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热投资悖论

时间:2022-07-16 02:51:08

光热投资悖论

这已经是中海阳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第二次承办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光热分论坛。去年论坛开始之前,中海阳董事长薛黎明一直担心参会者是否对此感兴趣,而今年这次在同样的会议室里已经是座无虚席,甚至会场最后端挤满了站着的听会者。

与一墙之隔的光伏分论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光伏行业人士在介绍电站投资经验、电网接入等议题时,在光热论坛上,人们还在讨论技术路线、电站示范经验、政策扶持这些似乎在光伏行业已经解决的问题。显然,前者已走向成熟、后者仍处在起步阶段。

“正是一个新兴行业才孕育更多的机会。”薛黎明如是说。“如果去年我们还在质疑光热发电是否可行,那么今年的心态是光热发电至少可以做了。我想到明年论坛召开时,我们在讨论的是中国的哪些电站已经开工了,哪些企业已经参与了,哪些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应用。”

和薛黎明一样,对光热发电的前景看好的中国企业不在少数。大规模的资金涌入这个行业也证明此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近200家企业从事光热发电业务,其中央企也达到20多家。

据太阳能行业权威杂志Photon预计,2012年光热市场的预计安装1GW,2013年达到2GW。显然,这是一个市场向好的行业。然而,在2011年光伏成本不断下跌背景衬托下,光热发电陷入了更为艰难的成长环境。尽管历经几年发展,从事光热发电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其仍然面临着成本下降和技术突破两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位于北京延庆的亚洲首座兆瓦级塔式太阳能发电站早在2010年8月就传出安装完毕即将并网的消息。事实上,直到几个月前,大塔的基建部分才完成,项目基本完工。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姚志豪博士称,因为大塔基建牵涉很多层面,因而推迟了近两年的时间。“此项目的目的是用来做试验,而不是单纯为了发电以获得盈利,所以在这个项目进展的过程当中同时要解决很多科研问题,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我们能够完全掌握整个光热发电的设计、建设、施工产业链技术。”

光伏行业已经进入一元时代,而光热发电的现状是——在中国还没有完全掌握全产业链技术,并且缺少大规模商业化的项目无法对成本进行核算。虽然业内人士对此充满信心,但不能回避的是,这个仍处于示范化阶段的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政策缺失?

去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其中鼓励类新增的新能源门类中,太阳能光热发电被放在首要位置。这让从1997年就开始研究集热管技术的张建城颇为兴奋。时隔近一年,中金盛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城对《能源》杂志记者强调,国家对于太阳能热发电的支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从2005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开始做第一个塔式太阳能热发电装置到现在,国家支持的项目仅有一两个,其中一个就是北京延庆的亚洲首座兆瓦级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 张建城介绍说。

在他看来,与欧盟和美国对太阳能热发电的扶持政策相比,中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光热发电在欧美起步较早,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美国共投资建设9个共计354MW的热发电项目,政府对此类项目给予大量的补贴。2011年,美国能源部Sunshot项目计划未来三年投资6000万美金支持热发电技术和项目的发展。欧盟从上世纪末提出支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到目前为止已经是第七个科技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对于光热项目的支持直接针对企业,而在我国,并没有直接指向装备制造业。“在2011年短短一年间,有100多家企业有意向或者已经介入了太阳能热发电的装备制造,但对装备制造支持甚少,现在几乎是草根行业。”

对于政策渴求的不止张建城一人。姚志豪在主要参与撰写的全国工商联关于光热发展的两会提案中,提出在中国光热示范电站中给出1.6-1.7元的电价补贴比较合理。“这是我们期盼的能获得政府给予前期示范项目支持的量化价格,一旦规模化了以后在短期内还可以适当的下调10%到20%的比例。”姚志豪向《能源》杂志记者解释道。

