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在个人IDC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16 09:48:35

云计算在个人IDC中的应用

【摘 要】为使个人IDC业务变得更加高效灵活,首先介绍了个人IDC概念及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人IDC平台建设方案,并探讨了个人IDC云平台的商业模式,最后对个人IDC业务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个人IDC 云计算 BYOD

1 引言

云计算是一种方便灵活的计算模式,它是按需并可通过网络进行访问和使用的计算资源共享池(例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服务)。在以最少的管理付出、最少的与服务供应商交互的前提下,它可以将各种计算资源迅速地配置和推出。

IDC(Internet Data Center)业务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个人IDC和企业IDC,个人IDC区别于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传统IDC业务,是主要为个人、中小型企业、第三方开发者提供IDC服务的一种业务形式。个人IDC云计算是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个人IDC,基于云架构基础设施,利用个人云计算平台支撑个人IDC业务。

个人IDC业务是面向个人用户的综合性信息化业务,将用户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下载或生产内容、订购数据、用户关系等,通过互联网和平台整合到一起,进行存储、管理、调用和分享。

从目前比较成功的产品来看,一方面,个人IDC为个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另一方面,个人IDC也为第三方开发者提供低成本的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和开放的互联网应用平台。这两方面互相促进,将个人IDC业务的发展引入了一个有利的循环中,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目前,个人IDC典型的九大类应用包括:Pim(通讯录、日历、通话记录)、短彩信/IM、邮件、音频、照片、视频、位置、应用、文件/程序,第三方开发者开发的相关应用大都基于这九大类。

2 业务现状及发展情况

目前各大企业都大力发展个人IDC业务(部分产品同时面向个人和企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互联网企业:具有用户群细分的特点,依托自身平台优势,吸引特定用户,如Google “Drive”、Dropbox、阿里巴巴“阿里云”、亚马逊“AWS(Amazon Web Services)”等。

(2)传统电信运营商:以高等级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高可用网络资源、专业服务能力等为基础,并以传统信息化业务推动个人IDC发展,如中国移动“彩云”、中国电信“e云”、中国联通“悦云”等。

(3)软硬件厂商:利用出色的软硬件产品和丰富的应用绑定客户,同时满足第三方开发者的开放性开发需求,如苹果“iCloud”、微软“SkyDrive”、华为“Hicloud”等。

Amazon作为云计算的推动者,以在线书店和电子零售起家,整合自身数据中心资源,对外提供公用服务。历经多年的发展,Amazon形成了基本成熟的云计算服务,将已有电子商务网络能力开放给应用用户。到2008年底,已经有49万开发者基于Amazon AWS开发Web应用。截至2011年底,Amazon S3已存储了7 620亿对象,年增长率达到192%。据美国调查公司451Group的报告,AWS已经占据了美国59%的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份额。

谷歌云存储服务Google Drive在正式推出后短短15天内已经拥有约4 000万注册用户。目前,Google Drive每月约可为谷歌带来400万美元的收入。

苹果iCloud云服务目前用户数量已达到1.25亿,相关的产品收入已经超过几十亿美元。

3 基于云计算的平台建设方案

由于近几年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云计算所带来的如高效率、低能耗、快速部署等好处已经显而易见,各大企业在建设业务平台时都大量融入了云计算技术。并且个人IDC业务由于本身具有“无所不在”的云业务特点,能更方便地促进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的发展。因此在讨论开展个人IDC业务时,建设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灵活高效的IDC云平台已经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下面将介绍个人IDC云平台的系统架构、逻辑架构和组网方式。

3.1 系统架构

个人IDC云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各模块功能说明如下:

(1)客户端

客户端包括PC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提供业务的人机界面,与业务平台交互完成各项业务功能。

(2)业务平台

业务平台是实现业务的核心网元,为用户提供云存储、云应用等个人云服务,并对第三方业务平台开放云存储能力。

业务平台由用户接入认证系统、应用系统、基础能力系统、内容增值系统、能力开放系统、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和网管系统组成。其中,应用系统是核心业务逻辑,基础能力系统为应用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和数据同步等基础能力,内容增值系统提供增值服务。各组成部分功能如下所述:

1)认证系统完成业务的用户认证鉴权。

2)应用系统面向手机客户端、PC客户端和Web等各种接入方式,提供个人信息(联系人、日历)、消息(短信、彩信、飞信消息)、邮件、照片、音频、视频、位置、应用和文件等各类数据的云存储及其增值服务。

3)基础能力系统提供数据存储、数据同步、数据管理及终端管理等基础能力,该基础能力供应用系统调用。部分基础能力可通过业务能力开放系统开放给自有业务平台或者第三方业务平台。

4)内容增值系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分别提供数据搜索、数据压缩、在线文档编辑、音视频转码、文件杀毒、内容审核、文件杀毒、数据挖掘分析等增值服务。

