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与让的迷茫/莫须有的旅游/不专心的孩子/高考前的困惑

时间:2022-07-16 09:34:20

争与让的迷茫/莫须有的旅游/不专心的孩子/高考前的困惑

争与让的迷茫

问:受传统文化影响,我从小就教育孩子要谦让。但后来我发现,我的孩子遇事总是一味退让,尤其是遇到有的孩子很“独”,不懂与人分享时,我的孩子总是吃亏、被欺负的一方。我感到气愤,又感到迷茫。或许真的是时代变了,在这个竞争的社会,我该教育孩子是“争”还是“让”呢?

方宏林

答:无论什么时代,我们都需要做到既不霸道,也不过分忍让。同时,也要教会孩子这一点。

强与弱,原本不是过错。关键是,强要强到什么份儿上,弱会弱到哪种地步。调整好这个度,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与他人“争”,坦率表达自己的想法,合理满足自己的心愿。

很多人认为:能够向别的孩子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有勇气,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让”也同样需要勇气,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东西和伙伴分享的。一个开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这样的:“这是我的玩具,我把它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以交换到其他更好玩的玩具。另外,我的玩具过一会儿还能再次回到我的手里。”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安全感,对未来充满信心时,才完全不担心会失去,才会有勇气谦让。

对于什么事情都喜欢从我出发的幼儿来说,“争”似乎是本能,而“让”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谦让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和体察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解他人情绪和思想的能力,称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对象”,可以让孩子先通过观察爸爸妈妈,来学习感知他人情绪。当宝宝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才能主动做出谦让行为。乐于分享和被分享,是达成“争”与“让”平衡的第一步。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而包含三方面的特征: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在满足自己意愿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找到解决方案,和对方实现共赢。

在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对方情绪,愿意满足对方,而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

莫须有的旅游

问:我女儿苗苗5岁。尽管家里经济条件一般,但我尽力将她打扮得像小公主似的,邻居们都夸她漂亮、可爱。可是,最近我发现苗苗不仅虚荣,还撒谎。上周末,小区里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说自己都去哪里玩过,苗苗突然夸海口道:“我爸爸带我去日本旅游了,那里有唐老鸭、米老鼠……可好玩了!”我吃了一惊,他们从来没去过日本。

还有一天,我去幼儿园接女儿,发现女儿正在向同学介绍自己家里有多漂亮,自己家的电视有多大……这一切都是不符合实际的。我感到问题严重,希望您能指点迷津。

柳婷婷

答:幼儿生活经验少,知识面不广,容易把现实与虚构混在一起,加上想象力丰富,她向别人夸耀自己家里有多漂亮,自己家的电视如何大,自己去过哪些好地方,其目的仅仅在于引起同伴的注意和羡慕,但是如果家长放手不管,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不尊重事实的习惯。

家长应该在平时多让孩子观察家里的生活用品,让孩子对其名称、用途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样,孩子在与小伙伴交流时,就有真实的内容可说,就能用广博的知识和实在的内容吸引伙伴,赢得赞赏。

另外,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攀比,认为自己的什么都是最好的,别人稍微批评一下就哭鼻子。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做到:当孩子做得好时,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当孩子做得不对时,应坚定地对其说“不”,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肯定和否定中了解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正确地认识自我。

从心理角度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爱慕虚荣,孩子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人人都有虚荣心,就让孩子的虚荣心恣意扩大,同时也要谨防她走上撒谎、欺骗、贪图享乐的道路。

不专心的孩子

问:我儿子6岁半,刚上小学。让我头疼的是,他上课不专心听讲,在家里做作业、学习都不能集中注意力。这个毛病不纠正,以后可怎么办啊?请问,我该怎么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

傅笑妍

答:有些孩子很聪明,可是由于上课不专心听讲,做事情有始无终,影响了学习成绩。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呢,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的自控能力较差,所以要想使他集中注意力学习,就要排除可能分散孩子注意力的因素,事先做好各种准备,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得舒适。学习前,不要让孩子玩新颖玩具或有趣游戏,让孩子以平静、愉快的心情开始学习。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宁舒适的环境,是让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必要条件。孩子的学习环境力求单纯固定,有条件的家庭最好能让孩子有一个固定的学习空间;没有条件的,也要力求给孩子提供一个单纯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在学习时,大人不要走来走去,说这讲那,甚至听广播、看电视,这会严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习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看书读报,或做些不惹孩子注意的事情。

