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时间:2022-07-17 10:56:57

谈如何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摘要: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在一节节的语文课上,往往是教师讲得精疲力竭,学生学得焦头乱额。经常会听到学生说:“语文课真乏味。”“我一点也不喜欢上语文课。”……面对种种的责难,我陷入了深深困惑之中,在苦苦反思和求索中,我终于惊喜的发现了指路的明灯――情感教学。

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但语文工具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极具思想与内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新课程指出:语文教学是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从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也不可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似乎更强调情感。因为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应把握文中泻泄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我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对这个问题有了一些自己地见解。

一、凭借教师自身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讨论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时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热烈高涨的情绪,绝不把个人不健康的情绪带进课堂,以免影响学生。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凭借教材唤起学生的情感

教材,特别是好的教材,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认知信息,还隐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这些情感又可分为审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热情、憎恨、喜悦、神往等情感)、道德的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正义感、责任感、同情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兴趣感等)。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

1、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情感的

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经历、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

2、教师的感情范读——调动学生情感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对于诱发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有着直接影响作用。教师的范读,除了示范作用之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把教师这个特定个体的情感体验通过有表情的高质量的朗读表现出来。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课文之中,感情就会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教师的情也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三、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组织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来呼唤学生的情感

1、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人间词话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教师必须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课件等科技手段,创设某种情境,做到“以境育情”。

2、体验“非我”,充实“自我”

感受到的东西并不等于全部理解。在学生内心情感日趋加剧之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达情意的途径和佳机,让学生的情感得以进一步深化。表演、游戏、模仿等正是引导学生对生活、对情感的体验,充实“自我”的绝好时机。教师创设机会让学生表演,学生“身体力行”所得到的感受与只读书本的感受不一样。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情感表达也油然而生——别人的快乐才是自己盐酸正的快乐。

3、内化情感,成为理念

由于情感是具有瞬时性和不稳定性的,所以在对事物评价以后,教师要将学生获得种种情感的体验组织到一个内在和谐的系统内,使之内化为用来指导自己行动的某种理念,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学生的积极性高涨,更重要的是他们创造意识,观察能力得以培养。由不感兴趣到喜欢,又由喜欢发展到自信,那不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吗?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不但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德、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浅谈怎样做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 下一篇:基于班级管理经验的班级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