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也要进行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07-16 06:30:23

小学也要进行个性化阅读

摘要: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相信学生明白自主选择的意义,真正达到自主阅读、自主积累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观;个性化阅读;自主积累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教育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等都有了崭新的变化,致力于学习方式转变的种种努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小学语文教学一改往日机械灌输和条分缕析式的传统模式,把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教育教学设计的首位,于是小语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必须承认,众多的尝试和努力可圈可点,其中除了给我们带来喜悦,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进一步思考的实例,这是任何新事物产生、发展的必然规律。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只有在整个实验进程中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不断研究解决,才可能使得我们的课改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在看课评课过程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一种感觉,一些课乍看上去让人感到耳目一新,但仔细琢磨起来似乎在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实效性方面还有点欠。为什么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感觉到,有些工作我们做了,但在到底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到什么程度上还欠考虑。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该相信我们的努力是对的,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发现问题的症结,剔除不利因素,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这里,笔者把自己的发现和参考意见提供给大家,希望引起思考和讨论。

一、关于资料汇报问题

随着学习方式的不断转变和现代学习环境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有越来越超前的趋势。现在走进语文课堂,教师不再把学生看作“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零起点”式的导语少了,新课的切人往往兼顾着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新知接受水平,体现了“因学定教”的新教学理念,这是十分可喜的。其中鼓励学生课前搜集查阅大量的学习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课文,掌握课堂四十分钟难以提供和掌握的知识,这无疑是大语文观的具体体现。

那么,是不是每每开课伊始,便让学生将所查资料不分轻重主次一股脑地全盘托出呢?我看未必。一位老师执教《将相和》,开课让孩子汇报资料就用去将近十五分钟,其中有近十分钟时间是全班共同倾听一个男孩儿照本宣科地念司马迁写《史记》的有关记载。由于孩子对材料不知取舍,又没有相关的史学知识,念起来十分费力,全班孩子听得也是云里雾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在二、三学段阶段目标中又分别提出“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要求。这“有目的”和“根据需要”解释了搜集资料不是盲目的、毫无选择截取的。这就需要教师予以引导和帮助,加强对学生搜集资料能力的指导和培养。孩子最初可能在搜集资料时贪多、贪杂,但如果课前布置任务时就给出范围,提出要求,相信久而久之,为什么搜集、怎样搜集、搜集什么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新课标提倡的培养“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还观摩了另外一节《将相和》,汇报资料时,老师要求学生主要谈一谈有关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地位以及蔺相如和廉颇对赵国的贡献(课后知道老师在布置预习时也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学生们的汇报很集中也很到位,为课上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这位老师要求的“谈一谈”很重要,学生在汇报资料时不是不管明白与否照念就是,而是把查找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再说出来。这样哪怕说的少一些,孩子也有切实的收获,反之,只能有过眼云烟的效果。当然,一些史实的时间、地点等是不需要背诵的,照说出来也无妨。总之,资料汇报要注意教会学生既能搜集,又会根据需要整理和提取,否则费时费力劳民伤财。

二、关于阅读个性化问题

阅读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在阅读活动中,阅读主体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唤回直觉经验,从而重构读物的具体化形态。这就是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正因为有千差万别的经历、处境与积淀,才有千差万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阅读的不同价值取向和个性感受。也正因为如此,新课标从人本的角度出发,第一次提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此,我们语文教师的尝试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不再只是教师硬性指令学生一定要读什么、背什么,一定要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寻求整齐划一的答案,而是提供了大量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机会和条件,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老师往往用这样的语气说: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你认为哪篇文章、哪个段落让你感动?为什么?谈一谈你自己的感受?你喜欢哪个段落或部分的描写?你想背诵哪一部分?诸如此类极其人本的交流谈话,体现了对学生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的尊重,是完全符合语文课文的文本特点和阅读主体的主动性发展要求的,无疑也是我们应该坚持的。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的理解也应有个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的底线。根据发现我提出如下建议: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表见解、自由积累语言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甚至放弃对学生的引导。

首先,学生选择的读书方法很多,在本课、本篇文章的学习中到底哪种更适用,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其次,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毕竟有限,发表见解磁有时会偏离文本本义,甚至由于生活阅历以及价值观的影响使他们的理解走向片面和错误。一个孩子学完《挑山工》后,非常遗憾地谈到:挑山工啊挑山工,人生在世有七十二行,你干什么不好,却干这个苦差事?另一个女孩子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愤愤地指责小女孩的父亲是多么的不负责,而她自己的爸爸又是多么爱她。在这种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及时出手,帮助孩子从认识上得以提升,不能以尊重孩子的理解感受为由听之任之,以免误导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取向,而应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并学会做人。

另外,小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语言知识作为积累的时候,也应该有所引领。很多看课者都不止一次发现孩子们选择的背涌往往是简单易背的,到底是否是他真心喜爱、确有价值还很难说。有的孩子就天真地说,哪个段落字数少就选哪段。如果老师经常过问一下,对正确的好的选择加以鼓励提倡,对不理想的以完成作业为目的的选择予以指正,相信学生就不会曲解了自主选择的意义,真正达到自主阅读、自主积累的目的。

以上作为笔者个人的发现与思考,难免有失偏颇,只是想提请广大一线教师参与对诸多教育现象的不断思考,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把关注学生的发展摆在首位,不浮躁,不务虚,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实、做好,切实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上一篇:英语听力测试中“预测法”的应用 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