2.适宜的教学内容是幼儿集中注意力的条件

人的需要、兴趣和经验,直接影响人的注意力。如果让孩子学习的内容与他的需要无关,或是教的内容太深,超出他的经验范围,孩子不能理解,就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如果内容太浅,同样也不能吸引孩子。只有那些“跳一跳,就能够着”的内容,才能引起孩子的兴趣。所以,家长要善于从纷杂的现实中,选择孩子尚未掌握、但经过努力就能理解的内容教给他。这样,他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还有,孩子刚坐下学习时,家长可以让他学习最感兴趣的和较容易的东西,等注意力集中以后,再学习其他东西,这样效果会更好。

3.安排好学习、休息、活动的时间

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时间不宜长。心理学研究表明,5~7岁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15分钟,7~10岁的儿童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20分钟。所以,学习一段时间后,应让孩子放松或休息一下。孩子疲劳了就让他站起来,走一走,动一动,喝点水,吃点东西,切忌强迫儿童一天到晚坐着不动。因为越是这样,儿童越不可能专心学习。

4.明确目的,能有效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如果在阳台上种一盆蒜,孩子不一定会注意它。但如果大人对他说:“这些蒜不久会长出绿芽,你要是看到它长出了绿芽,就赶紧来告诉我。”这样,孩子就会经常注意它。如果这任务是对两个以上孩子布置的,且先发现者为优胜者,能得面小红旗,那么幼儿的积极性会更高,会经常去察看这盆蒜的出芽情况。为什么呢?因为布置给幼儿的任务越明确,他对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迫切,他的注意力就能更集中、更持久。所以,要想使幼儿的注意力持久,就不能光要求孩子做什么,甚至强迫他做什么,而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讲明意义,激发他做好这件事的愿望。这样任务明确,愿望强烈,注意力就能持久保持。如果孩子完成任务后还想再学,可根据情况适当增加一点,但千万不能因为孩子情绪高涨,就无限增加,那样容易使孩子厌倦、疲劳、失去学习的兴趣,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效果也不好。要在孩子兴趣正浓或兴趣刚开始降低时及时停止,留有余兴,使其下次还想再学。

5.游戏是培养孩子注意力的好方式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游戏,以培养其注意力。比如,玩拼图、搭积木等,让孩子在浓厚的兴趣中养成专注的习惯。此外,孩子在玩游戏时,常会全身心地投入。此时,家长不可随意打扰,因为此时打扰不仅会使孩子玩得不开心,且不利于他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习惯。

高考前的困惑

问:再过几个月,孩子就要参加高考了。此时,我有个困惑:在所剩不多的日子里,是让孩子抓难题还是抓基础题?

邵培

答:高考试卷的难度一般是遵循3:5:2的规律。也就是说,30%的简单题、50%的中等题、20%的难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大头,它应该是复习中练题的主要部分。

鉴于此,建议高三学生多花时间在中等及中等以下难度的题上。难题,要根据实际情况适量做:一、对大多数同学来说,做难题易产生厌烦情绪;二、做难题太费时间;三、大多数难题是由中等难度的题组合而成,基础题做熟练了,再做难题,相对容易些。“越是表面复杂的题,越有机可乘”,这句话非常有道理,高考难题绝大部分就属于这种情况,它往往给出较多的条件,可一旦仔细分析,通常都能击破它。

我听说,有的学校高三月考内容是把历年来错误率最高的题目集中起来让学生做。结果可想而知,考试分数连个位数的都有,学生的信心大受打击。其实,这类错误率最高的题目大多属于难题,假如把精力都集中在这部分的内容上,明摆着灭自己志气,对迎考非常不利。

一般建议,先管好80%的基础内容,然后挑战20%的难题。对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来说,在高考最后冲刺阶段,一定要舍得抛弃难题,以基础和中等难度的题为主,同时要保证做题的准确和做题的速度。

上一篇:人到中年,别急着“抛锚” 下一篇:和好如初/以诚相待/我的苦恼/一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