在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子公司天瑞星光热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步亮看来,光热成本的大幅下降,主要在于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国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光热发电技术,有大量的应用积累,这是我们欠缺的,也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示范电站的一个根本原因,因而应该得到国家的重视和相关补贴。生产核心部件的制造商、系统集成商在电站运营中积累经验,‘十三五’进行大面积的推广。”

在这些业内人士看来,他们目前所争取的是给太阳能热发电一个公平的发展机会。缺乏长期、具体的政策支持,对于投资门槛较高的太阳能热发电而言难以为继。

投资悖论

在姚志豪看来,光热发电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与光伏和风电相比,光热发电更适合与电网的配合,进行连续发电。整个产业链基本上没有污染很大、耗能很高的环节;其次是光热发电具有高温特性,不仅可以用来发电,还可以应用到煤化工项目中。而以上这些优势都是以其规模化为前提。

一般而言,光热电站单体的容量比光伏电站大,经济型的光热电站规模在50M左右,投资的规模都是10亿以上,因而,牵涉到投资产出比的问题。

“目前,我们要研究世界上光热技术比较发达、已经初步实现商业化的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的融资模式以及回报模式是什么,能不能拷贝到中国。”姚志豪说。“国内制造企业尽快开拓海外市场,现在主要市场是南欧、澳洲、南美和北美等一些地方,那边的价格比国内高一些,并且太阳光照的条件也很好。”

在过去一年间,光伏成本大幅下降,直逼平价上网,让众多光热发电企业倍感压力,光热发电的性价比在光伏面前黯然失色。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一些公司资金链断裂导致破产。

去年3月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召开之际,美国斯特林公司高层专程来到中国寻找买家。

除此之外,对太阳能热发电市场雄心勃勃的德国太阳千年公司没有等到光热市场的“好光景”,作为世界最大的槽式光热电站的开发商,资金链断裂。这家于去年12月宣告破产的太阳能企业正在为自己寻求买家。

而也就是在一年前,这家世界知名的太阳能热发电企业希冀通过联合中广核太阳能斩获国内首个太阳能商业化光热发电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50MW槽式太阳能热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

当时,仅有三家企业进行投标。国电电力报价2.25元/千瓦时,中广核太阳能报价0.98元/千瓦时,大唐新能源报价0.9399元/千瓦时。招标文件中明确规定,竞标企业的竞标电价不得高于1.15元/千瓦时。最终,大唐新能源中标。

据统计,该项目总投资规模高达16亿元,每千瓦投资成本高达3万元。而这样的电价无疑让德国太阳千年这样的企业无法理解——中标企业显然毫无利润可言。

因而,从目前情况看来,投资热发电项目盈利较为困难,但并没有阻挡企业对于光热发电的热情,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不乏资金的央企。在内蒙古招标之后,中电投、中广核在青海、华电在甘肃酒泉的光热发电项目纷纷启动。

即使是央企也感受到高额投资带来的压力。“中广核在开发太阳能热发电的项目当中,感受到压力很大,我们一方面跟供应商进行合作,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提高装备的性能。另外一方面,也在继续开拓国际的市场,希望通过国际市场带动国内的项目发展。”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副主任周立新无奈地说。

而在另一侧,大部分民营企业则选择了一条谨慎的投资路线,鲜有涉足电站投资,基本以设备制造为主。以中海阳为例,其已在成都双流设立子公司投资建设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系统项目,主进行槽式聚光镜和塔式定日镜的生产制造,总投资高达20亿元。

而此前,这家新三板唯一一家主营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及设备的公司曾以21.2元/股价格向在册股东和7家机构合计增发1000万股,募资2.12亿元用于“太阳能聚光热发电反射镜生产线项目”一期投资。“目前,制造设备已经过关等待安装。”薛黎明介绍说。

3月下旬,有报道称,新三板公司中海阳启动创业板IPO征程,毫无疑问,对于在光伏行业深耕五年转向光热投资的中海阳而言,需要从资本市场上获取更多的资金。

上一篇:欧洲极寒考验俄气供应 下一篇:火电企业经营决策之困