5)能力开放系统对第三方业务平台提供业务能力的开放。

6)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实现业务订购管理、用户管理、用户状态同步、数据一致性核查、业务计费、业务统计、业务运营分析、营销推荐等功能。

7)网管系统实现统计和监控、网络管理、设备管理、运维管理等功能,并提供接口,供外部运营管理系统访问、采集信息等。

(3)其他模块

平台涉及的其它网元及功能包括:

1)通信网关:为业务平台提供通信接入服务;

2)位置网关:为平台提供位置接入服务;

3)开放平台:向开发者提供自主开发能力;

4)综合网关:向其它业务平台开放业务平台能力;

5)计费系统:完成业务的订购、计费;

6)网管系统:完成业务平台的网络管理。

3.2 逻辑架构

个人IDC云平台的逻辑架构如图2所示。平台组成部分如下:

(1)基础设施层:提供分布式云存储、NoSQL(Not only SQL)数据存储、关系数据存储和并行计算等服务;

(2)能力平台层:实现平台核心业务能力,包括数据存储、内容管理、数据同步、终端管理等,并提供API;

(3)应用层:提供云存储、云同步、云通信、云管理、云应用和云开放等服务;

(4)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业务订购管理、用户管理、业务计费、业务统计、业务运营分析等运营支撑功能;

(5)网络管理系统:有统计和监控、网络管理、设备管理、运维管理等功能,并提供北向接口,供外部运营管理系统访问、采集信息等。

3.3 组网方式

在组网方面,考虑全网建设一套业务平台,服务全网用户。用户客户端可通过2G/3G网络或者Wi-Fi网络及其它IP网络接入到业务平台,组网方式示意图如图3所示。

3.4 平台融合手段

对于目前已经有多个类似IDC平台或业务的情况,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某个功能较多的平台为基础平台,将其他互联网平台或业务通过云计算的手段进行迁移融合。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的用户认证,用户一站式登录,建立统一的支付体系和积分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粘性。

(2)通过云计算技术,统一管理用户数据信息(包括基础信息、行为数据等),实现平台间用户行为数据共享。

(3)建立基础硬件资源池,支撑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平台业务建设,并可单独提供弹性存储、弹性计算等IaaS业务。

(4)移动互联网业务平台深度耦合、协同发展,扶持其他业务,加强优势业务与新业务的交叉营销。

(5)建立云计算资源池,包括移动应用资源池和个人社区类资源池,按需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

4 商业模式分析和建议

个人IDC业务的开展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考虑云计算平台不同层级产品的差异,打造个性化的商业计费模式。

针对IaaS产品,要随需使用,按量计费:根据典型客户需求和业务场景,预设多种资源打包规格供客户选择;根据资源规格、数量及时间、操作数量、数据流量等多种要素叠加,随需使用,按量计费;推出按量计费、定量包月和长租优惠多种消费方式,超出标配部分另行计价,可阶梯形计费;对于空闲资源,根据供需情况实时定价,进行促销。

针对PaaS产品,要部分开放、部分免费、部分收费: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部分API,对未开放资源实行收费服务;第三方开发者可免费使用限额的基础设施来进行托管,对超出上限的资源进行收费服务。

针对SaaS产品,要控制成本,按需付款:软件租用,客户不必考虑庞大的维护费用,节约硬件和人力成本;让客户透过云端执行商业服务,而不用购买或部署软件;订购式业务模式,让客户按需付款。

对个人IDC业务发展演进的建议如下:

(1)以传统业务为切入点,吸引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用户使用,扩大目标用户范围,提升个人IDC业务的认知度。

(2)整合现有平台和业务,打造集个人应用与第三方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云平台。

(3)吸引个人开发者致力于个人IDC业务应用的开发,大力推广个人IDC业务应用。

(4)挖掘个人客户业务需求,调整个人IDC云计算平台资源池应用占比,优化业务类型。

(5)与企业IDC平台形成互动,合理利用客户资源,扶持企业客户业务的发展。

5 结束语

现在,BYOD日益流行,企业IT部门正面临BYOD带来的诸多问题。个人IDC业务对于目前处于信息化服务高速发展中的企业来说,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现有互联网络和云计算技术,来搭建个人IDC云平台,从而为个人用户提供灵活、易扩展、高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刘鹏. 云计算[M]. 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2]卓苏拉,欧尔. 云计算与数据中心自动化[M]. 张猛,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3]韦结余. 云计算技术在通信运营商的应用浅析[J]. 移动通信, 2012(21): 67-71.

[4]梁凯鹏,杨剑,林武. 云计算运营管理挑战及对策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7): 37-40.

[5]胡世良. 移动互联网软硬一体化商业模式探析[J]. 移动通信, 2013(9): 56-59.

上一篇:实现中国梦 就要走自主创新的强国之道 下一篇:TETRA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