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牌车”之危害\成因及预防路径

时间:2022-07-16 04:05:46

摘要:当前,我国“套牌”车大量涌现,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性。本文拟从讨论当前套牌车涌现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出发,在此基础之上分析挖掘套牌车屡禁不止的原因,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预防打击措施。

关键词:套牌车;社会危害性;原因;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2

一、机动车套牌现象的社会危害性

“套牌车”的存在,侵害了多方权利,包括国家的经济利益、合法车牌车主的权益,同时也将严重破坏道路交通管理秩序,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

(一)机动车套牌损害合法车牌车主的利益。套牌车的牌照通常都是通过仿造、变造、伪造他人合法的车牌号实现的,目的是为规避相关的税费和法律责任,那么他们所规避的税费和法律责任通常都由真实车牌主做了“替罪羊”。无疑,这严重影响了合法车牌主的权利。有人就套牌车具体侵犯了真实车牌主的哪些权利做过专门的研究,如真实车牌主的信用权,若套牌车违反交通法规将直接导致真实车牌主承担巨额的行政罚款,更甚至会承担“替罪”的刑事责任等。

(二)套牌车的泛滥严重破坏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秩序。套牌车充斥在运行的道路上,其往往会无视交通法律法规,无视他人的生命安全。而国家对高速行驶的车辆加以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行驶中车辆对人的生命、健康、财产的危险性。套牌者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法律,那么我国的交通管理秩序将受到这些套牌者们的严重挑衅,交通安全管理秩序也将受到威胁。闯红灯、超速、超载等一系列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的行为大多为套牌车们所为。

(三)套牌车的行驶损害国家经济利益,违反国家税费征收法律法规。一辆合法上牌的车辆通常需要办理一定的手续,缴纳相关的税费后才可以上牌上路行驶。其应缴纳的费用包括养路费、牌证费、年检费、附加费、车辆购置税等。这些套牌车通过黑市购买套牌可以省一笔巨额的费用。据有关统计,一辆套牌民用车可以省去数万元的费用,而一辆套牌营运车则可以省去十几万元的费用。这些被逃费用累计起来对于国家经济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同时它也是对我国税费征管制度的公然违反和破坏。

(四)套牌车是潜在的马路“杀手”,危害公共安全。机动车套牌后常无视交通法规,套牌车主揣着不被法律追究的侥幸心理任意驾驶,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直接威胁其他不特定行车和行人的安全,是公共安全的巨大隐患。

二、套牌现象大量出现的成因分析

套牌车的存在和大量涌现不是一个原因简单导致的,而是多方面原因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的矛盾是多方面的原理的体现。

(一)经济利益驱动下,套牌车主铤而走险。面对法律法规的严厉打击,一些人熟视无睹,毅然决然选择继续套牌,因为这将让他们免去很多的税费或者法律责任,抱着不会被查处的侥幸心理驾车过市,置他人和国家利益于不顾。如上文所述,按照合法车辆需缴纳的费用计算他们的获利将是很可观的,何况这是“一次性投入,永久性回报”,何乐而不为?殊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套牌车产业化生产,查处难度大。从各种大宗媒体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套牌车的销售、制作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从购车到上牌都由专门人士安排妥当,且大多是秘密进行,制作、运输、销售的渠道都十分隐蔽,为非业内人士所不知。从国外进口的走私车、组装车、以及报废车等都可以购买后由产业链人员负责上套牌的,因为这些车都是非法黑车,无法通过正当途径使其“阳光化”。这样的产业化生产是十分惊人的,加大了公安、交通部门的查处难度,不利于套牌车的“现身”。这也增加了套牌车主们的猖狂和嚣张气焰。

(三)真实车牌主的接受“被害”心理助长套牌车气焰。套牌车的存在让很多真实车牌主蒙受不白之冤,常常缴纳不该缴的行政罚款,而且还状告无门。状告行政机关的错误处罚没有证据,状告套牌车主以调查清楚为前提而且法院通常还不支持诉请,在这种情势之下,真实车牌主们大多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也正是这种接受“被害”的心理,让套牌车主逍遥法外,屡次违法违规甚至直接触犯刑法。

