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7-17 07:23:31

刍议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应对策略

摘 要:本文从四川省少数民族省情出发,结合甘孜、阿坝、凉山三个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指出了三州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的现状。探讨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改革发展的应对策略在于开发并有效利用本地区民族传统舞蹈资源;调整培养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等。

关键词:四川少数民族地区;专业舞蹈教育;民族艺术;传统舞蹈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18-02

四川省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高等院校有四川民族学院、西昌学院和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阿坝师专)。分别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三所高校都开设了舞蹈教学院系。本文将结合上述三所高校,探讨四川省主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专业舞蹈教育现状。另外,文章所涉及到的高等院校专业设置中,有音乐和舞蹈两种专业或专业方向,本文仅针对舞蹈专业或舞蹈方向作探讨。

一、四川省少数民族情况分析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居住着汉族和彝、藏、羌、土家、回、苗、蒙古、满、白、纳西、布依、傈僳、傣、壮等14个世居少数民族。连同20世纪50年代以后来川定居的民族,全省共有53个民族成分”①。后又据《四川年鉴(2009)》的权威统计,四川省共有“55个少数民族”②。四川民族地区“幅员30.4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9%”③,“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少数民族人口460多万”④。

二、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总体情况

我国舞蹈高等教育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与形成,如今每个民族地区的高校都建立了专业教学单位。涵盖舞蹈表演、舞蹈学、音乐教育(舞蹈方向)、音乐学(舞蹈方向)、音乐学 (舞蹈教育)等多个舞蹈专业或舞蹈方向。但与其他汉族地区相较,四川省民族地区舞蹈高等教育开展稍显滞后,现在还属于探索、形成阶段,至今尚无一所高校建立独立的专业舞蹈教学单位。以上三所高校前身都属于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近几年升格为综合类本科院校后还没完全脱离师范院校的办学模式。此外,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基本上还未脱离与音乐教育并轨的模式,导致专业舞蹈教育发展受限。各高校在学习借鉴其它院校教学模式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条件,与省情及各民族地区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没能体现出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舞蹈方向学生所学内容可以看作是音乐学与舞蹈学的综合体。学生所学课程“多而全”,但知识、技能却达不到“少而精”,毕业生呈现出“万精油”的特点。学生自身也无法对自己的主攻方向进行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不够准确,使得培养的学生特色不够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受以上种种弊端制约,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始终未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因此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与创新。

总体原则可以兼顾打造特色和服务社会两方面。要脱离盲目从众的心理,在遵循艺术教育基本规律和遵守国家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基础上进行改革,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同时,还要兼顾服务社会这一高校重要责任,面向广大民族地区,培养受民族地区欢迎的文化建设优质人才。

三、改革方向及主要策略

(一)开发本地区民族传统舞蹈资源

四川省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资源,这些舞蹈形式从古一直流传至今,是民族地区优秀舞蹈艺术的集中体现。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视,部分历史悠久的舞蹈分别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自从国家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四川省共成功申报传统舞蹈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0项⑤,其中三州民族地区(以下简称三州)成功申报8项,占总数的80%。省级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两批共37项,三州共17项,占总数的45.9%。

三州共有国家级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人,省级41人。传承人年龄最小29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53岁。50岁以上者27人,占总人数的61.4%,年龄总体趋于老龄化。

以上数据充分表明三州民族地区传统舞蹈资源丰富,且有待进一步的传承。但传统舞蹈传承人年龄结构偏大,急需培养后备人才,扩大传承队伍。

“四川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⑥,民族地区高校正好位于这三个民族的主要聚居地甘孜、阿坝、凉山。所在地也是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国家曾明确提出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⑦,保护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⑧。民族地区高校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继承、推广、弘扬本地区优秀的舞蹈艺术形式也责无旁贷。

(二)将民族舞蹈资源合理引进课堂,打造特色

在舞蹈类课程设置规划时就可有意识的加大本民族或本土特有舞蹈形式的教学力度。除基础课程、素质课程外,学科和术科建设都可围绕其进行。

在教材方面,如民族民间舞课,现在四川省民族地区高校该课程大多沿用北京舞蹈学院编写的《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教材。该教材涵盖了我国汉族地区民间秧歌舞和部分少数民族舞蹈,包括藏族舞、蒙族舞、维族舞和鲜族舞。但在藏族舞这一板块,教材只提取了弦子和踢踏的一些基本元素,舞蹈风格突出但地域性不强。

就四川省藏区而言,还有许多风格独特的舞蹈,例如道孚县的嘛呢锅庄、石渠县的真达锅庄等,这些都是其它地区高校不具有的资源。很多舞蹈形式亟待传承和推广。民族地区高校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挖掘和整理,形成特色教材。“应当要求教师把活的舞蹈教材尽可能地以文字和图像的形式写、画出来,或制成录像教材,以便作为教学和检验教学的依据”⑨。还可将这些优秀的传统舞蹈进行更具化、更深入、更细致的打造,建设成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教学体系,甚至特色专业。

此外,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与民族舞蹈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的教学,比如开设民族或地方文化、历史、习俗、其它艺术形式课程,或者定期举行相关文化的系列讲座,提高相关民族文化知识。

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才是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舞蹈教育新突破的有效途径。

(三)调整培养模式,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有学者提出,现在的社会正朝着服务型社会发展,认为“各个行业及部门,生产与消费、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服务为理念、以服务为手段、以服务为目的”⑩的,“服务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工作手段、价值目标”{11}。现代高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因此,在对学生的培养也不能脱离社会,闭门造车。观照社会需求(或通常说的“就业市场”),与院校追求就业率初衷是一样的,只有兼顾了教育与社会需求,就业率才能提升;就业率提升了,才能说明教育的对象是适合社会的。

民族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上首先要做到要面向全国也要兼顾民族地区。其次还要结合现代艺术教育与传统舞蹈传承。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识,是最有代表性且渊源流传的精神层面的财富。继承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延续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在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下,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接受速度很快,但在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乐于追赶现代文化,有意识无意识的丢掉了一些“民族血统”。有数据显示,在参加问卷调查的9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75%的学生不会自己本民族的语言,3%仅会一点{12}。仅从这点就能意识到引导学生回归民族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兼顾了以上两点后,进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新定位,再“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抓好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13}。

培养模式确立后,再依据社会需求进行专业设置,然后根据不同专业进行课程体系的规划与确立。这样的改革与创新才是符合时代需要,受市场欢迎的。

2011年二月,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升格为一个学科门类,这意味着我国的艺术高等教育将迎来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进行合理必要的改革与创新。

现代高校发展的趋势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民族地区高校必须突破瓶颈,寻求准确定位,提高竞争优势,谋求正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抢占先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品牌,提高教学质量,才能走出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专业舞蹈专业教育的新出路。

注释:

①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 民族志.2000年12月第一版,第1页.

②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③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④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⑤本部分数据系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的相关信息整理.

⑥四川年鉴社编辑出版发行.四川年鉴 (2009).2009年12月第一版,第36页.

⑦《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

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

⑨吕艺生.舞蹈教育学.转引自李延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第48页.

⑩孙希有.服务型社会的来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第3页.

{11}孙希有.服务型社会的来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2页,第3页.

{12}数据来源于李延海.中国民族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13}李延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第140页.

上一篇:户外舞台特点与布景技巧浅析 下一篇:醉人的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