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竞业禁止还是商业秘密侵权?

时间:2022-07-17 07:28:53

是竞业禁止还是商业秘密侵权?

【案情】

A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纺织品外贸业务的企业。2006年03月,B某进入A公司工作,工作期间,B某掌握了A公司大量的客户名单、营销计划、定价策略、进货渠道等经营信息。2007年2月27日,A公司与B某签订保密合同,约定B某任职期间应保守商业秘密且离职后2年内不得与其任职期内所接触的客户发生贸易关系。

2008年9月2日,B某从A公司离职。

C某于2008年7月设立D外贸公司,与B某系夫妻关系。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D公司与A公司的多家客户发生数十笔纺织品外贸业务,业务总额达近百万欧元。

A公司获悉上述情况后,认为B某违反保密合同的约定,通过其妻C某使用本公司的客户名单,侵犯其商业秘密,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B某、D公司于2010年9月2日前停止与本公司的客户发生贸易往来;赔偿经济损失人民币若干万元。

【判决】

法院审理认为B某违反了保密合同的约定,判决:B某、D公司于2010年9月2日前停止与属于A公司商业秘密的涉案客户发生贸易往来;B某、D公司自判决生效之日起15日内一次性赔偿原告A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若干万元。

【评析】

(一)本案的性质――是竞业禁止还是商业秘密侵权

双方在保密合同中约定“B某任职期间应保守商业秘密且离职后2年内不得与其任职期内所接触的客户发生贸易关系”,B某认为该条款属于竞业禁止条款,因A公司未给予任何经济补偿,故该条款无效;A公司认为该条款并没有限制B某的就业,不属于竞业禁止条款,被告违反了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理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竞业禁止条款是用人单位通过合同的方式对劳动者就业权限的某种限制,用人单位在每月支付给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后,可以要求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最高不超过2年)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在竞业禁止尤其是离职后的竞业禁止纠纷中,往往夹杂着对原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侵犯。

本案中,双方约定B某在离职后2年内不得使用A公司的商业秘密从事纺织品外贸业务,并不禁止B某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即按照保密合同约定,B某可以到与A公司有竞争业务的用人单位工作,但不能利用A公司的商业秘密。所以这一约定并非竞业禁止条款,本案的性质应当依法界定为侵犯商业秘密纠纷。

(二)商业秘密的范围――客户名单是否具有商业秘密属性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A公司所主张的客户名单并非是单纯的客户名称的列举,还包括客户的联系方法、客户的需求类型和需求习惯、客户的经营规律、客户对商品价格的承受能力等等,这些都是A公司在外贸经营活动中付出时间、资金和劳动逐步积累起来的经营信息,具有实用性,A公司也采取了一定的保密措施。所以,应当认定A公司的客户名单具有不为公众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属性。

(三)侵犯商业秘密的举证规则――“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规则

“实质性相似加接触”规则是指法院在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案件中,如果被告所使用的商业信息与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相同或实质性相似,同时权利人又有证据表明被告在此前具备了掌握该商业秘密的条件,那么就必须由被告来证明其所使用之商业信息的合法来源,否则即应承担侵权赔偿责任。

本案中,一方面,与D公司发生外贸业务的主要客户与A公司的客户名单和业务品种有着同一性和相似性,构成“实质性相似”;另一方面,B某在任职期间已经掌握了A公司的上述商业秘密,D公司可以通过B某之妻C某知悉A公司的客户名单,构成“接触”。在此基础上,B某、D公司在法院规定的举证期限内未能提供出他们所使用的信息是合法取得或者合法使用的任何有效证据。

法院基于B某、C某二人的夫妻关系以及C某从未有过对外出口纺织品的工作经历,认为若无他人提供经营信息,C某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与多家客户签订近百万欧元的外贸业务。法院认定,B某实施了将A公司的商业秘密通过C某披露给D公司并允许其使用的侵权行为,而D公司通过C某实施了使用A公司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据此,做出如上判决。

上一篇:商会动态 第6期 下一篇:世博园区,昔日沪上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