(四)法律不完善,打击力度不够。套牌车的违法违规现象为道路交通安全法管制,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6条是这样规定的:“伪造、变造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驾驶证或者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予以收缴、扣留该机动车,并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000元的处罚相对于套牌车主的非法获利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其规定的“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实际操作也很难,因为在我国刑法中没有专门针对套牌一般车辆(刑法中只有关于套用军用车牌的刑事处罚)的刑罚处罚。情节严重者在实践中通常都以《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勉强入罪。可见,在我国当前缺乏直接针对套牌行为的刑事法律规定。

加上交通警察警力的有限性以及交通管制工作任务的繁重,其打击的力度远远小于套牌车增长的速度。

三、套牌车的打击预防路径

经济在不断的发展,我国机动车的数量也在每日以万辆的速度递增,而车牌资源是有限的,那么随之出现的套牌车的数量也将非常庞大,所以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采取各种有效促使打击套牌车,预防套牌车的大量出现。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打击力度。前文已经论述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是套牌车涌现的一个重要诱因,所以我们(下转第85页)(上接第83页)应完善立法,严厉打击套牌车。目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套牌车的规制是有限的,而直接加以一揽子刑法规定又不合理,所以我们应分情况加以讨论。1、如针对套牌车仅有“套牌”现象可以规定罚款;2、针对套牌车驾车违反交通法规现象除罚款外可以视情节规定吊销驾驶执照等;3、针对套牌车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则可以考虑作为刑法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4、针对贩卖、销售、制造套牌的行为应果断予以打击,防止套牌车产业链的形成,其应视情节不同予以处罚。只有细化明确的法律法规才具有可行性,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的情况下套牌车不会再一如既往的张狂下去。

(二)加强车辆信息监管,实行一车一牌照。购买车辆时相关信息都会在车辆管理所进行相应登记,所以除走私、报废、组装车外大多数的车辆信息还是比较容易监管的。目前由于车辆销售速度快、而办理车牌车证的人力物力有限,往往上牌照的速度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基于此让很多套牌车主有机可趁,购车后直接上套牌。套牌车大多繁殖于二手车交易市场,因为其管理相对混乱,车多人流量大所以监管比较困难。笔者建议如果实行一车一牌,在车辆制作的过程中就已经配发牌照,且是与车浑然一体的,那么就不存在上套牌的问题,相应的一系列违法违规行为也将不会出现。与此同时,应加强对每一车辆信息的监督管理,防止车辆信息的外泄让违法分子伺机衍生新的作案手段和方法。当然,可能当前技术条件还不成熟,这项措施的执行和探讨是以造车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

(三)提倡奖励举报套牌车,畅通受害真实车牌主维权途径。其实马路上行驶的多数套牌车能被很多售车、造车、资深司机等辨别的,但是他们往往有着事不关己的心态所以就任其畅行。如果交通管理部门明确鼓励并奖励举报套牌车行为,那么在全社会范围内将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让套牌车无处遁形。

同时,在真实车牌主维权路径上应予以畅通。让直接受害车牌主状告有门,并且考虑设立套牌车“调查专项基金”,在查到套牌车主后让其承担调查费用:若套牌车隐藏过深则由基金承担费用。让受害车牌主有一查到底的基础和保障,这同时也是在为交通管理部门的管制工作减小压力。这样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打击套牌车的强有力的氛围和力度,那么套牌车主们也将会衡量下套牌的经济成本,减小他们违法套牌的可能性。

(四)使用先进的识别设备,培养信息专业人才。关于识别套牌车有人曾专门研讨提出“七看一测”的方法,即一看铭牌标志、二看电瓶、轮胎与关键件、三看底盘与条形码、四看车辆外观、五看车内装置、六看组装散件、七看车辆合格证最后送商检部门检验。但是笔者认为该方法不具有可操作性,且非业内人士所能得出结论的。而且套牌车中走私、组装车、报废车光凭借目测观察是无法识别的。鉴于此,笔者认为在识别套牌车时应引进先进技术,通过科技检测牌照和车架号、发动机号的真伪。交通管理部门还可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信息人才,两者结合可以很好辨别套牌车辆,直接查处,并溯其源头,一举查获套牌产业链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陈小敏.套牌车的出现苦了谁[J].中国防卫报道,2007,(1).

[2]孟俊红.车辆套牌的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法律适用,2005,(9).

[3]张新海.套牌车政治情报信息战略研究[J].政法学刊,2007,(5).

[4]禹竹蕊,张莉斌.“套牌车”的法律分析及防范打击[J].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上一篇:浅析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下一篇:试论研究生志愿服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