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丙球蛋白在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7 11:17:45

静丙球蛋白在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静丙球蛋白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5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 每组50例。三组均给予利巴韦林(IVIG)抗病毒药物及相关治疗, A组给予IVIG 1 g/(kg・d), B组给予IVIG 0.5 g/(kg・d), C组给予200 mg/(kg・d), 观察患儿用药后惊跳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发热缓解时间及治疗时间。结果 A、B两组较C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与C组相比, A、B两组的惊跳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发热缓解时间、治疗时间显著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高于B、C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静丙球蛋白;小儿;手足口病;应用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101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可能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并发症, 危及患儿的生命[1]。目前, 治疗手足口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方法, 主要对症支持治疗, 在《手足口病治疗指南中》推荐使用IVIG治疗小儿手足口病, 但对于IVIG的用量效果还未有确切的研究报告。本研究对2012年6月~ 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采取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 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IVIG, 并观察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 其中男88例, 女62例;年龄5个月~8岁, 平均年龄(4.26±1.14)岁, 病程2~4 d, 平均病程(3.12±0.87)d。入选者诊断标准:①均符合卫生部(现卫计委)制定的《手足口病治疗指南(2008版)》中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②有惊跳、呕吐、肢体抖动并伴有精神不济等症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B、C组, 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患儿做好传染隔离, 喂食清淡营养的食物, 做好口腔与皮肤护理, 行利巴韦林消毒, 防止继发性感染。同时行甘露醇降温防止发热惊厥、呼吸支持等基础治疗, A组给予IVIG(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1 g/(kg・d), B组给予IVIG 0.5 g/(kg・d), C组给予200 mg/(kg・d), 连续服用2 d。

1. 3 研究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各组患儿的发病至体温正常时间(发热缓解时间)、临床治疗时间、惊跳、皮疹等症状消失时间。综合疗效判定[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标准, 用药后2 d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消失或开始结痂, 无新皮疹出现, 惊跳现象消失为显效;2 d后各项症状与体征均有明显改善, 但仍伴有轻度发热或偶尔伴有惊跳现象为有效;2 d后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用药后总有效率比较 A组显效18例, 有效28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2.0%, B组显效17例, 有效28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0.0%, C组显效13例, 有效24例, 无效13例, 总有效率74.0%, A、B两组比C组总有效率显著较高(P0.05)。

2. 2 比较三组用药后各指标变化情况 与C组相比, A、B两组的惊跳消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发热缓解时间、治疗时间显著较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3 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分析 A组出现恶心2例, 发热1例, 胸闷3例, 过敏反应者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0%, B组患儿恶心1例, 过敏反应者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4.0%, C组发热1例, 胸闷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4.0%, 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高于B、C两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手足口病易发生于儿童中, 因感染柯萨奇病毒与肠道病毒71型(EV71)导致, 还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脑干脑炎等)、神经系统感染[4]。

IVIG的光谱抗病毒性、细菌及其他病原体的IgG提供充足的特异性抗体[5], 还能阻断免疫病理损伤, 有效缓解脑炎颅内高压症状, 减轻对脑部损伤, 有利于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缩短病程。重症手足口病可能因病毒直接损伤与免疫性损伤, IVIG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能力。大剂量的静丙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治疗已得到公认, 但中小剂量的治疗效果鲜少有报告比较, 本研究结果发现, 大剂量的IVIG总有效率最高, 大、中度剂量的总有效率相近, 显著高于小剂量组;大、中剂量的治疗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等指标相近, 显著低于小剂量需要的时间。在用大、中剂量能得到相同的药效时患儿应选择中度剂量, 副作用小, 同时也降低了治疗成本。

综上所述, 大、中度剂量的疗效相近, 且中度剂量副作用小, 因此中度剂量IVIG是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合理选择, 有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郑焱, 彭剑雄, 张丽, 等.丙种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7):53-54.

[2] 贾艳红.小儿手足口病120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7):116-117.

[3] 周光中.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实用医学进修杂志, 2009, 37(2):120-122.

[4] 颜鹏飞.小儿手足口病318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学, 2009, 7(4):392-393.

[5] 何绵宝, 潘家华, 李晓红, 等.重症手足口病63例诊治体会.安徽医学, 2010, 31(12):1414-1415.

[收稿日期:2014-11-26]

上一篇:子宫体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与垂体后叶素联合应... 下一篇: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噻托溴铵吸入治疗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