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治验3则

时间:2022-07-17 07:42:26

甘草泻心汤是张仲景为伤寒中风复用下法所致脾虚胃弱、邪气内陷、胃气上逆之痞满证而设,旨在补脾和胃,降逆消痞。笔者以此方化裁应用于临床,获得良效,介绍如下。

病历资料

心房纤颤案。例1:患者,女,45岁,因上腹胀闷1年加重伴心悸2天,于2006年4月就诊。1年前患者因劳累及心情不畅而出现上腹胀闷,经中药疏肝和胃之剂治疗缓解,但时有发作。近2天来无明显诱因感胃脘胀闷,继而心悸,重则全身振颤,纳呆乏力,睡眠欠佳,脉细弱,舌淡苔薄微黄。心电图示:快速型房颤,心室率130次/分。脉博90次/分。诊为心悸、心下痞满证。治宜补脾和胃,镇静安神。方以甘草泻心汤化裁。处方:党参15g,黄连6g,苦参9g,半夏9g,干姜6g,当归12g,苍术9g,川朴9g,生龙牡各30g,炙甘草9g。每日1剂。5剂转为窦性心律,HR 75次/分,心下痞满证消失。后以逍遥丸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患者病情已久,脾胃虚弱,升降失调,心悸,心下痞满。炙甘草证:“脉结代,心动悸”,并无心下痞。中焦气逆、肺气不降,胸中之气壅塞,使心气不展,心脉不调,“神明”无主,故心悸。方中以泻心汤去苦寒之黄芩,加苍术、川朴补脾胃、降逆气除痞,龙牡伍苦参以镇静安神。中焦得补,则气足血旺,脾胃升降有序,则心气得展,痞消心平。

窦性心动过缓案。例2:患者,男,43岁。因胃皖胀闷1年余,加重伴胸闷不适5天,于2005年6月7日就诊。患者精神不振,皱眉扪胸,脉微弱,舌质淡苔薄白。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P 45次/分。诊为心脾两虚。治宜补脾养心。给予甘草泻心汤加减:党参15g,黄连6g,半夏9g,干姜6g,桂枝9g,黄芪20g,全蒌15g,当归12g,川朴9g,炙甘草9g。1剂/日。先后服药20剂,诸证消失。给予香砂枳术丸善后。随访3年未再发作。

按:患者素体虚弱,脾胃不健,中气不足,升降失调,致使胃气不降、病发心下痞满。“脾为后天之本”,精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主神明”。脾胃虚弱,水谷精微物质来源不足,精血虚少,心气不足,心失所养,神明无主,故脉缓弱。心居胸中,故胸闷不适。虚则喜实,故病人扪胸以图缓之。取桂枝振奋营血、鼓舞卫气,泻心汤配黄芪、厚朴以补脾胃降胃气,黄芪又能益心气。因此例为虚证,故去苦寒之黄芩。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心之效。药后脾胃得补而调和,精血化生有源,心气得充则痞消脉复。

寒热错杂证(慢性胃炎)。例3:患者,女,34岁,因心下痞满伴烧灼感、纳差乏力半年,于2006年5月16日就诊。舌质淡体胖,苔腻黄,脉弦细。半年前出现心下痞满、灼热感伴泛酸纳差,以食冷凉食物为快,曾以苔腻黄而投苦寒之剂,清其热燥其湿,病情逐渐加重。胃镜检查诊为胃窦炎。脉证合参,证属真寒假热之中焦寒热错杂证。治宜补气健脾,温胃化湿。方以甘草泻心汤加减:党参15g,黄连5g,半夏9g,干姜8g,炒白术9g,当归12g,海螵蛸12g,草蔻8g,炙甘草9g,服药15剂而愈。随访至今未再发作。

按:患者胃脘胀闷灼热,苔腻而黄,误以食为快,似胃有湿热,但细问病史,纳差返酸进冷凉之物则快一时,继之心下痞闷,经苦寒之剂治疗无效,实属真寒假热之寒热错杂证。胃脘灼热乃胃酸作祟。饮食冷,又投苦寒之剂不效,实属“犯虚则益虚之弊也”。重温仲景“随其实而取之,随其实而泻之”之教诲及蒲甫周之:胃热苔黄,食积即可现黄腻苔。寒热错杂之证,治疗时应寒药热药互投。故思忖再三,虽无呕利,但中焦虚寒实在故取姜夏草蔻等药温胃,又以少量黄连,一则取其苦寒燥湿之用,二则以防姜夏温之太过之弊。方中参术、海螵蛸、草蔻能益气止酸。诸药合用,脾得补胃得温,温祛痞消。

讨 论

《伤寒论》中甘草泻心汤为扶正祛邪之剂,寒热并用之方,具辛开苦降之功。故能有补脾和胃,降逆除痞之效,可见医圣仲景遣方用药之妙哉。

上一篇:自拟补气化瘀祛湿汤治疗慢性前列腺炎60例 下一篇:外伤性前房出血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