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时间:2022-07-16 11:22:21

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治疗小腿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40例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患者,骨折部位:中上段11例,中下段9例。对照组20例患者,骨折部位:中上段10例,中下段10例。对照组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试验组给予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进行治疗,随访12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伊力扎洛夫支架拆除后,试验组优良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 小腿粉碎性骨折;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17-0040-03

doi:10.14033/ki.cfmr.2015.17.02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高能量损伤现象也逐渐增多,相应人群中发生骨折的现象也随之增加,骨折后出现骨不连的几率可高达10%[1]。由于胫骨大部分位于皮下,因此发生骨折的几率显著高于其他的长骨。另外,胫骨部位的血液供应也比其他的长骨差,使得发生骨折的几率也相对较高,而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失败率较高[2]。研究发现,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治疗骨折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有效率高等优势。因此,本文对40例小腿粉碎性骨折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开放粉碎性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患者,年龄18~60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1例,中下段9例;对照组20例患者,年龄20~62岁,骨折部位:中上段10例,中下段10例。所有患者骨折均因车祸引发,所有患者均有严重的皮肤剥脱现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及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前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单后再从胫骨嵴外侧切开,以骨折的地方作为手术切口的中心,沿着切口将皮肤切开,露出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将小腿的前肌群向外拉开,将血肿清除掉,暴露出骨折部位,此时尽量保留骨膜。用持骨钳将骨折部位恢复正常,并应用夹持钳保持该位置,将接骨板放在正确部位,然后进行钻孔置放螺钉。应用生理盐水对伤口进行清洗,然后缝合伤口,用石膏进行外固定。

1.2.2 试验组 试验组患者应用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进行治疗,术前应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将伤口常规消毒铺单彻底清创后,确定穿针的位置,一般是在距骨折4 cm处,然后根据骨折移位的情况来确定进针的方向及固定用针。最后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胫骨骨折复位成功后,将组装好的伊力扎洛夫支架从远端进入小腿内相应的位置。对于没有移位的患者一般使用直径为1.5 mm的克氏针,在内侧和前侧将对侧的骨皮质穿透后,用锤子将针从对侧的皮肤敲击出来。对于有侧位移位的患者,一般选用1.5 mm的带橄榄体针,在移位的这一侧距离断骨的一端先做一个小切口,将橄榄针钻入对侧骨皮质,然后锤击出对侧的皮肤,橄榄头要紧靠着移位的侧骨皮质,远侧进针的方向和近端相反,橄榄头靠近移位对侧骨皮质。有成角的患者近端两组中的橄榄头应该靠近成角的一侧,远端应靠近对侧,将针穿好后,安装上伊氏架,旋紧螺母。在干骺部位进行穿针,可以直接用锤子将其击入。手术过程中尽量不要破坏骨膜,同时不要将伤口进一步扩大。术中也将随时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确定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调整,在手术结束以后,应用常规的抗生素进行术后的处理,在术后3 d内每天换药一次,从第4天开始,每3天换药一次,如果手术部位有红肿伴有脓液出现,则每天换药一次,并滴注抗生素。在术后第3天开始下床进行站立活动,然后逐渐增加负重进行行走。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伊力扎洛夫支架拆除后,小腿功能恢复正常,优良率为95.0%,对照组优良率为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术是前苏联医学专家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研制成功的,这种支架主要用来治疗长管状骨的骨折和骨不连。文献[3]报道,此种技术是一种比较牢固的固定体系,可以比较好的保护骨周围的软组织。现在,临床上,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术在骨科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与其他的临床治疗骨折的手术比较,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进行手术时,不会影响到骨折的部位;(2)对骨外膜、骨内膜的损伤较小;(3)能够保证骨折断端的稳定性;(4)能提高骨折的愈合率,有利于关节恢复功能。相反的,对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如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具有切口长,软组织分离和骨膜剥开较广泛,伤口愈合较慢,容易发生感染,且不容易治疗,当出现严重感染时,必须进行二次手术将内固定物取出,且必需在骨折愈合后才能进行负重活动,而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术避免了以上缺点,因此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对40例小腿粉碎性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钢板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伊力扎洛夫支架外固定进行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观察和记录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手术时间为(42.0±12.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65.0±13.6)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魏均强,张伯勋,陈华,等.萎缩性骨折不愈合的研究新进展[J].中国骨折,2012,25(12):1053-1056.

[2]李凯,叶赵明,张中伟,等.自体骨移植治疗四肢骨折术后不连失败因素分析[J].中国骨折,2013,26(4):272-276.

[3]秦泗河,陈建文,郑学建,等.改良Ilizarov技术救治濒临截肢的下肢残缺畸形[J].中华骨科杂志,2010,30(4):423-426.

[4]方广文,吕廷灼,舒衡生.Ilizarov技术在治疗骨折并发症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0,18(10):825-827.

上一篇:实时动态四维超声技术对胎儿畸形的应用进展 下一篇:社会因素剖宫产临床评价及控制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