晓光:战略是企业的灵魂 下一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基于专业划分的教研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