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泉集萃(五)

时间:2022-07-17 04:59:59

宋 代 银 铤

自魏晋以来,白银的使用更为广泛,已不仅仅作为器饰、宝藏、赏赐、进贡等用,开始在一定范围内行使货币职能参与流通。从唐代开始,白银的计量单位在衡制上也由“斤”“两”并行,过渡到以“两”为主要计量单位;这时的使用形制主要有圆饼状和长条笏状。由于朝廷的赋税用银大增,出现了庸调银、税商银、矿山银、和市银、贡奉银等名目。虽然唐代白银的用途一直没能取得法定支付手段的地位,比不上铜钱和绢帛,但白银行使货币职能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到了五代十国时期,这种作用更为明显;蜀地民间还出现了专门买卖白银的“鬻(yù)银肆”,把白银当作一种商品来经营,并起到了一定的兑换机构作用,这说明白银的使用已开始深入到民间日常经济生活之中。

白银在宋代除了沿袭历史上的用途外,已逐渐成为朝廷财政收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仁宗时官定白银为货币,主要用于军费、赈灾、岁贡、赏赐、征税、官俸、对外贸易等;尤其是朝廷的赋税,也开始部分征银,包括商税、盐茶税、矿税、丁税、田赋等,从而使白银与民间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宋代开始出现银两对铜钱的官市比价,并有“钱必成文,金银成钱”之规定,民间交易用银时需先兑换成铜钱方可使用。因此宋代的兑换机构极为发达,当时汴京的金银铺相当多,有些兑换交易场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此时出现束腰银铤,上下端由正直变为圆弧,是为后世元宝之雏形。

是品银铤(图1)的铸造时代有晚唐、五代、宋初三说,现一般倾向于五代末北宋初所铸。其形制为长方槽状,面无文;两头呈方形且有边棱高耸翘起,中间为束腰状,两侧边棱自首至中呈弧形;其背平整,有蜂窝状孔;通长19.6厘米,重1948克。其生银成分较多,含银量稍低,边棱破碎处可见粗糙结晶体。是品银铤出土于山西运城一带,可能为当时解州盐税用银。北宋时制盐有晒盐、煮盐、井盐之分,解州地处河东,是晒盐的主要产地,时有安邑、解县两大盐池,靠日晒而成,亦称池盐。沿海各地则以煮海水为盐,称为海盐;川蜀地区凿井取卤煎熬为盐,称之为井盐。由于朝廷对盐业实行专营,盐税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目前这种特殊形制的银铤,在山西晒盐区和蜀地井盐区时有出土,殆为北宋早中期所铸之盐税银。

解盐使司银铤

金与南宋并存,在北方统治区内曾大量使用白银,还曾一度实行过“承安宝货”银两流通制度,从一两至十两五等制,“每两值铜钱两贯,公私同见钱用”。金代朝廷用银主要是征收赋税、盐课,支付赏赐、薪俸等方面。其榷货之目有盐、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十项,而盐为首称。在榷税中,盐课是最重要的财政收入。金代朝廷于明昌初年曾对盐税征收区域和征税限额进行过调整,《金史・食货志》:“国家经费唯赖盐课”,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值百贯”。

是品五十两银铤为金代朝廷征收盐课税银(图2),通长14.3厘米,重1995克。其形制为两端弧形,中间束腰,背呈蜂窝状,成色98%;正面有凿刻阴文“解盐使司明昌三年六月”及真银重量,每两银值钱数目,客人、行人、秤子、盐判、河中税花押等文字内容。“解盐”系指河东路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盐司,是金七大盐司之一,“使司”则是专以管理盐务及负责检验税银成色的官方机构。金廷十分重视盐务,曾多次改进盐司官员的选用制度及考核办法,甚至起用进士等人才入盐司,并制定增亏升降条例。

由于盐之产销地区不同,管理措施亦不相同。据史料载:解盐批售计量单位以二百五十斤为席,五席为套,旧法每席价五贯文,后增至六贯四百文。解盐的主要供应地区为河东南北路、陕西东路及河南府、陕、郑、唐、邓、嵩、汝诸州。“明昌三年(1192年)”为金章宗完颜继位的第三年。此解盐使司五十两银铤当为金征收榷场盐课税银的实物,有准确的纪年和用途,是研究金代赋税及银两制度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内承运库银锭

明初,朝廷大力推行宝钞制,洪武七年(1374年)明太祖始设宝钞提举司,于次年发行“大明宝钞”纸币,同时严禁民间用金银交易,违者罪之。明成祖时,曾规定交易用金银者“以奸恶论”,按《明律》,这种罪是要杀头的,后又改为徙戍边关。虽如此,但白银的流通在民间仍屡禁不止,并逐渐形成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格局。

明初,白银主要储于“内承运库”。英宗时,用银制度曾一度弛禁,设“太仓库”专储白银,将赋税等折银征收,折收之银分别储入“太仓库”和“内承运库”。“太仓库”即国库,而“内承运库”则为皇帝私库,亦称内库,其银谓之“金花银”,取其成色较好之意。同时官吏薪俸亦开始部分以白银支付,银两恢复使用。明中叶以后,朝廷在各种财政收支中已开始大量使用白银,包括田赋、徭役、盐课、商税、军费、薪俸、赈灾以及各种杂派费用等。由于白银已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因此需求量大增,民间用银状况也更加广泛,海外白银亦开始大量流入中国。

是品明代二十五两银锭(图3) ,通长14.2厘米,重935克。其两端圆弧形成一对上翘的双翅,中间呈束腰状,四周有高起之棱,使银锭造型显得更加艺术和美观。其成色为98%;面文凿有阴文“内承运库,花银二十五两”及工匠“徐庄善”人名。据此可判定此银锭是明初内府库银,与史载白银主要储藏于“内承运库”相符。

责编水清

上一篇:对《特殊的“里根杯”》一文补述 下一篇:几件黄花梨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